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精准脱贫实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北京政协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 郑尚元
一、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肯定了我国扶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下降7.1个百分点。
第二,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实现了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第三,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2.7%,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6.9%;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累计整合5296亿元;金融部门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50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3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1600多亿元。
二、精准扶贫需要在精准上再下功夫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
具体来说,要分开产业开发扶贫与弱者社会保障扶贫之间的关系。产业开发扶贫是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客观上贫困发生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帮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各有其特点,共通的地方就是知识短缺。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将会大幅提高脱贫概率。
此外,通过精准扶贫的精细筛查,梳理出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将他们用社会保障完全保护起来。当然,社会保障的水平要在这些地区科学设置,不能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拿到的社会保障收入比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还高,这样不利于扶贫事业的进一步拓展。
三、扶贫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从脱贫攻坚工作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直接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暴露出来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这些问题,我已经多次敲过警钟了,今天再敲敲“法槌”,希望引起大家高度警觉。
我从实践中得到了一线反馈的信息: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有篇报道说,现在扶贫需要填写各种调查表、花名册、信息采集表、帮扶卡、走访记录等,驻村干部被各种报表弄得晕头转向。有个地方的精准扶贫档案资料,包括贫困户入户资料、贫困户档案、村级档案、乡级资料,各种表格眼花缭乱,外行人即使学历再高,一时也难以看懂,而填写表格的基层干部还得不厌其烦地一一完成。现在是信息时代,每个家庭的相关资料一次性输入,扶贫档案就基本可以成型,但现实中重复的填表、检查、会议太多。因此,扶贫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剪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刘垚
近期要闻
● 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
聚焦北京政协工作|反映委员真知灼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尽在“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