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跟!我!说!你!迷!茫!了!
很多人羡慕那些从一小,或者很早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人。
01
为什么会羡慕?
就我自己来看,
其一,早一点发现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就能够全情投入而不必把精力浪费到对其他事情的探索上。
自我反思:
看似不想把精力浪费在其他事情上,实际上出于对探索的厌恶和恐惧。
不想历经探索就找到自己可以终身投入的热爱,仔细一想,这不过就是“一劳永逸”的翻版!
其二,早一点发现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则一辈子的成就无可限量。
自我反思:
这个想法,首先忽视了一件事,就是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否切合未来几十年的社会需求。
比如你三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咬手指,你真打算未来要一辈子咬手指吗……
别说你把手指甲咬秃了,就算你把十指都咬没了,也是谈不上半点成就的,因为你要做的事情,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还有心理学的说法,是这么描述的,如果你过早的想好了自己这辈子是什么人,那你这种情况就是“身份过早认同”,或者叫做过早自认,这是一个缺点。
为什么是缺点?
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人生,你还没做调查研究,你怎么知道你是谁?
身份过早认同会让你思想闭合,当你还未看过大千世界,就早早的觉得自己就该咬一辈子手指,这等于是把其他的可能性都屏蔽了,比如,为什么不能咬脚趾呢?
其次,没有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变化之鬼魅多端。
直播、小视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在直播、小视频这些新事物出现以前,再怎么想,也想不到将来他们适合从事这些行业。
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做能实现,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机会。
又有些行业,就算你打算要干一辈子,但不好意思,社会变化太快,三五年时间,别说是你的工作,就连你的整个行业说消失就消失,跟变脸似的。
其三,没有考虑到人自身的想法也是会改变的。
十年前你很想做的事情,十年后你可能就不想了——十年足以让大多数人的想法变得前后不尽相同。
让一个人的想法十年保持不变,那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何况是一辈子。
那些真正一辈子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人,他们都是极稀少的人物,他们是幸存者偏差中的幸存者偏差,他们是人类社会的珍本。
我说的“事”是事业,不是干饭啊,干饭我也能干一辈子,生下来我就能确定这事了。
在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真的很难讲,有什么事情,真的是可以去做一辈子的。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练好基本功、把握当下、积累势能、审时度势、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02
“只需要有生活目标就够了”
真实的人生,需要具体解决的是一个个问题,并且问题叠着问题,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
我喜欢说的一个词,叫目标。
目标,是怎么来的?是从问题中来的。
并且目标是会一直变的,它由任务和挑战构成。
问题和挑战出现,解决问题和完成挑战就成了目标。
问题解决意味着目标达成,目标达成之后,目标的内容也要随着新的任务和挑战的出现而产生变化。
生活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生活目标。
比如我写公众号,曾遇到过一个叫做如何持续进行高质量输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那个艰难阶段的目标。
解决了如何持续输出的问题,原先的目标自然就消失了。
我需要担心我找不到目标吗?不会的,总会有下一个目标等着我,因为我知道一件事做下去,就总会遇到新的问题。
并且我知道,人只要做务实做事,就总会产生务实的目标——没发现你真正在做事的时候,你所产生的那些目标总是贴合现实的吗?
生活目标这东西,反映的只不过是你生活遇到的问题而已。
那么,至于人生目标,它同样反映的只是你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有人说,我没有人生目标……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你没有“人生”的问题。
老实讲,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人生目标的,并且我还要抛下一句,就算你没有人生目标,也不见得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因为没有人生目标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且对于其人生中的大部分阶段而言,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有的人二十岁没有人生目标,老个十岁阅历增长了就能找到人生目标吗?我看是很玄乎的。
为什么难以找到人生目标?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一定需要先理清一个前提——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人生目标?
其实反而是那些“务虚”之人,正是那些高谈理想的人,或者说是,阶段。
可能并不是每个人,但我觉得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有过数次接近过能够找到所谓人生目标的机会。
这是什么阶段?
往往就是我们一无所有的年纪,那个一无所有,还爱高谈阔论的那个年纪。
或许是你高中时期的那些中二,或许是你大学的早期阶段的那些幻想和抱负。
在这些一无所有的年纪里,我们畅怀人生理想,看起来就挺“务虚”的。
在那最“务虚”的阶段,你都找不到人生目标,或者都没能把那些幻想真的当成人生理想来实践,那么接着进入社会,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从“务虚”走向“务实”,你就更没有可能找到所谓的人生目标了。
“务实”之后产生了什么?“务实”,让你产生的是切切实实的生活目标!
03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拥有的是切切实实的生活目标,而越来越少人能拥有所谓人生目标……
怎么说呢?
其实,恰恰是整体社会取得大进步的表现。
前段时间热播《觉醒年代》,那电视里面的角色,就是一个个都有着“人生目标”的斗士,他们是为建设理想而奋斗的志士。
反而正是那些人,他们多有的只能是“人生目标”,他们难以拥有的正是“生活目标”,家国将破,谁还能安安生生过小日子?
他们处在一个饥贫的年代,他们充满“人生理想”,他们也只能充满“人生理想”。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那么轻易的踏踏实实、安安生生的拥有“生活目标”,其实,正是那些理想斗士和先贤奋斗而来的成果,我们已经成功的活在了先驱们的理想生活之中——这就是安安稳稳的百姓生活啊。
想想这几天的阿富汗局势吧!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你有伟大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有着改造社会的愿望,的确是很棒的事情,你会有着很大的奋斗动力。
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所谓的人生目标,也不是什么需要遮羞的事……
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踏实的可以去为之奋斗的目标,它们是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工作目标……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值得去珍惜的生活。
04
“你听,那遥远的哭声?”
那,如果最后实在纠结于没有目标,陷入迷茫,遇到这种状态要怎么办呢?
有了前文的铺垫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显然的,没有目标而希望有目标的时候,就需要去找问题。
说是目标驱动,具体来说,其实一定是问题驱动的。
所以,在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寻找问题来进行自我驱动。
有人会专门来问大学遇到迷茫怎么办,我这里就讲一下。
有人到大学之后无比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会迷茫?
因为问题消失了。
你不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当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大学发给你的只是一张白卷,上面没有写题目,没有写题设条件,你当然就只能是茫然。
这张白卷,就是大学给你的自由。
所以这个时候,先知先觉的人就会想,我的大学要怎么过?
这个思考,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可以写在白卷上的问题。
当他们找到这个问题,迷茫就消失了。
因为有了问题,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就成了他们的阶段性目标。
自己出题、自己做,这就是解决迷茫的方式。
以上我只是以大学时期的那种典型迷茫来举例,但实际上,这个解决迷茫的思路,适合所有人生阶段因缺乏目标而导致的迷茫。
整个《奇葩说》的所有节目,最说进我心底的,让我真哭过的,是黄执中说的,这段文字触动我太深:
一个人可以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那么这个人就特别了不起,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在周遭而已。而且随着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你听到的哭声越遥远。
这个世界总喜欢以己度人,你看惯了灯红酒绿、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就会误以为贫穷和疾苦不存在。要知道,世上还有无数的芸芸众生,被生活逼迫到了低入尘埃的境地。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非洲做项目,看他发的朋友圈真的很有感触,有时是夫妻俩用摩托车载着一头活牛,有时是一个睡在地上的娃娃。很多时候,穷人的困苦,我们无法想象,有的人可能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我想到了余华在《活着》里写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这些贫苦的人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环境,能做的只有果腹眼前的生活,毕竟在温饱之前,别无选择。而站在安全地带的我们,不要去嘲笑处于危险的人挣扎的样子有多难看。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那样:“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你可能觉得现在的生活还比较容易,大概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些时候,一个转身真的就是一辈子,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在疫情面前,生命显得太微弱、太渺小,有许许多多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生命就定格在了这个冬天,也有无数的医务人员前赴后继地奔走在抗疫一线。透过新闻,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裂开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没有人生而伟大,只是有人做出了伟大的牺牲。
湖南卫视最近播出了一个新的节目《朋友请听好》,采用电台的形式与陌生人连线。我们都知道陌生人不能代替你的生活,来自陌生人的祝福,也改变不了生活的问题。但陌生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暂时性抽离正常生活秩序,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慰藉。这时候,孤独、寂寞、背叛、恐惧、勇气、懦弱,那些人性里所有的优点与缺点,你有,所有人都有。这时候,你能最大程度地知道,你不是自己一个人。
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曾用笔尖锐地描绘了许多看客们的冷漠,但在揭露了那么多人性的黑暗之后,同样写过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是啊,远方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非洲的贫苦人们与我们有关,疫情面前坚守的人们与我们有关,哪怕是一个陌生人的问候也与我们有关。
我们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要温暖有光。
你听,那遥远的哭声!
黄执中的这段辩词,我看一次心颤一次,出自《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
他的这段话,正可解的一个问题是“人为什么会迷茫?”
你说迷茫,是因为你缺乏努力的目标,是的,而你缺乏努力的目标实是因为你缺乏值得为之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黄执中的话里,什么是“近处的哭声”?近处的哭声,就是近处的问题。
所以,有的人只能看得到近处的哭声而听不到遥远的哭声,因而当近处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就以为没有问题可解决了,遂陷入迷茫的状态。
当我们问“哪些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在「自己的个人问题,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人类的问题」中,你会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透视到哪个层面?
听黄执中的这段话,我觉得惭愧的,因为有时候我们所谓的迷茫,只不过是因为眼光只是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别说是“近处的哭声”,而是只能听到“自己的哭声”,自己的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再被安排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就陷入迷茫了……这种迷茫,有点小格局。
要走出迷茫的方式,得把格局放大一点,去听到远处一点的哭声。
哪怕也还是只听自己的哭声,但可以听一听更远处的自己的哭声,比如大一的学生,可以听一听四年后毕业时的哭声,大学毕业时,可以听一听中年自己的哭声,未成家的可以听一听成家带娃后的哭声……
“你听,那遥远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