查看原文
其他

费孝通:不能痛痛快快地活​,不如爽爽快快地死

费孝通 人文英华 2022-03-19


不能痛痛快快地活
不如爽爽快快地死
文:费孝通  编:木叶

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却又不爽爽快快地死,不生不死地蛰伏着有什么意思?当我耳边听到大家在说“过年”时,才恍然领悟了我们古老文化中沉痼似地积着个牢不可拔的“过渡心理”。

▌根深蒂固的过渡心理

在日常的用语中,生活就是“过日子”。逢年逢节大多希望如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般又轻快又不留恋地度过了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

假定命运不好,一路没有好风,这一堆日子怎样打发开,自然会成为一项使人度日如年的担负了。

可是这种人却从不想自动地把重荷卸下来休息一下,或甚至直截了当把它抛入深海,他们似乎很认真地把这个担子看成了无可奈何的累赘,做人是一项责任,是一种不必有权利的义务。

每过一节,每过一年,不免自相庆幸,好像远征队伍又攻克了一个城市。要不然为什么我吃年夜饭而不吃年中饭?

我们的得意处不是在结束了一场事务,所以除夕才值得我们的欢宴么?新年对我们似乎是另一个沉重任务的开始,习俗上不是常用禁食、不会客等淡漠的心情来接受的么?


 “过日子”的生活态度若是细细加以分析,实在既不是厌恶人生,甚至也不能说对人生取什么消极的反应。

若是一个人觉得人生是个痛苦,他若不喜欢痛苦和不相信痛苦是得到快乐的手段时,人生对他也就失去了引诱,于是假若他有一些勇气的话,自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舍弃这个累赘了。

求超脱的人决不能拖着得过且过的过渡精神,他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地里,看不到埋伏着的火山;他在汹涛滚滚的大海中,望不见万花竞艳的岛国,他应是死了心的,他有的是厌恶和消极,求个“一切皆无”。 

 

抱着“过渡心理”的多少要存几分侥幸之心,我说他心存侥幸,因为他虽则不对光明的来日绝望,但是他却并不积极去追求。

“过日子”不是消极而是被动。年来了就过年;节到了就过节;孩子生出了,就养孩子;官运来了,就做官。既不积极地求,却又不消极地避,一切都接受。要是来得好,是这样;来得不好,也是这样。生也如此,死也如此。

我常说若要明白中国文化的特性,我们必得借鉴于植物,植物不择地,随处而安;植物不择时,春荣秋枯。


中国人讲顺,就是接受一切,不择地择时,更不择命。我们并不需要一个虚设的天堂,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人。我们可以为自己预备寿材,为自己选定墓地。

我们可以看孩子们不断入世,弄到穷无立锥之地,既无柏拉图之理想国,亦无但丁的地狱,有的是一堆过不完的日子,一年一节地度过去,自己辞世了,儿子们随着再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在这个最紧张的抗战年头,大家更充分地表示了“过渡心理”,这是外国访问团永远不会领悟的一个谜。

▌不能痛痛快快地活,不如爽爽快快地死

Enjoy life一句是译不出的,也不易为中国人所了解的。我们是老和尚在古庙里暮色沉沉中撞着铜绿的晚钟,他怎能梦想有少女们在红日初升晨曦缭乱里放声髙歌?

在她们人生是个难得的机会。想!在这个悠悠无垠的大宇宙里怎样的侥幸而我有这瞬息的存在。生命既不可久,何必求它淹留,只要能在这瞬息的存在中充充分分地活它一下,也就不辜负上帝给我这一点恩惠了。

不久我又得还到这无知的大地,再来时不知在哪时,要是在这一生虽有了做人的机会而并没有痛快地做个人,不是一件最可遗憾的事么?


伦敦市繁华的中心叫Piccadilly,我想若把它译作“片刻蝶恋”就很能表示他们那种不放松人生的态度了。

伦敦的居民一星期只吃一个鸡蛋,若问他们痛苦不痛苦,他们一定回答说:“是呀,这是痛苦。”

若是再问他们为什么忍受这痛苦,他们一定说:“我们是用痛苦来结束痛苦。我们为了要每天有吃不完的鸡蛋,所以现在得一星期吃一个。”

这个逻辑正确不正确我们且不问,可是骨子里他们是有着“吃不完的鸡蛋”的梦想,他们不肯马马虎虎过一辈子,要活个痛快。


因之,平日似乎是无愁公子的美国青年,一上战场顿时会变成了无敌的飞虎。他们不但要痛快地生活,也知道痛快之来却时常以痛苦始。

我们怎样呢?有多少人不在等待胜利?谁不像冬天的蚊蟋蛰伏着,盼望春雷一动?谁不是枯凋的野树,在冷风里抖动,专待春光再临。

自然,春雷终究是要动的,春光终究是要来的,但是春来了还是要去的,除非我们能创造我们的春天,这春天才是自己的,才是可以留恋的,才是可以保留得住的。


 “不能痛痛快快地活,不如爽爽快快地死”!哪一天中国人能了解了这一句话,他才能在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

这时候我们的欢宴将不在除夕,而在元旦。

朋友!生命不应叫岁月来消磨,是要我们去消受的呀。我们错失了这稀有的机会,哪里可以再求,快乐即使有代价,这代价也是值得付的,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本钱。

1943年1月1日




费孝通先生从中国乡土的角度进行观察,把人们“过日子”的心理描述入木三分,沿着费先生的思路想下去,不难发现:所谓的“过日子”往往只是“混日子”,承担了生活的苦,却从不求追真正的甜。

俗话中有一句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说的也是费老师所指的“过渡心理”,这种心理下的人很难懂得“不自由,毋宁死”的含义。一个社会中有个别人持“过渡心理”也属正常,可怕的大多数都是这种心理,社会变成了一潭死水。

此文虽写于80多年前,今天看来却仍然适用,不禁使人头皮发麻。人们常常陷于自身的琐事陷阱而不自知,此时需要暂停一下回头看看先哲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反思让生活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此,我们诚挚推荐“费孝通作品四部曲”,看懂中国社会的真实状态。

本丛书包括费孝通先生的四部作品《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虽历经几十年,但对当下的我们,仍然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费老书中提到的问题,诸如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建设、乡村重建、婚姻制度、与子女养育等等,即使在当下的中国,也依然存在争议与难点。


在书中,费老不致力于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种思考的方式,让今人借鉴、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回答。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来源 | 图片采自网络,文章摘选自《费孝通全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