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文章告诉你,毕业后该如何进行有效学习

白诗诗 白诗诗 2022-12-22
似乎,除了一个公众号,应该不会再有人能如此郑重其事的跟你谈“学习”这件事了,尤其毕业之后,学习与否,经常只是一个人自己的议题。

没有人会再来提醒你学习这件事,毕竟“学习”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更像是只属于学生的时代,毕业后在谈,显得不合时宜——你也这样觉得的吧?

-

为了什么而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些都得由自己决定,这件事需要你完全对自己负责。

这个过程更讲自律性,自觉性。

并且,它建立在一个人清醒的自我认知之上:我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学习。

如果没有这种清醒的认知,他又怎能够调动全然的自律和自觉,把自己重新投入到那曾令其感到痛苦的学习熔炉中去呢?

只有建立在这种觉醒了的自我认知之上,他们才会是坚定的,最终也多表现为是有成果的。

他们能够以终为始,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是他们少数可以把握住的生命困境的出口之一。

-

毕业了你还学习吗?

较真一点,其实我们可以把“毕业”定义为高中毕业,而不只是默认的大学毕业,那么问题变成:高中毕业后,你还认真学习吗?

因由我朝的教育制度,部分程度上,导致许多人对“学习”和“努力”是厌恶的,排斥的。

看似许多人大学毕业后才把自己和学习划清界限、不相往来,但实际上,他们对“学习”和学习上的“努力”,这种排斥和厌恶,从高中结束之时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是到了大学毕业后才浮上台面罢了。

-

扪心回望,有多少人的大学不是混过来的?又有多少人没有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

许多人,可能要到毕业的那个时刻,才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醒,发现自己该学的没学,该掌握的也没掌握。

看看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的12项衡量标准: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别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理念、文化的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曾几何时,刚入大学那会儿,我心高气傲,觉得大学就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应该以能力提升为重心,我的想法是,以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把能力项目作为自己该修的"学科”,一切围绕能力的提升来设计学习。

有想法,心很好,但到毕业,发现也还有许多方面不能足愿。

于是,毕业后的学习,更像是一场还债之旅。

-

25到30岁的学习,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跟职业生涯最佳上升期挂钩。

比如阿里把P6卡在30岁的位置,把P7卡在35岁的位置。

两毕业生,一个26岁开始精进技能点,28岁去阿里面试定级达P6,另一个毕业后混日子,30岁才后知后觉奋进,32岁阿里面试定级也是P6,如果你是后者,你有什么理由让企业不去录取前者而录取你,就因为你年纪更大??

所以,同样是两年的学习时间,早学的两年就比晚学的两年,更具有兑现力。

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具有紧迫性的。

-

哪怕不看职场,说一般意义的自我实现,比如,你对自己的人生还有设想,一口流利的英语,进一步的深造,能发展成副业的手艺.....

这些都需要投入学习才能实现的事情,毕业后这二十多岁的年纪都做不成的话,我不觉得你三十岁还有可能去实现,更莫提四十岁、五十岁。

大家都感叹毕业后没时间学习了,但即便再怎么感叹,都不可否认,毕业后到30岁之间,仍然是你可以用来投资自己的黄金时间。

此后30往上,父母60+,有小孩,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事情千头万绪,经济压力巨大,这时候不会再有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时间。

30往后,即便再能匀出时间学习,你会发现,年岁大,学习效果也大不如前。

-

成人的学习现状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Coursera慕课、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都是优质的公开课平台。

这些公开课,是对过去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一种革命,穷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低学历者照样可以上常青藤名校的课,而获取这些顶尖教育的成本几乎只有你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互联网时代之前人们不敢想象的机遇,很nice对不对?

按说大家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了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统计显示,去上这些课程的人,其一,参与人数上看,高学历者远多于低学历者,其二,课程完成度上看,高学历者课程完成率也明显高于低学历者。

所以你能看到,哪怕是这些公开的网络教学资源,往往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学习能力强的人,他会学得越多,学得越快,积累的知识量越多;学习能力差的人,学到的总是不完整,最终直至放弃学习----知识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影响的不仅是自身,据说,聪明人更容易让后代被教育的更聪明......细思恐极。

外则,我们也发现,那些真正需要学习的人,反而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学习,这是一种「达克效应」表现。

-

怎么学?

一个误区:不一定只是阅读和英语。

一万个人里,你只要提到“学习”,9000个一准想到的就是看书和背单词的画面,或者是在网站上下载Ted。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和英语,已经变成了某些人心中“学习“的代名词。

一想到过去浪费的时间,就想背单词;一想到过去没充实自己,就想买本书来看,然后,进一步会陷入到寻求书单之中。

或者,下载公开课和Ted,一本正经的看起来,还做笔记,很认真的样子。

这几个方式真的可以让人感觉良好,减少焦虑,因为这些行为,无不是在告诉这个世界和自己:我已经在学习了。

或许,只有在阅读和背单词的时候产生的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才不会在之后的时间里让其自责吧。

他们不敢进一步追问,甚至意识不到,他们需要追问:学习如果不是这样,还有别的形式吗?

更深一层的是,其实他们害怕知道真正的答案,因为从心底里,他们害怕吃学习的苦。

之所以提到学习,就想着去阅读看书背诵英语单词,原因无外乎:在所有学习方式中,看书和背诵单词,其实是最轻松的。

-

真正的学习是什么?

真正的学习,除了少部分人能够享受其乐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过程必然是需要忍受的,令人感到痛苦的,因为它常常包含着刻意的成分。

真正的学习拒绝玩票,那些偶一学习就在朋友圈晒的,足见“学习”这种事情在其毕业后已非常态。

真正的学习拒绝从众,看到别人说学习你就学习,这也是学不好的,因为你走不远。

在学习之前,你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要学的是什么。

在学校的时候,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毕业之后的学习,各有各的目标。

每个人都得去考虑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如果你没有考虑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你最应该要做的不是急于学习,而是应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

怎么学?

与学生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大学毕业后的成人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边用边学,甚至先用后学。

比如编程的学习。

买一堆编程书,然后一本一本从头到尾看完再来编吗?一开始肯定什么也看不懂,即便把一堆书看完,也编不出什么软件。

更有效的方式是,先确立一个项目,比如你要开发一个小程序。

一开始先给自己尝到甜头,在网上搜代码段,让它先跑起来---看见代码能跑,那是很令人兴奋的,这就是甜头。

接着,就开始学习了。把代码中的知识点找出来,就跟你学生时代,从答案中提取知识点,然后再回到书中去点亮这些知识点。

查书吧,书上查不到就问人,这儿学一个方法,那儿学一个窍门,一点一点往前拱----这是从时间到理论的学习,而且很有针对性,收获会很大。

一个小程序的知识点点亮了,再换另一个,或者进一步,找更为复杂的软件程序,去点亮那些更为丰富的知识点。

接着就可以上手编程了,一次次的调试,出错就再针对性的去攻克、优化。

做---思考---总结---再做,其实就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重复中,不断的迭代。

最大程度的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才是毕业后该有的学习模式。

-

学生时代,考试是自己的,不能抄书,不能作弊,有问题自己死磕、自己研究----这种模式其实对毕业后的学习是有害的。

尽管我们所毕业后的学习是一个人的事,但不代表说,毕业后的学习就还得跟学生时代那样一个人自己学习。

从固有的关于学习的认知模式中走出来,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说到毕业后学习的一大特点:钱。

一般人,三十岁之前都赚不到大钱。

三十岁之后要赚大钱,前提是,要看你在三十岁之前投资自己了没有?

三十岁之前,不要去省毛毛钱。

要明白,毕业之后学习的最大成本不再是金钱,而是时间。

学生时代学手里钱不多,那时钱相对于时间来讲,前者更“稀缺”,但是毕业之后,情况扭转,有了工作挣了钱,而能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反而变少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惜钱还是惜时?大多数情况一定是后者。

下面就要说到许多可能需要花钱的学习方式。

-

如果你需要提高某方面的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找教练。

比如说健身教练,他不仅能够提醒你什么时候该锻炼起到一种他人提醒的监督作用,第二个,它还能够有效的对你的运动提供正确的反馈和指导。

哪个动作没做到位?正确的动作应该怎样?他都在一旁帮你观察,并能够给你及时的纠正。

比如写作教练---其实这个教练的水平不一定要很高,你参加一个写作课,参与写作课的同学 ,就可以尽到“教练”的作用:提供反馈。

他们能对你的写作提出意见,甚至是修改建议,而一个人在电脑前写作,就不会有这样的反馈。

-

如果你想要提高某方面的认知。

找人一对一跟你聊天,那是成长最快的事情。

你找个高明的人,给你说概要,说要紧点,这就像是学生时代找到老师给你划重点一样,有了大致路径,再去学习,不香吗?

记得在某篇文章里看到雷军的故事,雷军想要了解某个领域,就会找这个行业的50到200个厉害的人跟他来聊天。

一开始雷军是不懂的,见第一个人,雷军把事先准备的问题抛给对方,消化完对方的信息后作结构化输出,再把它丢给第二个人,拿回来的信息再和之前的交叉验证,这时候就把两人的观点内化,接着再外化成和第三个人聊天的内容,如此反复。

聊完十个人之后,雷军的段位得到快速提升。

当他真的见到100个人,他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问的了。

我觉得这个方法相当牛逼。

你说,哇,你也觉得这方法牛逼,可惜你不是雷军,找不到那么多厉害的人来跟自己聊......那,怎么办?

怎么办,当然得自己动脑子。

第一,往往我们的认知需求是没有雷军那么高的,比如你只是想要大致了解快递行业,那请几个快递小哥跟你聊聊就足够了。

第二,花钱,比如在行,就是一个可以约到行业专家的平台,你花一顿饭的钱就可以把一个专家叫来跟你聊几个小时。

第三,利用网络,对主题海量搜集资料,进行主题研究、阅读。

在聊如何成为一个行业专家的时候,有“搜狗输入法之父”之称的互联网人马占凯给的建议是:
1、首先,肯定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2、集中查看超大量的行业相关资料 3、搞清楚领域中的关键要点&逻辑 4、多和该领域内的人们聊,特别是淌过各种水的、栽过跟头的。

“我应聘搜狗时看了5000篇以上搜索引擎的网页。有人问我怎么入门产品,我曾说看1000篇产品文章。”

-

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尤其是一些专门技能类的培训。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培训一定要认真。

托马斯是《练习的心态》这本书的作者,他参加过一个为期6周的高尔夫团体培训班,他为这个培训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每次培训完,别人都已经离场,他会留下来,专门用1小时来练习教练所教授的内容,练习完之后,用几分钟把练习要点写在笔记上。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需要练习的内容制作成练习清单,再到地下室逐项进行练习。

尽管这本书的干货并不是很多,但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参加培训该有的姿态。

因为唯有这种认真的训练,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学费给你学回来。

想想看,你参加过培训之后,有做过认真的练习吗?

实践和练习,是技能类培训的要旨。

-

口授类、讲座类培训呢,如何能最大限度的把学费学回来?

第一,一定做好预习工作,预先消化资料,然后把自己最为关心的,紧要的问题罗列出来。

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如果没有机会把问题问完,课下就不要呆呆的坐在那里,就跟个大学生一样。

你是交了巨款来学习的,你应该拿你关心的那些问题去找老师,争取针对性的回答你的问题。

参加这种培训,自己内心要有一把尺子,他上课的价值几何?他回答问题的价值又有几何?

如果他上课的水准,或者说你上课的收获,没有达到你内心的标准,那就只能想办法从“问问题”上,把学费找补回来。

勇敢去问,让不好意思见鬼去吧。

你跟讲师之间是利益交换的关系,上完课,大家基本上就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也别说你跟你周边同学的关系,上完课,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关系”可言。

第二,一定要把培训所得,利用到极致。

培训中,如果包含练习的部分,一定要认真的去践行。

这一点与参加技能类培训的要求一致,不多说。

第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培训结果产品化。

我看到有人上培训、训练营,反手就把自己的所学分享到网上......

还有更狠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学习导师教给他们的内容,还把导师的培训套路给模仿下来,反手就把培训内容连同培训模式用在自己的培训之中,实在是,高。

-

考资质证书。

比如,你想学心理学知识,更能够击破你、让你更有动力学习的方式,不是到书店买书来看,而是应该让自己去报一个心理类相关的资质考试。

用考一个证的方式倒逼自己学习,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习者不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对自我的要求。

比如说学习心理学这件事,有的人一开始是抱严肃学习心态的,那个时候他会看专业书,但是这些书,是比较难的,令人头大,慢慢的,他不知不觉的把视线转移到普通的心理学读物,或者是一般的心理学科普上......最后,在心理学鸡汤里达到颅内高潮。

学习难度一步步降低,导致越学质量越低,请问,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又怎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呢?

对于这类学习者,考证或许更有激励作用。

其实学习中的难,是一件幸事,因为难,往往意味着门槛:跨国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差距。

-

参加比赛。

什么?参加比赛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吗?当然是,而且是倒逼力量最为强大的一种。

没见芒果台《乘风破浪的姐姐》,那个原本坚持不要跳舞,后来却跳到脚抽筋的“真香”宁静吗?

这就是舞台的力量啊!

另外,有同等效力的还有选秀----很多明星,其实是从选秀出道的。

舞台会催逼人的成长。

如果你喜欢唱歌表演的话,可以考虑去参加选秀比赛。

如果你只是想要提高某方面的技能或者能力,我们平时得多留意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比如企业技能大赛、员工演讲比赛、销售竞赛等等。

一旦有相关的比赛,想方设法参加。

倒不是说你一定能够在这种比赛上“出道”,或者说非得拿到什么成绩不可,高手越多的比赛越具有参与价值,哪怕在比赛中被虐,也是很爽的事情,因为你终于知道自己跟高手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感,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

参加活动&自行组织活动

除了前面的这些学习途径,还有“活动”。

尤其要关注那些跟自己所学方向相关,并且有个人表现机会的一些活动。

比如爱阅读的人可以去参加读书会,有不少的读书会都鼓励参与者进行个人表达。

当然,参与别人组织的活动,还挺有局限性的----不够发挥,换句话说,别人的主场,你练习的机会太少。

怎么办?

没有经验的时候,先参加别人的活动,把举办活动的套路摸熟,其实,参加几回就基本就能搞清楚。

“偷师”之后,自己组织活动!

自己组织的活动,主动权最大,你的舞台,任你主宰。

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如果网上有粉丝,那举办活动,参与者可以从粉丝里招募,没粉丝的话,先期可以从认识的朋友里搞起。

想要持续的把活动举办下去,起步时就要保证举办的内容质量,这叫打造口碑。

这样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让参与者有收获感----这个很容易做到,偷懒的做法时,参加别人的活动,把学习的内容拿回来分享。

也可以走较真一点的路线,比如你举办一个线下读书聚会,嚼烂几本同主题的书,完全够发挥了。

-

最后我们说阅读

阅读:难道就只是翻开书,从前往后的看下去吗?

或许认真点,做点笔记?

在我看来,你完全可以玩得更秀:

如果你想更好的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具体一点说,《三国演义》,应该怎么看?

给你提供一个小技巧,你可以在知乎,搜集所有跟《三国演义》相关的问题,比如:
1、为什么刘备那么幸运,结拜了两个都是「万人敌」的朋友?
2、刘备临死时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3、如果最后是刘备打赢天下,他会杀了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吗?
4、刘备麾下良将那么多,为什么没能一统三国?
......    
你会发现,这类问题,在知乎五花八门,有些很有意思,能够促进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这本书。

挑一些重要的问题,边阅读边进行思考,难道不香吗?

你可以阶段性的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尝试性的去回答这些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可以把一切的学习资料融合进来,你可以去搜索相关的资料,甚至专家文章,批判性的看别人是怎么思考那些问题的,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自己的见解?

等你差不多将这些问题都回答个遍,你会发现,你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掌握程度,绝对会超过99%的读者。

这样看一本书,它对你信息的搜集、判断、整理以及系统思考能力等等,肯定会是质的历练。

用这个方式阅读,并不轻松,需要你的坚持,你用这样的方式“看”完一本书,顶得上别人一年读的100本。

用这个方式来学习,能够把书对人的效用发掘到极致,对你的成长性而言,也可以用“蜕变”级来形容。

这个方式对名著或者是经典来说,尤其适用。

举一反三,如果是别的领域,比如你就只是想要学习营销知识,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完全可以,比如你想学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搜索发现跟这本书相关的问题其实并不多,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对于这种干货性质的书籍,我们可以跳出来,尽管跟书本身相关的问题不多,但是跟“营销”相关的问题却很多----我们只需要搜集足够多的跟“营销”相关的问题就可以了。

什么叫足够多,在我看来,50个应该是“足够多”了。

-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老感觉学习时间不够,怎么办?

有两个需要我们对自己发狠、也需要我们坚决去捍卫的时间。

第一个:一天中的一小时。

这里我们需要隆重的把以前提到的“一小时法则”提出来,它是我们需要捍卫的梦想一小时,具体见:致所有关注者:一天中,怎么也得有这么个时间专注于梦想吧!

第二个:一周中的一天,星期天。

抓住星期天,这一点得益于高中的学习经历。

高中的时候星期六放假,一般,你回家拿星期天干嘛?很多人当然是睡懒觉,睡到自然醒,睡到爽、爽到翻天。

然后再搞会儿游戏,草草的做一些作业,背书包,晚上回学校去继续补作业。

但如果你能全然的把星期天给利用了,会怎么样?

比如不是懒床,而是定闹钟,早起之后就开始学习、查漏补缺。

坚决把握住每个星期天,会让你有心理优势,因为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星期天是利用不好的,而只有少数的人如你,能够充分的把握好星期天,会不会有一种“偷偷快跑”的心理快感?

跟你讲,这种心理体验,会让你上瘾!

星期天,对于一个成年学习者来说,尤其是不可轻易放弃的阵地。

因为除了这一天,平时每天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得投喂给工作,很难再有如此整块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了。

我视每个星期天为个人成长的机会窗口。

对于成年人来说,想要捍卫住这一天,我们需要对自己“狠”、也需要对身边的人“狠”,让自己接受这样的魔咒,告诉自己:
1、这一天不适合出去游玩,相比学习来说,它不值当。2、这一天不适合做爱,因为这会影响精力,而你的精力只能最大限度让位于学习,请把早炮改成晚炮。3、一切以学习为中心,拒绝娱乐。
4、家庭事务能省则省,能推则推,这一天要最大限度的摆脱家庭事务的束缚。
5、别在家里做饭,很浪费时间。

如同一天中,你所捍卫的“一小时法则”,可以让你的一整天有满足感,那么,星期天之于整个一周,也有类似的效果。

同样会让你产生“偷偷快跑”的心理优势,它会让你爽到上瘾!

守住每日的一小时,守住每个星期的星期天,你会感觉自己的人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三个方式,碎片时间。

有人反对碎片化学习,认为用这种方式学,不够系统......是有缺点,但我们要反问:碎片时间不用于学习,难道应该拿去打游戏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牢牢的抓住碎片时间,因为那样形象上看起来确实有点奋斗逼,不大招人喜欢。

所以,碎片时间的利用程度要看个人情况而定。

不过,即便碎片时间不用于学习,也还是可以间接的对学习发挥作用。

比如,等电梯的时候,可以用手机回复邮件;排队时,可以写工作总结;出差等飞机时,可以做PPT。

碎片时间去做琐碎的事情,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无形中帮助你省下不少整块时间----而我们知道,这整块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学习,效果也更好。

-

星期天和一小时原则跟碎片时间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一,前者,它们都是整块的,学习效果更好,其二,它们都是在无人的时候学习的,而且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都不懂得利用这两个宝贵时段学习。

所以,只要你坚决守住前者,哪怕碎片时间利用得不充分,其实也没有太大关系。

想象一个场景:

你跟同事们每天上班嘻嘻哈哈,你觉得他们在混日子(其实他们是真在混日子),他们也觉得你在混日子(其实他们只是觉得你在混日子),大家心照不宣,没有什么压力。

某一天,他们发现,某些能力上,渐渐跟不上你了,他们跟你的业绩差距越来越大。

他们越来越不解,学生时代,他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依然很好?

现在他们的疑问则是,这家伙每天也没见他干了什么呀,怎么能力和业绩都蹭蹭上涨?

这时,应该给他们一个午夜,因为他们需要时间去怀疑人生。

学霸难道除了上课啥都没干吗?

初中的时候,我同桌觉得我学英语有天赋,因为早自习,我只需要读几遍课文,就可以顺利到小组长那里背出来,而他读一早上都记不住一小段。

特么的真想告诉他,我哪里是在“读”课文,那只是我的“复习”而已。

该背的东西,我早四点半就起来背,路上骑车去学校的时候,也都在回忆背诵内容,到了学校,可不是“只需要读几遍就能背出来”的吗?

所以,你真的啥都没干吗?

如果你想打击他们,让他们一直陷于对智商的自我怀疑之中,那就不要告诉他们:你有一个“星期天”和“一小时”。

-

那你好坏哦,跟我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