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谈绥靖政策:隔岸观火最终引火烧身
1936年希特勒强占莱茵兰,1938年希特勒又兼并了奥地利,期间整整间隔了两年,这比我预想的要长。
一切基本如我所料,只是这两次灾难间隔的时间略长一些罢了。德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紧修建他们称之为“西墙”的莱茵兰防线。一道巨大的永久性或者半永久性防线日渐成型。
陆军方面,德国已经开始实行完备的义务兵役制,他们的主力军团大多由充满热情的志愿兵组成。德国陆军人数每个月都有所增加,而且组织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士兵素质也日益提高。
空军方面,德国不但继续保持优势,而且逐渐与英国拉开了差距,并大大超越了英国。工业方面,德国的兵工厂也在高负荷运转,德国的工业体系完全变成了军工业,每个人都成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机轮运转永不停歇,铁锤敲打昼夜不息。
1936年秋天,希特勒在德国开始实行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了重组,以便在战时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外交方面,他建立起了“强大的联盟”,这是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提到的一种外交政策。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达成共识,形成了罗马一柏林轴心。
1936年中期以前,希特勒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破坏条约,成功实施其侵略政策,并不是依靠自身的实力,而是巧妙利用了英、法两国的嫌隙和怯懦,以及美国隔岸观火的心态。
他固然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抵御对方的全力反抗,所以他最初的行动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孤注一掷。他最大的赌博就是强占莱茵兰并在那里修筑防线,居然大获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对手太过于优柔寡断,不敢接受挑战。
1938年,当他采取第二阶段行动时,他已经不再靠虚张声势了,他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实力攻城略地,这时候的德国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当英法两国政府意识到这个可怕的变化时,为时已晚。
以上摘自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希特勒的狼子野心,丘吉尔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二战爆发前,丘吉尔到处提醒人们,要警惕希特勒的扩张,赢来的却是“好战分子”、“和平破坏者”的污蔑。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他仍旧坚守自己的观点。历史早已证明的他的正确判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唯有捍卫人类自由与尊严的精神力量才是永恒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丘吉尔的身上学到什么。
毋庸置疑,造就了丘吉尔的恰恰是他一生的经历——阅读的积累,朋友圈的积累,生与死的历练等等所造就的精神、气质,这些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了:
◎敬畏道德秩序:归根结底,世界是受道德法则支配的,所有正义的律法,都是被发现的道德秩序,而不是被制定的强制秩序。
◎尊重个体价值:对个体生命与价值的漠视,对个体尊严的践踏,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谦卑与审慎:任何决策的好坏,都以它所能为现实中的美好生活创造的条件多少为尺度,因而,谦卑、审慎的品质,可以防止“大恶”。
丘吉尔的这些精神或气质,或许不能像丘吉尔的演讲技巧或文学才华一样,让普通人拿来即可受益,但却是将丘吉尔和他的对手希特勒,从根本上区分开来的东西;也是为什么他暴躁粗鲁,甚至犯过大错,却依然被评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世界,依然生活在丘吉尔时代塑造的战后世界之中,我们不该忘却这位伟大的保守主义政治家,更不应忘记他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中积累思想和智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