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鸣:学界苦行僧茅海建



学界苦行僧茅海建

文:张鸣

近代史学界,看档案看得最多的人是谁?如果要投票的话,估计半数以上的学者会投给茅海建。一档馆几乎就是茅海建第二个家,只要是他没出国,也没有课的话,要想找他,直接去一档馆就是,他肯定在那儿。

大年三十如果人家不放假的话,他也可能会去的,不过,即使在家过年,大半的时间也在啃那些从馆里复制来的档案。做他的学生,是个苦差事,他未必要求你怎样怎样,但总是带头如此吃苦,让学生想要偷懒都不好意思。


茅海建不会打牌,也不喜欢下棋,好像也没有什么打球爬山之类的爱好。还好,偶尔跟朋友小酌一下,还是可以的,我就是这样认识的他。

席间的茅海建,大概是唯一非学术化的时刻,可以开玩笑,互相打趣,甚至小小规模地谈谈风月,他也不会强烈反对。但是,如果席上有谈锋锐利的罗志田的话,茅海建就会落得只有被打趣的份儿,只能偶尔反击一下,一点效果都没有。


近代史界,过去人称南桑北茅西南罗,分别是桑兵、茅海建和罗志田,现在这样的学术地图也许要变了,但三位雄霸的局面却没有多大变化。三者之中,我跟茅海建最熟,十几年前就认识了。

当时他刚刚写出《天朝的崩溃》,海内震动,也不知道出版社印了多少版,就当时而言,是少数几次学界的风暴波及社会上的事件。


据说,不仅某些学界元老大感不快,连有关单位也表示关注,众口一词,说他为汉奸翻案。其实呢,这本研究鸦片战争的著作,无非讲了几句大实话,而且句句都有档案的根据。

不过,自茅海建之后,学界根据所谓政治正确评判学术著述的风气,居然为之稍杀,后来者日子好过多了。

可是茅海建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直到前两年,北大评他长江学者,还因为此事而被毙掉。迄今为止,茅海建是几位史学界大腕中,唯一一个头衔特别简单的人,没有官衔,也没有各种“江学者”之类的荣誉衔头。


好在,茅海建不在乎这个,提起来,也会发句牢骚,就一句,一句也就了了。他真正在乎的,是他所研究的历史的真相。在我的案头,摆着一本大砖头一样的著作:《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83万多字,是茅海建整整六年的成果。

就像他自己说的,研究戊戌变法,他是个后来者,但一本《戊戌变法史事考》,已经让人刮目相看。没想到人们刮目之后,他居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弄出来这样一块砖头,仅仅是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凡是碰过戊戌变法的人都知道,康有为的《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是个绕不过去但又没法用的史料。康有为是事件第一号亲历者,这个变法,过去人称康梁变法。他的叙述,自己整理的相关史料,能避开吗?

但是,康有为这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变法伟人,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自恋狂,他和弟子们,在后来的岁月中,花了好大的精力,来打造一个完美无瑕的教主,一个新时代的圣人,一个旷世的帝师,结果,这个自编年谱,就真假难辨了。

而茅海建居然为了能让这本年谱从无用变成有用,耗费了自己六年功夫,一条条地考订,有时为了证实一件小事,比如《日本变政考》的进呈,居然查阅前后一段时间全部的清宫档案,军机处《随手档》、《洋务档》、《电寄档》……

现在,厚达900多页的砖头问世了,后来的研究者有福了,茅海建,也老了。必须提一句的是,茅海建那本耗费六年心血的著作,在国家社科课题评审中,居然被评为暂缓结项项目。

在当代史家中,茅海建的文笔很好,就这一点而言,罗志田和桑兵也是如此,不仅他们自己,连他们带出来的学生,行文都有一股民国学人的味道。罗志田给《南方周末》开专栏,没点耐心和文化水,估计看起来困难。茅海建的文字也是这样,别的不说,有股醇味,不像现在流行的时文,不是像白开水,就像白开水里兑了太多的香精和糖精。可惜,他们都不大乐意写面向大众的文字,罗志田好歹还有一个专栏,茅海建则满打满算,只有一本勉强可以算作历史随笔的书:《苦命天子》。


眼下,茅海建已经南行,以后再见他,要去上海了。即使是北大,也一样留不住人。


在今天这样一个浮夸又荒诞的时代里,很难见到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认真做学问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而茅海建就是少数“将学问进行到底”的人,他的代表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茅海建非常了不起,可以说他的《天朝的崩溃》一本书看透了一个民族现代化的难题。

一个历史学家可能有各方面的能力差异,比如语言能力的差异,运用外语、掌握材料的能力也会不同,叙事方法的差异等等,单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对历史的感觉,就是陈寅恪讲的“从史料中求的历史教训”的能力。

茅海建就用他的著作展现了这种能力,《天朝的崩溃》揭破伪史,全景复盘鸦片战争,深度思考近代中国人应该如何认识自我和世界。

这本书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至今已重印近20次。本书考订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藏本书。


而号称《天朝的崩溃》续作的《苦命天子》一书,看似是为咸丰立传,实则通过“苦命天子”一生的踌躇满志、内忧外患、左支右绌、无力回天,“自绝于世”为线,生动勾勒了清王朝运作及太平天国、天地会等燎原“内忧”,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慈禧发动祺祥政变、掌权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专业级学者•通俗历史读物的扛鼎之作,本书重点不是看热闹,而是热闹背后的思考:

透过咸丰“手和脚都已经进入新时代、指挥手脚的头脑却留在了旧时代”,天朝帝制与世界格局格格不入……告诉读者近代中国为何落后、如何落后。当追随本书视角延伸到古今中外,感受到“个人•国家•时代”种种复杂关系,也就看到了这个民族一切不合理的苦难根源。

茅海建是中国近代史界三巨头之一,极善于在严谨治史中体现冷峻幽默,当然这段历史也从来不缺荒诞。《苦命天子》虽写于茅海建成名之前,却一版再版。现在终于在绝版多年之后,重新面世。《苦命天子》时间上紧接茅海建成名力作《天朝的崩溃》,又可看作《天朝的崩溃》续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一并选购含《天朝的崩溃》在内的茅海建作品):


▍延伸阅读

茅海建|明明是人,偏要装神的“苦命天子”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的出版,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张鸣:我只有一肚皮不合时宜

张鸣:他是我见过啃档案,啃的最多最认真的人

张鸣:从“无奈”到欢喜,结果是我成了鲁迅迷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给你一个立体、真实的1937-1949

命运的玩笑:创造历史的“张骞”,为何成了书写历史的“司马迁”?

张鸣:认识秦晖,屡被震惊

张维迎:我有时反倒庆幸父母不识字,以免为我担心

徐贲:人们不会轻信小谎言,却对某些大谎言坚信不疑

野夫:有一种人生,叫无所在的状态

秦晖又扒光了某些人的外衣,太猛了!

张维迎|胆子大,讲真话!

俄乌战争启示: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