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得罪谁,都不要得罪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手上握有评价世间万物的权力,即便权势如帝王、元首、神圣如教宗、牧首,也终有一天要在他们的笔下“屈服”:◎他们让帝王、元首在历史面前“屈服”:专制时代,帝王手握天下众生的生杀大权,宰制真理,普天下无人能与之争,亦无人敢与之争。然而在史官的忠实记录下,生前“垄断真理”的帝王们,逃不过死后历朝历代的重新评价——他们的功绩将被表彰,他们的罪过也将被一一审判,再蛮横的权力,面对敢于秉笔直书的知识分子,最终也不得不在历史面前屈服。这正是知识分子那支笔的巨大威力。◎他们“杀死”了上帝:对宗教的信仰,曾是维系整个西方文明最强大、最坚韧的力量,虽历经多次毁灭性打击,逾千年而不衰。然而,当启蒙时代的某些知识分子,怀揣着“再造新世界”的理性,用科学、唯物、进化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的方向时,其他“阻碍历史进程”的人,便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与嘲弄。最后,知识分子们成功“杀死”了上帝,成为了新世界的权威。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是通过评价、定义来批判、改造世界,今天的大众很大程度上就生活在他们所塑造的环境中。长久以来,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背负着审视帝王,教化万民的使命。然而,却很少有知识分子来研究、评价他们自己。大众对知识分子,尤其是对他们思想威力、危害的认知,更是长期缺席。
▌对知识分子的三大误解
大众不仅对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后果缺少了解,在当今,因为分工、媒介、时代的变化,更是让我们对知识分子产生了三大严重的误解:
无论在哪个时代,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T型人才——他们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然而这一情况,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人类的知识大厦,已经到了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掌握千万分之一的程度,知识分子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往往必须一辈子“从一专业而终”,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越来越难出现。在庞大的人类知识版图上,每个知识分子的研究都只是其中的一片知识马赛克。可以说,在现代的知识背景下,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难以真正担得起“博学”二字。但最要命的是,他们常常超出安身立命的专业,在其他领域夸夸其谈,给民众造成了一种博学的印象。而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印象和期望,很多还停留在启蒙运动及人类知识尚未精确分工的时代。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知识界造成巨大冲击,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大师被赶回了象牙塔:互联网追求短平快、碎片化的信息,天然与深刻的思想、系统的学问无缘。有思想、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不仅难以适应“挡不住的浅薄”,甚至会被指责为“自说自话”“冥顽不化”。·“公知”被捧上了神坛:一些公知在互联网上如鱼得水,他们获得了远胜过去的影响力,但思考深度、批评锋芒,也变得越来越媚俗、折中、平庸。因此,大众常常将这些对现实生活妄加评点的“公知”误以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却对那些超越时代之上,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人类的发展、生存提供思想依据的思想家、真学者熟视无睹。权力应该克制,资本应该有序、人性应该向善,这是人类文明之所以能维系至今的共识,但少有人知的是,知识分子在批判权力、资本、人性时,会遇到一个悖论:历史上,权力的集中有时反而有利于政治稳定、资本的野蛮扩张反而推动了经济进步,人性的善良愿望,也会带来灾难。真相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但如果只讲出一部分真相,反而更利于历史进步,知识分子该如何选择?是坚持讲真话,还是有所隐瞒?绝大部分民众对知识分子的这一困境很少知悉,反而常常将知识分子部分的表达,当做了全部的真理。对知识分子的三大误解,不但扭曲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也让民众对待他们的态度走向了三种错误倾向:◎“神化倾向”——当知识分子们跨专业发表意见、选择性呈现事实时,民众将他们视为真理代言人,常常不加辨别地接受他们的一切观点。◎“魔化倾向”——当少数知识分子的言论被事实“打脸”时,大众往往将其上升为对整个知识群体的否定,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被遮蔽,文明也遭到蔑视,人们一边以无知为荣,一边四处检举揭发,公共舆论陷入反智的泥沼中。◎“俗化倾向”——当少数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力或利益集团,变成追名逐利的庸人时,大众便将知识分子这一职业庸俗化,视其为一种“营生”,不相信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言责,亦失去了对知识、文明的敬畏。实际上,我们既不能把知识分子想象成圣人,对他进行盲目崇拜,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知识分子,对他进行道德绑架,更不该将少数知识分子的堕落视为知识分子这一职业的堕落。惟其如此,知识分子才能更谦卑、更清醒,大众也才能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价值,将其智慧化为己用。当下大众对知识分子的误解,不仅使得知识分子的价值难以被看见,甚至可能给自己的认知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忽视了知识的后果: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不到社会总体知识的1%,其余99%都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民众之中——手工业者比哲学家更精通自己的手艺,商人比经济学家更懂得如何经营好一家店铺。但知识分子往往在广泛的主题上侃侃而谈,大众如果轻易采信,可能会对自己的事业、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失去了辨别思想高低的“审美能力”:王元化先生曾将真正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学问的思想家, 一类是有思想的学问家,这两类知识分子,往往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对自然、社会、人类有深刻的思想见解。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那些大众认知度最高的知识分子,往往并非思想最深刻,也非学问最深厚,而是最懂人性。他们知道大众最想要听什么,于是他们也就说什么。将这类知识分子误认为大师,一个人将无可避免地走向浅薄——他已失去了辨别思想高低的“审美能力”。这里存在一个因为知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难题。◎书读得越多,反而离真正的智慧越远:查理·芒格有句箴言——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往往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因此看到的世界越大,反而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最怕的是“醉舞经阁半卷书”,只获得了一点见识,看到了一点天空,却敢于“坐井说天阔”。人一旦将局部真相,当成全部真相,从此不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甚至会产生一种“真理在握”的自负,书读得越多,反而离真正的智慧越远。
了解知识分子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破除对他们的误解——从小处看,我们是否正确地认识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观点,既是我们自身认知水准的体现,更会通过与认知相关的一个个决策,最终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从大处看,哪怕一个不读书的人,最终也要生活在由知识分子的观念所塑造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对知识分子及其观念的反思与制衡,是关乎着文明存续、人类存亡的大问题,每一个现代人都难以置身事外。但是,要正确认识知识分子与他们的观点谈何容易,从宏观上看,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上述分工、媒介、时代所导致的巨大差异;从微观的尺度来看,要真正把握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命脉,更有许多关键难题:◎知识分子的“真伪难辨”:知识分子这一群体鱼龙混杂,以学术为志业者中间,常常还夹杂着大量的投机分子,导致大众常常误将“伪精英”视为大师。知识分子的真伪究竟该如何鉴定?◎观念撕裂的背后,往往是鲜明的思维差异:对于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知识分子内部常常存在重大的观念分歧、立场分歧,这些表面的撕裂背后,最底层的思维差异是什么?◎最易传播与“俘获”人的,往往是“有毒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有毒而深刻、有毒却充满道德热情的思想并不罕见,民众常常被这些剧毒观念俘获,成为灾难当中的棋子和牺牲品。我们该如何辨别知识分子的剧毒思想?◎知识分子身上往往加了“被神化”的滤镜: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否被过度“神化”?有些名噪一时的知识分子是否名副其实?(例如争议很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一个人只要对这四个问题了然于胸,便有了一双辨别知识分子之真伪、判别思想之高下的火眼金睛,在这个充斥着文化垃圾、剧毒思想、盲目崇拜的知识社会里,做一个不盲从不跟风,用独立思考捍卫自身利益的自由人。而研究问题最高效的办法,便是向这一领域最优秀的学者请教。要彻底读懂知识分子,任何一位学者,任何一本著作都无法担此重任,只有将历史上最权威、最经典的著作集齐,才能三维立体地透视这一群体。放眼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反思,最有影响的四位学者,当属法国知识界的良心——雷蒙·阿隆、朱利安·班达,以及美国知识界的杰出代表——托马斯·索维尔、保罗·约翰逊。这四位学者都是学术与思想齐头并进的大知识分子,最难得的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带着极强的问题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让他们著作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范畴,成为全人类反思、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读懂知识分子的最大阻碍,是这一群体的“鱼龙混杂性”——各种伪知识分子常常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混入这一群体,导致大众常常将“伪精英”的言论和著作奉为上品,因此,研究知识分子的首要问题,就是清楚地定义,知识分子的“应然”——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朱利安·班达清晰地定义了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文明世界的守夜人,守护着对于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让人类不会流离失所。没有他们的坚持,世界或许早已被战争的嗜血、政治的野蛮拖入不可回转的深渊。读懂知识分子第二个阻碍,来自知识分子内部的巨大撕裂——他们在自由与平等、战争与和平、计划与市场等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绝不妥协的观念之争、立场之争,当对立的双方都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理论解释力时,大会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形下,恰恰不能盲目地选边站,只有看清种种观念差异背后根本的思维差异,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极具创见性地指出,知识分子们种种的观念冲突、立场冲突,其实都是伪问题。冲突的根源,来自他们头脑中两套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圣化构想”和“悲观构想”。持有这两种设想的知识分子,虽然都高喊着自由、民主、正义等普世价值,但前者是众多大灾难的思维根源,而后者才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的大智慧。读懂知识分子的第三个阻碍,来自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分裂”——他们一边崇尚理性思辨、逻辑推理,一边又常常陷入政治狂热,传播“有毒”的思想,大众往往容易被他们所蛊惑,成为他们达成政治目标的“炮灰”。雷蒙·阿隆在书中指出,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便是喜欢吸食“意识形态鸦片”——他们鼓吹激进游行、暴力革命、斗争哲学,并将这些“二手烟”向社会广泛传播——这是更严重的“双重毒害”,民众一旦被煽动,便可能点燃极端的“阶级仇恨“、民族情绪、暴力倾向,进而成为知识分子“崇高目标”下的一个个牺牲品。20世纪的几场大灾难,几乎都是知识分子鼓吹“意识形态”的结果,然而这些错误却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被大众深刻认知。让成千上万人失去生命的知识分子,至今依旧享受着崇高的声誉,暴力革命、斗争哲学等“意识形态”鸦片,至今仍然极有市场。读雷蒙·阿隆,最大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必须掌握知识分子的最大缺陷,辨明他们的思想动机,清醒地认识到那些隐藏在思想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如此,我们才能在必要的时刻,抵御那些屡屡造成灾难,却极有煽动性的“思想鸦片”,不与“鸦片吸食者”一同堕落。读懂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个阻碍,来自知识分子的神秘性——他们的真实生活常常被刻意隐藏,只留下他们在事业上、道德上的光环。尤其是那些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知识分子,大众常常在想象中对他们进行美化,但是他们公众形象,是否和私人形象一致?他们是否做到了言行合一?他们的思想境界,是否真的让他们超越了人性本身的缺陷?不解开这些疑问,大众便永远对于知识分子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神化”倾向。保罗·约翰逊作为一位大历史学家,通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详实的史料,将国人长期崇拜的一些西方大思想家、大文豪——卢梭、雪莱、罗素、萨特、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人统统被拉下神坛。他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生活中种种可耻、可笑、可悲、可叹的方面抖落给读者,撕开了他们或主动塑造或被动建构的“假面”,将他们还原为真实的、有缺陷的普通人。既是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理解知识分子的新角度。从20世纪已经出版的《知识分子的鸦片》《知识分子的背叛》,到21世纪最新出版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知识分子》,尽管相隔近一个世纪,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揭示着一个隐藏的危险真相: 只有当文明被知识分子的观念置于废墟之上时,人们才会想起这些孤独而睿智的思想家,以及他们书中种种充满先见之明的判断。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知识分子四书”:《知识分子的鸦片》《知识分子的背叛》《知识分子与社会》《知识分子》,阅读它们不仅能一眼看穿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的高下,往往还能帮助大众筛选真正值得阅读的优秀思想,建立一份“思想的黑名单”。其中几本更是一度绝版,无论是个人阅读还是赠予亲朋师友,都是极佳的选择。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少年X
编发:先知书店店长、屏营
▍延伸阅读
知识分子的两个基本条件:注重德操、献身真理
知识分子的责任不是改造社会,而是抵制乌托邦主义者的“迷人呼叫”
张鸣:当心国学!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国际政治不是侃大山,而是一门系统化的学问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史特金定律的启示:90%的书籍都是垃圾,值得当下阅读的不足1%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蒋公的面子》与知识分子的面貌
《失落的一代》:还原一段早已被封存、被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