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的多重奏》 | 爱是两个人的共产主义,是一起抵抗世界的冒险

非想 七寸丁 2020-09-25


爱处理的是一种分离与分散,爱处理的首先是“两”。


爱不能简化成相遇,而是应该在持续中实现。


爱是一个事件,无法依据世界的法则加以预计或计算。


爱不能简化为相遇。爱是思想的秘密,就在于这种最终完成爱的绵延岁月。爱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相遇仅仅是解除了最初的障碍、分歧,若将爱理解为相遇,是对爱的一种扭曲。一种真正的爱,是持之以恒的胜利,跨越时间、空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


via.《爱的多重奏》-《爱的构建》


看到上面这几句话,你的反应是什么?鸡汤?废话?故作深刻?还是严肃的命题?今天来聊聊“爱”,介绍一个哲学家、一本哲学访谈录和一部电影。


Key Words: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雌雄大盗》


《雌雄大盗》又名《邦尼与克莱德》,台译《我们没有明天》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著名左派哲学家,主张左翼政治、毛泽东主义。在他的哲学小书《爱的多重奏》中,针对“爱”做出了以下解构:


1、承认爱的差异性,否认大众宣传的零风险爱情的虚假安全感。

2、着眼于爱之过程的重要性,“爱是持之以恒的欲望”、“爱不可被偶然而固定,需要多次宣言固定”。

3、把爱和政治相提并论,认为爱是在差异中建立共同体,“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年1月17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出生于北非的法属摩洛哥拉巴特


这种对爱的哲学解读很有鼓舞性,但哲学结构往往带有某种虚无,即我们实际遇到的爱的问题是无法用方法论普遍概括的,其实这又回到了爱的差异性本质上面。不管怎样阿兰·巴迪欧哲学视野下的爱更严肃、理性、高尚。


安全的爱和备受威胁的爱


在《爱的多重奏》开篇,巴迪欧以现代社会中的婚恋网站为引子,提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普遍期待,即“零风险”的、“安全的爱”,人们可以在网络精确的筛选伴侣,得到对方的相片、喜好、出生年月、星座。



不仅如此,在大众普遍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上:一个可靠舒适的爱情背景是我们要爱、要结婚的前提。就像过来人罗列的那样:体面的工作、收入、住房。这种说法其实是渊源于婚姻制度的起源——私有制,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婚姻首先是一种财产制度。


因为爱情过渡的必然归宿往往是婚姻,对于婚姻而言,财产制度的优先性凌驾于情感制度、性制度。有一种说法是,在原始社会盐的产生促成了婚姻制度,因为盐腌渍生肉保鲜使得原始人有了生产资料的积累,肉的增多提升了个人的财产、身份,库存多了,必然涉及到继承,所以婚姻制度就产生了,男女共有财产,生育后代以继承。


从这点来看,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一种私有制的体现,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性嫉妒是人类的本性,这点决定了爱情的唯一性,也就是婚姻制度中的忠贞法则。可以说现代人对爱情安全性的追逐是有依据的,可这是否是必然呢?原始人之所以获得余肉,是自然拼杀的结果,就连雄性动物求偶也要争斗流血。安全的前提其实是竞争,那么安全就并不尽然是必要的前提。



阿兰·巴迪欧认为,人们对爱情安全性的追逐其实成了对爱之本身的一种威胁,没有风险的爱情失去了诗意,并会催生享乐主义,这对于更高级的爱情来说是不利的。他对爱的观点带有一种政治性、革命性。没有风险的爱情就像是零死亡的战争,是不可能的。


爱是突如其来的事件,不可预料,也不能用任何的实用理性加以考量。想给爱情加上一个“安全阀”,往往会徒劳无功。


或许,我们只是习惯了童话中的爱、理想形态的爱,认为爱可以唾手可得,而慢慢变得懒惰。


在“两”的差异中合为“一”


在《爱的多重奏》中巴迪欧通过《爱的构建》、《哲学家的爱》、《爱的真理》、《爱与艺术》等角度贡献了诸多爱的箴言,这些既显得老生常谈,又极具概括性的灼见散落在这本谈话录之间,我试着一 一概括如下:


既然之前说到爱也是一种私有制,那么当我们面对爱的最小化单元:自我,这时候就应在这种“私”之中寻求突破。更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幻觉,“爱他/她”很可能是“爱自己”、“爱一种感觉”、“自己感动自己”,这种危险很难通过书籍中的概括来解决,也只能在实践中内省了:


爱的敌人是自私自利,而不是情敌。


自我总是倾向于自身的统一,从而反抗差异;因为自我总是对差异视野下过渡和重构的世界持反对态度,而强化自己的世界。


“爱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两”,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唯一”和“非你不可的爱”,在认定第一无二之前,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配得上这种拥有。在得到唯一前,也要摒弃自私去“融入”这种“一”的状态。对于这种“一”的体验,巴迪欧给出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情景:



“爱不能简化成相遇,而是应该在持续中实现。” 和 “爱是一种艰难的想要持之以恒的欲望。”都在强调爱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关于这点我第一次懂得是看达斯汀·霍夫曼的《毕业生》,男主经历了同时爱上母女两人的爱情荒诞游戏后,最终在抢婚中选择了女儿,二人在胜利的欢乐中表情陡然转为凝重,电影戛然而止。



当时我知道,电影中的爱情只会展现爱的某一个阶段,不是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与家庭反目、与世俗斗争后的爱情就会是绝对安全的,更多隐秘困难的答案还在生活中。就好比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共同主演了《泰坦尼克》和《革命之路》,两部电影相隔十几年,如果杰克当年没死,二人顺利成婚,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面临《革命之路》中乏味婚姻里的背叛与迷茫。


《革命之路》改编自理查德·耶茨同名小说


阿兰·巴迪欧在文中把“科学、艺术、爱情和政治”称之为通向真理的四种方式,《爱的真理》一段的标题很有诱惑力,大家都会想知道答案是什么。他的解释是:


爱情就是使相遇的偶然被固定,是使两人相遇这种绝对的偶然固定为命运。要通过爱的宣言,多次宣言来固定。


说白了就是不断的重复爱,类似不断的说“我爱你”,不断重复爱的具体行为,这个答案或许会让我们失望。从我自身爱情观的角度来说,爱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一种“两”之差异性的悲观,比如:爱受时空的限制、受两人各自发展差异的限制,性格和家庭教育背景的限制,这种种差异性很可能不能达到“一”,不断重复爱也许是一种徒劳,也就是说爱的抗争性是必要的。


爱的抗争


阿兰·巴迪欧年轻时曾热烈投身于60年代的法国五月革命,拿着毛主席语录宣读,在风云突变的革命中,他信奉毛主义的实践性唯物主义。经历了70年代的修正主义、80年代革命热情的沉寂,巴迪欧看到“批判马克思主义左翼最厉害的恰恰就是往日的同志。” 此后他开始转向用黑格尔、拉康来解释毛主义,这种哲学探讨就更复杂了,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戏梦巴黎》的背景就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这场革命也和同时期来自东方的文化大革命之感召息息相关


阿兰·巴迪欧认为“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他的政治主张决定了他所主张的爱情观的视野,这种格局很大。同时他也主张爱应该和政治划清界限,在经历了狂热的革命后,他对政治、政党的认识是清醒的,他认为:政党原本只是用来解放工人和人民的过渡工具,如今却变成了崇拜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爱、家庭并不会因为放置于和谐大梦中而幸福。


看完《爱的多重奏》这本小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我总在想这本书里对爱的描述是否可以和什么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之前看过赫尔佐格的一部纪录片《凝视深渊》,片中采访了一些死刑犯及家属,其中一个死囚的哥哥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那些年,我们曾一起对抗世界。


《凝视深渊》


我想巴迪欧所说的爱的革命性、斗争性,就在于两个差异的个体一起去对抗吧,对抗自身的自私自利,对抗外部世界的阻挠,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雌雄大盗》。


193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一对名为邦尼和克莱德的夫妇结成了名噪一时的盗贼团,转战美国各地抢劫银行作案。



1967年这个真实事件被拍成了传记剧情片《雌雄大盗》,该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等八项提名。一部宣扬抢劫暴力犯罪的片子为什么如此成功?


而且类似题材的电影并不止这一部,《天生杀人狂》无差别杀戮的杀手情侣、《白夜行》中弑父杀母、一起走向深渊的情侣。这类电影在道德评判上显然是政治不正确的产物,但我慢慢体会到,这种“亡命鸳鸯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寓言,寓言两个个体以对抗外部世界的极端方式相依为命,从而达到《爱的多重奏》中所说的:在差异中合二为一。


《天生杀人狂》是部任性的电影,影像上极尽狂躁之能事,两个家庭不幸的男女用爱与“纯洁一刻,胜过一生说谎”作理由制造反英雄,制造血腥罗曼蒂克,认为杀戮对虚伪是必要的。



再回来看《雌雄大盗》,与《天生杀人狂》中的杀手情侣不同,《雌雄大盗》中的邦妮和克莱德本质是虚无主义,电影中展现的二人都是无所谓大奸大恶的“稚成人(kidult)”,克莱德只会抢劫银行,而不会抢劫平民的钱,而且不会滥杀无辜,可以说他的犯罪是针对一种体制、一种机构,而不是个人。在每次抢劫后片子的背景乐都是戏谑轻松的乡村小调。


邦尼和克莱德也会和淳朴的乡民起舞、野餐,电影在还原真实犯罪事件时挖掘到另一种塑造人物的方式,即塑造了恶人单纯的一面,一种”没有谁是绝对邪恶”的中立。



当然这对亡命夫妇依然会遇到差异与分歧,比如愚蠢的同伙、比如被通缉后的种种绝望。克莱德在片中被塑造成一个丧失性能力的人,这恰恰暗示了他“稚成人(kidult)”的一面。


/你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对做爱的看法,就是根本不做爱/


邦尼也像其他女孩一样渴望依靠。可以说他们的相爱,一起去冒险,是弥补独身一人时被世界遗忘、冷落的缺失。


/我没有妈妈,也没有家人。——我就是你的家人/


在电影的结尾,这对“恶人”夫妇死在警察的乱击之下。爱的抗争失败了,但起码他们曾一起并肩作战过,这就像是一个寓言,就像是大众都会经历的爱、失恋。我们不会因为这对“恶人”的伏法而拍手叫好,有的只是惋惜。



这就是今天的推送内容:《爱的多重奏》和《雌雄大盗》,一本讲述爱之哲学的书和一部离经叛道的电影。当我再度翻阅《爱的多重奏》时,发现“爱之真理”正是书中反复强调的:爱的差异性。也许明白了这点,也会对求不得之爱的悲剧性有所释然,也会在爱的过程中被赋予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后再以阿兰·巴迪欧的两句话结束全文:


在爱中,爱的目的是从一种差异的观点来体验世界,而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保证种族延续。


值得赞颂的爱,是一种战斗性的爱,是一种人间的创造,出自世界之中的差异,是一种幸福。


以上,是的,这就是爱。

七寸丁

@非想_爱心觉罗

用你的拇指爱抚我的二维码~

CP号:人有两张嘴,「三寸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