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神化,也不妖魔化,是我们社会里最缺少的一种态度


对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意识形态的主流是最值得怀疑的。
 
但火候掌握不好,也容易把中国文化一股脑全丢,得不偿失。“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社会潮流总是容易走极端,要么把传统文化捧上天,仿佛传统文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要么“打倒孔家店”,让传统文化片甲不留。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客观中立,太不容易了。
 
有一个人却能得其长,避其过,对中国的文化保有温情与敬意——他是李零。他不神化,也不妖魔化,就平视看待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这一点,正是我们社会里最缺少的一种态度。
 
推荐阅读李零老师的《我们的经典》,李零老师把传入世界译本最多、最富智慧的四本中国古典学术一一作了解读,这四本书分别是《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
 
◎为什么看李零解读《论语》?
 
诺奖得主汉尼斯·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可惜,在中国,孔子被历朝统治者一味歪曲利用,导致孔子在普通读者心中不是被神化,就是被妖魔化了。
 
李零老师说:去圣乃得真孔子。他讲究纵横读《论语》。纵读,就是以孔子生平为纲,将孔子与其弟子串联起来,按年代重新排列成章。横读,是以思想概念为纲目,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再分几个细目。这样,对初读者来说,都能了解孔子本人、《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真实面目了。


◎为什么看李零解读《老子》?
 
老子的精神与孔子不同,更像隐士。老子特能放下,放下的精神不属于儒家。
 
道家讲究“无为”,对中国很多统治者来说,老子是最大的“反对D”。
 
李零老师对《老子》的每一章都先给出大义,然后进行较详细的讨论,通俗易懂,见识老辣。 
 
◎为什么看李零解读《孙子兵法》?
 
现在的孙子兵法被当成了三十六计,“声东击西”“无中生有”“金蝉脱壳”“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浑水摸鱼”“偷梁换柱”“指桑骂槐”……这是孙子兵法吗?奸诈之徒都会。
 
李零老师说:《孙子》不是狗皮膏药,万金油。讲实用的不能乱用。《孙子》是高屋建瓴,层次高,很有哲学味道。但越是层次高的东西才越不能乱用。你要把理论付诸实用,就得从理论的百尺高楼,慢慢走下来。着急,嫌累,没电梯,千万别打开窗户,一头扎下来。任何哲学,从形而上到形而下,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中间要有层次转换。兵书虽讲实用,也不能从最抽象的谋略一下子就跳到具体的实战,中间要有实力、制度和技术的支撑,没有这些环节,一环扣一环,非常危险。


◎为什么看李零解读《周易》?
 
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周易》被神秘化、经院化,与传统时代士大夫对于知识的垄断有关,和几千年愚民的传统有关。不论过去现在,真正通《易》的人,都过得很自在、坦然,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坐标,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究竟要怎么才能活得好。
 
李零先生就是要把《周易》还给普通人。周易的64卦,李零旁征博引,遍校诸本,最终解释得通俗易懂。

李零老师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在北大任教前,曾从事过近十年考古研究,是古文字、古文献、考古三个领域的大家,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牛人,一通百通,一精百精。
 
李零老师一个字一个字考察原本,文献功底相当扎实,文字也漂亮灵动,所以梁文道先生毫不夸张的说:李零对中国原典的解读,可称得上是经典的“原解”与“诠释”。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李零作品《我们的经典》(4卷)。


▍延伸阅读

李零:人毕竟不是东西

李零:笨蛋总比坏蛋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逃避对死亡的教育,就是逃避对生的思考

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塑造的?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是荒芜的个性和“他制他律”的人格

看明白有限和无限游戏的差别,你的世界观将彻底改变

不要靠谎言过日子

张鸣:他是我见过啃档案,啃的最多最认真的人

名副其实的文化熔炉,世界主要文明在这里交汇

逻辑缺失,是进入现代文明的最大阻碍

创新的先知:ChatGPT“笔”下的“创新之父”熊彼特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观念

为救敦煌,妻子私奔,他孤守大漠50年,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