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戊戌之殇:一场没有赢家的变革

端木赐香 人文英华 2021-08-31



戊戌之殇:一场没有赢家的变革

文|端木赐香


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康有为公车上书,朝廷对其并没有怪罪。此后,诸多高层还代康有为递奏折,协助其组织强学会并提供相当的支持。按说,改革应该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可令人唏嘘的是,这次变革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结束。


▍权臣真的抵制改革?


康有为这样的民间人士都认为需要改革了,大清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难道没有更深的体味?


事实上,听闻康有为要办强学会,高层们真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强学会提供了很大方便:光绪帝师、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从户部划出个小预算,给它固定经费并给它拨出了一部印书机;工部尚书孙家鼐为它找房屋作会址;直隶总督大学士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各捐银五千两;淮军中的聂士成和毅军中的宋庆等军界精英,亦各捐数千两;李鸿章也拿出了两千两,可康有为愣是不要,嫌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是卖国之臣。


康有为画像


1895年11月,康有为的北京强学会开张了。北京强学会发展得很好,后来连清议派领袖李鸿藻、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也加入了。康有为眼见形势大好,又南下游说此时已改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先进行理论上的铺垫和引导,稳步推进,或许真能摸索出改良之路。问题是,康有为严重缺乏政治经验,根本不熟悉大清帝国的运作模式,他等不及了,他想要进行急剧而快速的变革,并且认为必须和“现实”彻底决裂。上海强学会成立后,他所办的《强学报》居然不用大清纪年而改用孔子纪年,这分明是谋逆造反呀,引得张之洞大怒。就在这当口,张之洞听闻北京强学会遭弹劾,已被慈禧太后关闭,于是马上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就这样,好不容易才聚集了点人气的京沪强学会全部烟消云散了。


▍康有为与慈禧,谁懂国政?


在康有为看来,这帮高层太谨小慎微了,不是干大事的料。光绪皇帝才是他的目标。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一直活在慈禧老太后的阴影之下、总想摆脱控制证明一下自己的光绪亲自接见了康有为,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曾在中国任职前后达30多年、直接参与过多项外交活动的美国人马士对光绪的评价是:“智力尚未成熟,知识也很浅陋。”对于光绪的不成熟,恭亲王奕訢也早看出来了。可惜此时的光绪已经被康有为进献的红丸刺激得丧失了理智,他那被压抑多年的反抗意识已如火山一样进发了。


奕訢死后不足半月,1898年6月11日,康有为引导、光绪皇帝主持的变法正式上演了。变法前的6月9日,光绪借请安之际,向慈禧申述了变法的愿望,老太后并没有反对,并于6月10日批准了帝师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她很明确地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但作为执掌大清数十年的太后,光绪的斤两慈禧还是掂得清楚的。为避免改革失控、影响大局,慈禧太后在同意变法的同时进行了自己的人事布局:第一,授自己的亲信荣禄执掌军权;第二,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自己;第三,派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刚毅管理健锐营,崇礼署步军统领。完成这些动作后,她对光绪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并告诫光绪“毋操之过蹙”。


在获得太后授权的情况下,光绪要是清醒一点,获取绝大多数高层的支持,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迈过改革的浅水区还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这时的光绪在康有为的忽悠下已经不清醒了。更要命的是,作为变法总策划的康有为,压根就不懂大清帝国的运作机制,他把改革想得太简单了,认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高层变成反对派


就这样,不清醒的光绪按康有为的布局,从1898年6月到9月,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设立邮政总局,裁撤驿站。经济上,提倡实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兴办农会和商会,鼓励商办铁路和矿务,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创办国家银行。文化教育上,开办京师大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选派留学生到日本。军事上,裁减旧军,精练陆军;筹办兵工厂;添设海军等。


光绪皇帝画像


这些都是可取的做法。问题是,一百多天里,光绪在没有征求帝国高层意见的情况下,发布的新政上谕达一百多条,弄得大家招架不住、无所适从不说,还一下子伤害了许多人,把几乎所有高层都变成了自己的反对派。光绪先是一下子裁掉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六个衙门,后又裁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处的湖北、广东和云南三省的巡抚以及东河总督;裁掉各省没有运输业务的粮道和没有盐场的盐道……弄得六部九卿、甚至军机处与总理衙门也都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了!


先不说是否合理,单说这种没有任何准备、如此任性的人事架构调整,帝国官吏们谁能受得了?高层失去了权力,广大中下层官吏失去了饭碗,大家纷纷向慈禧太后哭诉,“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面对这样的局面,太后免不了要批评光绪:“九列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光绪哭着回曰:“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


总之,老太后的话光绪是听不进去了,并且拗上了,于是,维新党人冉冉升起。光绪著: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均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这些人被看做是“维新四贵”。就在任命四贵的前一天,光绪刚刚罢免了老太后的亲信、礼部尚书怀塔布。对光绪来讲,这些措施或许也算新政,但在慈禧太后看来,这分明是夺政加乱政。可即使这样,康有为还觉得不过瘾,把断发、易服、迁都、改年号等主张都提出来了。


▍没有赢家的变革


就在太后不歇心的当口,出了两档事。一是有谣言称,老太后将在10月份的天津大阅兵上让荣禄把光绪扣了,另立新帝;二是有湖南举人曾廉上书,揭露康有为一年前办时务学堂时的“反清言论”大逆不道,请诛之。这让康党乱了阵脚,除了请皇上诛掉曾廉之外,还动了武装政变除掉太后的心思。


光绪能拦住康党请诛曾廉的建议,却拦不住康党武装政变的心思。康有为认为带八千兵围住颐和园,将太后囚或杀了,事情就解决了,变法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先前认为杀一两个大臣就可以变法,现在受阻了,又认为杀太后就可了事。康有为确已失去政治常识。


康有为相中了袁世凯。在康的设计下,光绪召荣禄下属、正在天津负责编练新军的袁世凯进京,下旨开去袁世凯直隶按察使缺,以侍郎候补,专办练兵事务,不仅使袁世凯获得了升迁,而且使他脱离了北洋大臣荣禄的控制而直接向皇帝负责。


袁世凯


忽然被调任升迁,袁世凯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袁世凯很惶恐,作为一个有12年朝鲜历练、在大清帝国纵横数十年的准高层,居然被来人指示,为保护皇上,诛荣禄,围园谋后……


就在康有为安排围园谋后的同时,慈禧太后也听说了康有为想政变的小道消息,于是在9月19日下午训斥了光绪:“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之后,太后宣布训政。


9月21日一大早,袁世凯再见荣禄,将康党计划和盘托出,荣禄大惊。两人认为这都是康党之错,须保全皇上以安天下。同一天,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并下令捉拿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结果康有为跑了,其弟被捉了。当天晚上,御史杨崇伊到天津向荣禄出示训政之诏。一看老太后那边动手了,荣禄即将袁世凯召来,三人商议,再不揭密谭嗣同之事,恐自身不保。于是荣禄托杨崇伊向太后告密。


一是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全招了,二是袁世凯的事后补告,太后大怒,囚禁光绪于瀛台,密谕捉拿谭嗣同等人。荣禄为保全光绪,建议对谭嗣同等人不审即诛。于是9月28日,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康广仁同日弃市,是为“戊戌六君子”。


一场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的变法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大清帝国崛起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原载《同舟共进》2017年8期
作者:端木赐香





马勇老师的《激荡:晚清二十年》为我们整体勾画了晚清各方激荡的势力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其他著作不同的是,作者撇开了一般近代史著作中的仇恨与愤怒,用理性、温情的眼光去看待晚清,去理解时局中人的艰难。
 
本书出版十年以来,因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观点,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好评。为此,我们诚挚推荐马勇老师《激荡:晚清二十年》精装签名版,签名版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还可一并选购马勇《晚清四书》,深度解读晚清历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