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高考优秀考场作文汇编(附名师点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文学习 Author 语文学习
全国语文高考考场优秀作文
(附名师点评)
2019年高考已进入倒计时,高三学子就要迎来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最后冲刺的阶段,分享6篇2018年高考考场优秀作文(附名师点评),希望能对高三学子有一些启发,打开写作思路,写出好作文,考出好成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侧畔千帆过,前头万木春
——致2035年18岁的你们
写此信时,正是公元2018年。“00后”18岁芳华正盛,读信彼时,当为17年后的2035年,同样18岁的你们沐浴着社会主义现代的光辉,即将谱写时代的华章,前人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过侧畔的千帆,沐春晖的万木,应当为我们两代18岁青年共同的风貌,亦为时代变换却不变的共同底色。
此时此刻,18岁的我,将为你一一描绘18年来的中国乐景。
我们见证辉煌,依旧昂扬,进入21世纪,中国在诸多方面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你曾缺席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贯通中外,完美践行“和平崛起”战略;“共享”经济风靡全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新四大发明”空前便捷,令无数外国人称羡。你恨不能亲历的是北京申奥成功时国人欣喜的泪水,是从鸟巢火炬直至今日体育经历过的蜕变,是全民健身、绿色出行的思想观念的蝉变。你素有可闻却无缘相见的是“天宫”升天、“蛟龙”下海的壮景,是袁隆平之于“超级水稻”的豪情,是钟扬上雪山采种子的坚定。
不错,近日的中国是科技、经济、体育和文化的强国,18年的崛起,可谓令世界为之一震,而我今日之青年,正活跃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舞台,即使像我此刻,奋笔疾书,也想为你呈现一片千帆万木的昂扬之景。
然而,正是所谓“多难兴邦”,我们历经磨难,低头沉思,君不见,汶川灾后重建曾经耗费祖国儿女多少心血。然而人们秉持“病树前头总有春”的信念,做灾后重建讲解员,复兴映秀茶马文化……蜀地今日,终于重迎春天。君不见,社会价值观空前多元,信息时代泥沙俱下,18岁的我们,也经受猛烈冲击:日韩文化的侵袭,“抖音”“快手”等低俗文化层出不穷,青年自称“佛系”,这是淡泊无争还是价值观的迷茫?幸而,规范整顿,文化综艺如雨后春笋,点燃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给新一代迷途中的青年指以明路,焕发千帆竞发的豪情。
俗语云:“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经历的,你们也必然经历。迷茫和昂扬,这原是青春相伴相生的底色,但也正如先驱指出:“国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你我青年,当以此自勉与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在18岁年华,预备激昂毕生才学奉献与祖国。
愿展信的“今天”,你我千帆竞发、万木逢春;愿蓬勃的中国明日更胜今朝!
名师点评
面对“大气”的作文题目,考生容易无从下手,又或是单纯罗列事例,自陷窘境。本文不落窠臼,构思立意巧妙,化大为小,由虚入实,扣住了“中华民族青年之奋进与祖国命运”这条主线,合理编排材料,时空衍进,语义递进,将“代代青年人的精神传承以及对未来青年人的砥砺”之意清楚地表达出来。语言上,过渡段落和结尾段落语言真挚有力,展现其成熟不俗的语言功底。排比段落的事例以特定的语言视角呈现,既简洁明了又不失真情实感。标题化用古诗词,切合文章主题,“题好文一半”。(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杨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防护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
防护战机,我们更应该关注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是飞机的致命部位,一旦这些部位受到攻击,战机很难再返航。而当我们以史为鉴,在国家硬实力稳步提升的今天,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更应该关注的则是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
泱泱大国,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到了历来人们的推崇。然而在当今时代,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相比与过去却逊色了不少,并且越来越容易被大家忽视。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就国家而言,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已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硬实力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却是缓慢的、滞后的,因此,在权衡之中,国家往往会选择优先发展硬实力。就个人而言,文化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也正是由于我们对各种文化太过于习以为常,才会对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文化危机视而不见,而只是把这些文化拿来等闲视之,消遣一笑。
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化是特别容易被个人和国家忽略的,如果我们把国家比作大海里航行的巨轮,而文化中存在的危机就像是海洋里的暗礁,它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是如果巨轮撞上了它,它将给巨轮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苏联,一个在20世纪雄踞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最终也难逃分裂的命运,至于它分裂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苏联一直处于独裁统治之下,然而当苏联的百姓看到了欧美国家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开放的社会环境,自认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们迫不及待地游行、起义,抛弃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原有的传统根基,最终导致了帝国大厦的崩塌,这便是抛弃自身文化,全面西化给苏联带来的致命打击。而苏联解体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苏联忽视了本国的文化建设,没有形成适合于自身的文化制度和政治体制,因此整个国家才会被西方文化所吞噬。而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濡染着外来文化,而这些文化所带来的致命的危害却容易被人们忽略。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但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侵入,文化自信的缺失越来越严重,而文化自信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的流失。中国青年大都怀有一颗憧憬的心来到国外留学,绝大多数人也都会选择毕业后留在国外,那么随着高精尖人才的大量流失,中国梦的实现又靠谁来蓄力呢?文化忽视的另外一个后果则是西方制度的入侵,有些人说西方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都比中国的更加完善,主张全面西化,但是这些制度真的适应于我国国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忽视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致命的危害,它就像是蛀虫,虽不会使参天大树立刻倒下,但如果长此以往,整个国家也必定会命悬一线,处于崩溃的边缘。
强大的硬实力的确能为大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文化软实力又会为大厦的永久屹立不倒提供强有力的后盾。重视看得见的弹痕,我们要加强硬实力的建设;重视看不见的弹痕,我们则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防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材料内容和含意的审读是准确的,并将之简洁地归纳出来放在首段。但全文的重点内容写的是国家在文化上的防护。这样的审题与立意都很恰当合宜。全文视界开阔,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想到文化精神等软实力,由国内发展想到苏联的解体,由当前的人才流失想到日后的中国梦蓄力。这些都体现作者爱国的情怀。同时,可见不可见弹痕处同时重视,软实力硬实力兼备,这样的全面观都显示了作者清醒而高远的见识。(徐殿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少于800字。
以思想之进步开中国之生面
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越来越散发着大国独特的魅力,从改革开放到美丽中国再到民族复兴,中国的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中国人思想的进步。
忆往昔,改革的春风吹进门。
美国企业战略家罗恩·罗伯特曾说:“中国经济的腾飞只是它的第二大变化,它最大的变化是国人精神的变化。他们开放性的思维,大胆的观点,对国家和人民的自信,以及走上世界舞台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热情。”犹记1978年那句振聋发聩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思想的进步——由封闭守势向主动开放的转变成就了东方巨人的崛起。
看今朝,美丽中国方兴未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系列睿智的话语从21世纪之初便开始回响在神州大地上空。当时间与效率逐渐让步于绿水青山,中国人生态观与价值观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力量再一次让世界惊叹。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到回归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人地和谐观,让中国上空的雾霾越来越稀薄,让华夏大地的天空重回蔚蓝。思想之进步,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再现,也让中国更加美丽。
望未来,长征路上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软弱的民族。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华夏大地洒满血泪,凭借独有的风骨和对民族文化独特的自信,中国人民在经历坎坷后又重回世界巅峰。2017年,雄安新区发出宣言:“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一次长征,是自信的、从容的,是主动的、进取的。然而面对风云不定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如何才能屹立不倒?唯有思想进步也。如今的中国,在经济建设有了起色后,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来越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一带一路”无一不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惊喜,无一不是中国伸给世界人民的橄榄枝,无一不是中国人思想进步的结晶。
古语有言“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方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中国人深知这一道理。从改革开放大胆地改、大胆地试到美丽中国的创新探索,再到新时代中国睡狮的觉醒、民族的复兴,都竭全力解放思想、探索进步,终于不负时代,不负中华。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进步,我们方知,唯有以思想之进步,方可开中国之生面。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内容,分别论述“往昔、今朝、未来”三个历史时段的时代特色和追求方向,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把握,着眼于“中国之生面”的逐层展示,而凸显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动力之所在,即“思想之进步”,立意高远,气象宏阔。仅看标题“以思想之进步开中国之生面”,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余韵不尽,震撼人心。文章不只在材料的表面现象上浮光掠影,而是深入材料内里的深刻内涵,进行提炼和抓取,并能把三则材料以一根红线即“思想之进步”进行合理贯串,逐层深进,让“中国之生面”具体可感,足见写作者精思附会,持论有据,以其思想的骨力支撑行文,言到意到,一气呵成。就全文结构而看,古人所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极为恰切。(段增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新时代新青年
——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先生致辞道:“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当百年后的新青年接过这精神火炬,我相信熊熊火光仍能照亮中国复兴的路途。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什么“民族复兴”这一百年母题会在十九大上被着重提起?提纲须挈领,“民族复兴”正是新时代最闪耀的主题、最鲜亮的旗帜。可同时,新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隐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暗流,将心志不坚的青年裹挟。我辈新青年当承个体生命发展与时代命题契合之责,觉醒生命意识,使“自我”与“大我”共成就,以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青春点燃未来!
觉,由昏寐到惊寤;醒,自迷蒙达通透。青年生命意识的觉醒,是随“五四”的入团誓词而悸动,第一次对“我”的存在有了自觉的意识,对自己共和国接班人的身份有了新的思考,对个人追求的审视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从而开始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为避免成为精神空洞、无主名无头面的“空心人”,为不被嘲笑为心理年龄增长停滞、行为无理近乎荒诞的“世纪巨婴”,我们不能让“奋其智能”成为百年前“五四青年们”的专利。觉醒生命意识,少年心事当拿云,我辈也能在祖国发展的浪头弄潮显峥嵘。天灾难料,有汶川地震后上千万青年志愿者赴川的“八方支援,在所不辞”;汶川震息,获救的“地震男孩”立志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终考入“黄继光班”成为班长;“神十”会“墨子”,“悟空”逢“嫦娥”,谁曾想到其背后科研院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过三十?……祖国进步,与有荣焉。新时代的青年担匹夫之责,显浩然正气,成国家栋梁。
而青年生命意识觉醒的价值,不止于成就“自我”,更在于成就“大我”。如果每个青年都是一颗树种,不难想象,只随风飘荡,或掉落罅隙,或坠入崖渊,极少成活成荫,大多数泯于岁月。若因生命意识觉醒,萌发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我辈青年会在前辈成长过的精神土壤上,安心地扎根、成材。树与树的根彼此交结,孤立的树在地下形成坚韧的密网,抵御精神“滑坡”、传统“流失”。当我辈蔚然成林,每棵树又傲然独立。我们知道:扎根的地方,是中国;青年所在,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一代代青年激情澎湃,在不老的“五四”青年节中觉醒。而我辈青年何其幸运幸福:躬逢其盛,政通人和,国行有虎步,世昌有龙吟。但莫要因此以为国家复兴大业功毕!不做安卧功劳簿的懒怠者,不做无欲无求的佛系者,生长在北航大院里的我愿“以我血荐轩辕”,因为“月宫365”的奇迹就在对街的楼下悄然绽放。
这是一个由“中国”冠名奇迹的时代,一个由“我”及觉醒的我辈青年缔造“中国奇迹”的好时代!
名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角度独特、见识不凡。开篇引述陈独秀先生的话语来点题且统领全篇,以“自觉”“奋斗”注解“成长”,以“民族复兴”呼应“祖国发展”。第2段阐述新时代主题,指出新时代暗流,明示文章观点。之后,作者对当下社会中的“空心人”“世纪巨婴”“懒怠者”“佛系者”等与新时代的弄潮青年进行比照,从而形象诠释了与祖国发展共成长的青年所具有的精神特质。结尾坦陈“我”的心声,将“成长”落笔在“践行”“中国奇迹”,笔调高亢而不做作。该文表达的“新青年精神”元气充沛、生机盎然。(人大附中 陈莲春)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从“需要”走向“被需要”
动物世界里有这样一幅让人忍俊不禁的图景:娇小的剔牙鸟在庞然大物的鳄鱼口中取食,为其清理牙齿。看似难以相容的两种动物出于自身生存需要互相包容而共生。
与动物相似,人类也难免关注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建立利益联系。区别在于,人类不只关注“需要”,也常常渴望“被需要”、被认可。正所谓“小人求诸人”,若是一味地责求他人,与禽兽何异?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社会联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受人认可、获得尊重,从而融入社会,这是 “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比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实现个体存在的价值,是为“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看来,这是“需求”最高的境界。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提出,爱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艺术。人类的爱的能力的完善是从“获取”到“给予”的过程,譬如孩童的爱是建立在“需要”的前提之下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想要被你需要,因为我爱你”。人在从渴望无条件的被爱到给予爱、从“需要”到“被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生长、人格的完善,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无怪乎马斯洛把“自我实现需求”设定为人的最高理想。
然而,以“自我实现”为旨归的“被需要”当建立在自我能力的基础之上。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正是力求提升自身能力,致力于追求完满的人生价值目标。《论语·雍也》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仁”拆作“二人”看:“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我”与“他人”二人之事。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这是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原则。“仁”是我国古代先哲塑造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礼记》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学识、修养、德行的自我完善为起点,从而为一家所需,为一国所用,继而以天下为己任,传递更为广博的爱。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荀子的“美身求道”亦是从“小我”走向“大我”,探寻一条“自我实现”的坦途。
渴望“被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求”。社会是一张网,每一个体是其中的一个个节点。独善其身只限于成就“小我”,“被需要”的心态则是我们兼济他人、实现更高的理想人格的内在驱动力,而人正是在从“需要”走向“被需要”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完整的人。
名师点评
本文从自然界中动物互相依存的现象切入,由此及彼,写到人类社会中的互相需要,援引马斯洛和弗洛姆的心理学原理,从正面建构“被需要”的意义和价值,从“需要”到“被需要”——即从“被爱”到“爱”是人格趋于完善的过程,作者的论证并不止步于此,下文则借助中国传统儒学来写人如何“修身”,从而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的,从“个体”的“小我”走向“大我”境界的,本文立论较高,逻辑谨严,文从字顺,可称佳作。(卓一)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语言有味
“语言是肉做的。”
诚如香港作家董桥所言,汉字所成的语言,是我尝过的最有味的美炙甘旨。
语言之味,起于“食材”——文字。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从此汉字与神相通,语言也因而华丽登场。《文心雕龙》载云:“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可见语言的美味,从文字开始,并超脱开去。
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语言之肴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秦少游写了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被东坡讥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相较之下,合宜的点缀有如蒲松龄《促织》中成名丧子一段:“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此十六字,丧子之痛已跃然纸上,语言之味,得以见晓。
语言有味,次有内在之滋味。犹如一道好菜让人回味无穷。为人称道的春秋笔法,正是内有滋味的语言。“郑伯克段于鄢”,六字之中三处褒贬,其语言之味可见一斑。每见此类语言,我都渴望有鹈鹕的嘴来盛着,尽情享用,又渴望有牛的四个胃,吃用之后不断反刍,方可尽其滋味。真是芒焰藏于简淡之中,语言之味,由内而外。
然而,有外在之精致,有内之滋味,仍有不到之处。一道真正的语言甘旨,更需要的便是烹饪者的全心投入,真情以待。
《随园食单》里袁枚细说海参鱼翅,《闲情偶寄》中李渔大谈燕窝鲍鱼。在我看来,完全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品味食物之味,更无语言之味。他们缺少实情真心的语言,无法让我领会鱼翅发得好不好,燕窝又是否弹牙汁浓。
有心烹调的语言,是卫八处士家的韭菜,是张季鹰故乡的莼鲈。春雨之夜,相逢二十年不见的老友,野老为一盘春韭落泪,“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语言之味与菜香、真情一起流露;秋风乍起,故乡莼菜已鲜,安能离家以求官爵,季鹰毅然归去,语言之味,与乡思一同飘扬。
语言外在之精致,内在之滋味,加之以“烹者”的真心,全身心的享受便从中获得。
春秋笔法抑或大块文章,天然去饰抑或龙凤藻绘,语言之味由内而外,展现汉字的美,传递文人的情,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滋育华夏千年。
名师点评
该文紧扣“语言”来审题立意,文题即鲜明道出“语言有味”的观点。开篇引用董桥“语言是肉做的”,劈空而来,恰当而独特,一下子抓住了读者。接着以语言之味的“食材”、外观、内在滋味,以及“烹饪者的全心真情”等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之味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自然流畅的表达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信手拈来的引用,可谓举重若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累。总之,作者深得语言的个中三昧,为读者呈现了一道精美的语言大餐。(蔡建明)
- End -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 ——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
编辑丨葛杰 杜春阳
图片丨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添加小编微信:15601588673
加入杂志作者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