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雨霖铃》一处译释的质疑及启示

杨大忠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2-06-06

对《雨霖铃》一处译释的质疑及启示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以其丰富细腻的离愁别绪与真挚深沉的别后相思深深打动了读者,这首词也由此成为许多语文同仁开设公开课的重要选择对象。笔者在听了许多关于《雨霖铃》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后,发现授课教师在解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时,无一不是采用教参中的解释:

 

“念去去”二句道出了他的内心独白,“烟波”是眼前所有,而加上“念去去”,则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烟波”以“千里”形容,“暮霭”以“沉沉”形容,“楚天”以“阔”形容,都与“凝噎”的心情相契合。“执手”两句写情,“念去去”两句写景,结束了话别的场面。

 

既然“‘念去去’二句道出了他的内心独白”,这里明确了“他”即柳永,则“念去去”之后就是柳永由眼前“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样“近景远景连成一片”的场景产生的所想所思。联系教参中的说明,如果把全句译释出来,字面意思以及蕴含的深意就是:

 

想到我(指柳永)走了走了,此时千里之内烟波浩渺(喻指前途未卜),傍晚的云雾沉重浓厚(喻指因离别而心情沉重),南方的天空则开阔辽远(喻指离愁之深之广)。

 

这样的解释显然存在着问题:

 

(一)从全词出现的意象来看

无论“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清秋”“杨柳”“晓风”还是“残月”,这些意象对应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即都象征了离愁别绪或别后相思,传达出一种凄冷、阴沉、萧索、忧郁、伤感的氛围;而“楚天阔”三字却陡然出现了另一种意境。“阔”,即空旷辽远之意,给人一种心胸博大、豁然开朗之感,这与全词中其他所有意象传达的氛围都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情由景生,不同意象形成的情境传达的意思当然不相同,“楚天阔”之意象,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与“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喻指的情感截然相悖。既然如此,《教参》认为“‘楚天’以‘阔’形容”,“与‘凝噎’的心情相契合”,似乎是想当然之论。

 

(二)“楚天阔”之“楚天”是哪里

按照文下注释,即“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楚地”主要位于江南。而从“都门帐饮无绪”这句来看,柳永当时与恋人是在京城汴京告别的,汴京属于典型的北方大地,与位于江南的“楚地”毫无干涉。显然,柳永所去的地方是“楚地”之江南。如此一来,教参认为“念去去”两句“远景近景连成一片”似乎有问题:柳永能看到汴京附近“千里烟波”之景,焉能看到千里之外“楚天”之“阔”?将“楚天阔”作为远景来看待,似乎不通情理。

 

这就是问题所在:身在汴京和恋人分别时泪水涟涟心情惨切的柳永,面对即将前往的千里之遥的“楚天”,他怎么可能会产生“阔”即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笔者看来,“念去去”之句不应当是柳永的所见所思,恰恰相反,应当是送别柳永的痴情女子的所见所思。它的字面解释以及蕴含的深意应当是:

 

想到你走了走了,看着你逐渐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浩渺烟波之中(我担忧你前途未卜),此时,傍晚的云雾沉重浓厚(我的心就如同这云雾一样沉重),而对你来说,你前去的江南天空则是一片开阔(海阔凭鱼跃,你到了江南会不会爱上别的女孩而心情愉悦呢)。

 

这样的解释,写出了女子与柳永离别时的凄苦心理以及对柳永移情别恋的担忧。当然,这种担忧也是有根据的。

 

柳永不但是博古通今的才子,而且还是放浪形骸的浪子。据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记载,柳永在东京时,“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可谓处处留情。这一次他离开汴京前往江南,会不会再坠落在温柔之乡?想到柳永的多情,女子的担忧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种译释,不但使前文列举的两大质疑得以消除,而且还有以下妙处:

 

(一)撇开“念去去”之句,全词其他内容几乎都是写离别时柳永的所见所想;而将“念去去”之句解释为女子的所见所思,不仅扩大了全词的叙事范围,由一人之念转变为两人之思,而且还大大拓展了叙事广度。这与柳永创作大量慢词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

 

(二)《雨霖铃》的下阕,由离别之愁转向别后相思,柳永用虚写手法,将别后的思念写得缠绵凄苦,令人不忍卒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只是因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颇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这种情有独钟,体现了情感的唯一性与排他性,不仅写出了情之真、情之纯,而且还很好地抚慰了女子的担忧:你放心,我在遥远的江南,绝对不会移情别恋,因为你是我的唯一。这就更能凸显出全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忠贞与可贵。

 

(三)就内容的衔接来看,将“念去去”之句解释为女子的所见所思,更好地起到了承接上下阕的作用。正因为女子对柳永充满了担忧,柳永才在下阕以安慰性的笔调写出了对情感的矢志不渝,使女子的情感由“担忧”转到“释然”。

 

对《雨霖铃》“念去去”之句的合理解释,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启示:一是多元解读文本,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文本的能力,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二是解读文本,应当凭借敏锐的眼光发现传统解释中的漏洞与矛盾之处,然后联系文本的内容、情感辅以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时代背景,对文本做出全新而又客观的解释。这应当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重任。

▍原文刊载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编辑:葛杰

▍图:网络

往期精选

视频+课件丨特级教师潘双林执教《雨霖铃》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订阅电话/微信:张琦 18652909212(添加时请注明订阅学校)


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126.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长按上方二维码

加入杂志官方作者&读者群

与大家名师零距离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