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雪亮: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 | 前沿推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学术科研网 Author 陈雪亮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热点聚焦: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专栏”,探讨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与国际传播进程中的新使命、新定位与新作为,为推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积极探索。

 

本文基于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陈雪亮副局长在2022年3月19日—20日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


提 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翻译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故事讲得好不好,中国声音传得远不远,翻译工作是基础,翻译人才是核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目的就是为了打牢未来翻译人才的底子。我们需认真抓好“三进”工作,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责任,把我国对外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理解中国;对外表达


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聚焦当前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如何培养出更好理解中国、有效沟通世界的新时代翻译人才交流研讨,很有意义。


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历史上,我们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就把眼光投向中国,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道德和智慧,由衷加以赞美。但一度,我们落后了,既挨打、又挨饿、还挨骂,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自此始,中国人的梦想就是两件事: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达则兼济天下,力求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从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上下求索强国富民之道,到今天的中国坚定与世界同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天辟地的革命、惊天动地的建设、翻天覆地的发展,一路走来,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翻译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一部中国翻译史,也是一部社会变革发展史、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史。历史上,无论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还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都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文明交流和互学互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破外部封锁和抹黑宣传,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对外译介,广泛宣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用事实戳破西方谎言,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顺应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主动对外翻译党章党规、党政文献、政府白皮书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等,架设起中外沟通交流、了解互信的重要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积极发挥翻译在“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国开放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搭建语言桥梁。由此可见,在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深刻阐明了国际传播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国故事讲得好不好,中国声音传得远不远,翻译工作是基础。我认为,翻译工作要始终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国家需要,才更有价值,翻译事业才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我们要敏锐地看到,时代已经赋予翻译工作更重大、更艰巨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从“译古”到“译古”与“译今”并重且更多“译今”的转变,从“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到“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且更多“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并重且更多“翻译中国”的转变。实现“三个转变”,才能帮助世界更好了解当代中国,推动中国更好与世界交流合作。


中国故事讲得好不好,中国声音传得远不远,翻译人才是核心。在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亟需一大批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献的高端翻译人才,特别是“中译外”翻译人才。坦率地讲,现在翻译人才数量足够,但质量还可以更高。因此,这就对我们的外语教育从基础环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进”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打牢未来翻译人才的底子。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入手,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用好中国版外语普通话,使学生们能够胜任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责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们在“三进”学习过程中既要形成“中国的世界观”,未来也要帮助国际社会形成“世界的中国观”。这项工作已经过试点和推广阶段,即将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铺开。


实践表明,“三进”工作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校、利师生的大好事。对学校来说,是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体现了使命和担当、责任和情怀;对教师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了更具体的抓手,家国情怀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对学生来说,政治意识、政策水平、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相互促进,都得到了提升;对党和国家来说,未来会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涌现出来。我们很有把握地说,“三进”是外语教育、翻译人才培养的一次重大改革,以此为牵引,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重造、教学流程重塑、教学体系重构,必将对翻译人才培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感、使命感来推进这项工作。


参与本次会议的大都是高校领导、各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大家也是“三进”工作的具体推动者。希望各高校自觉树立家国情怀,自觉融入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拓展眼界格局,认真抓好“三进”工作,把国家需要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家需要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服务国家大局。希望各位老师认真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国际交流交往中既不“仰视”,也不“俯视”,学会“平视”;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国之大者”,在他们的头脑中点一盏灯、在他们的心中烧一把火,知道为党、为国、为人民而学;帮助学生在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熟悉掌握中国政治话语,做到“手中有术、心中有道”,切实增强他们未来与世界沟通对话的能力。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将外语教育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把我国对外表达能力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借此机会,谨向对这项工作付出辛劳的各位领导、老师们表示感谢和敬意。让我们共同努力,高质量推进“三进”工作,为中国与世界架设沟通之桥、友谊之桥。


作者简介

陈雪亮,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第3—4页。


相关阅读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度文献推荐


小提示

可点击以下关键词查询本公众号往期好文推荐~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在期刊官网(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https://t.cnki.net/kcms/detail?v=dQrqIlG7BebnA9kwCkwNuLIsXrXCeBHLAMbR0EMklzEciGnvfnSjJ4Ts0UpCoxIg6-Komt2FIX6Eqdv6fWwLlVlA7vCEyp1EvjA_ctEW5NT9pv0VIl8Uag==&uniplatform=NZKPT(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声明】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035或发送邮件至fleic@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雪亮: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 | 前沿推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