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革命与反革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为什么真相反而最模糊?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4-09-13


▲王奇生


1980年高考结束,王奇生就回家一心干农活。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他所在的公社高中从来没人考上过大学,他没指望自己成为特例。不想,居然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


“我一个最简单判断就是,哪个专业招得最多,录取几率就最大。一看历史,13个,那就报历史系。”


就这样,王奇生“现实主义”地走向了漫漫学术路。本科毕业后,他选择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形势变化飞快,1988年硕士毕业时,正赶上海南成立经济特区,大量招人。



“大家一下疯狂了。同学百分之七八十去了南方,还有小部分进了国家机关。我缺乏冒险精神,性格内向,下海和从政好像都不适合,心想,跟书打交道相对简单。”


就这样,当绝大多数同学或南下“下海”,或北上“进部委”时,王奇生却选择东进,从武汉顺江而下南京,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坐冷板凳,那里,集中保存了中华民国1912-1949年中央z府及直属机构档案。他与民国史的缘分,从那时开始。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纷繁热闹与王奇生无关,这冷板凳一坐就是30年。然而如同当年的高考,命运在30年后再次垂青了王奇生。2010年,他的两本书“意外”受到媒体的青睐。


一本是《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一;


另一本是《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0年度文化年鉴之图书。

◎《党员、党权与党争》引发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说,初看书名,以为是中共党史读物;看副标题,才知是讲TMK史;读完后,觉得既是讲TMK的,也是讲CPC的。


以往国民D史研究关注“党治史”——国民D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历史,王奇生着力的则是“治党史”——国民D组织建设、管理以及演变的历史。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党Z关系、录用体制……在他看来,这些貌似琐碎的内部拆解,是理解国民D的必经之路。他用一条30年的冷板凳,成功“打入”了国民D内部。


◎《革命与反革命》本是一部论文集,销售预期只有两千册,出乎所有人预料,竟然成了畅销书。



在王奇生的叙述中,革命是百年中国的历史主轴,三大革命连环而递进,总认为前一次不彻底、不成功,必须“再起”。于是革命不断推进,一次比一次暴烈。


但王奇生认为,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不能简单地放弃或否定国人曾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又是如何演变的?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了三十年冷板凳的王奇生,在圈内以勤勉踏实著称,这两本心血之作,内容该有多扎实,可想而知。应了导师章开沅先生对他说的:“你的终极关怀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你作为史学家的价值的大小。”


而这两本书也因为内容和主流的高度“不关联性”,而命运坎坷,《革命与反革命》更是一度消失。今天能与两书重逢,相当不易,就再多说一句:


⦿《党员、党权与党争》:十年磨一剑,历史圈里的封神之作。独创的“弱势独cai”命题,在民国政治史领域影响深远。开创基层党员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组织架构的实际运作层面,探讨了国民D党力不足问题。国民D和对手是一藤两瓜,都以俄为师,为什么国民D学废了,而对手就学得炉火纯青?这是本书主题,拆解得相当透彻。


⦿《革命与反革命》:与《党员、党权与党争》一样,均是真正做学问做出来的书。本书致力于“去熟悉化”,通过本书的重新审视,那些革命往事从熟悉到陌生,再到重新认识,这个过程会令人颠覆“三观”。中国百年以来被名之为“革命”的那些事件,其本相究竟是什么?这是本书主题,运笔老练,令人叹服。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 王奇生作品集(2书):《革命与反革命》、《党员、党权与党争》,感兴趣的书友,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

杨奎松:直面中国革命逻辑

虚假的历史,对一个社会能有多大的危害?

帮会与革命:江湖三百年风云录

高华和杨奎松,殊途同归,非常震撼!

杨奎松:孙中山到底爱国不爱国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镕基吼过

杨奎松:我在台北查档案(有点离奇,但事实如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