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战天京 | 曾国藩压根就没办过一天团练
谈到曾国藩,俗口流传,总说他起家团练,后来扩展为湘军,完成了平乱大业。其实,曾国藩压根就没办过一天团练。第一手棋,他走的就是湘军这个新布局。 早在道光末、咸丰初,曾国藩已经开始了关于全局的战略性思考。
咸丰元年三月九日,他递上《议汰兵疏》,对当时军队的冗员耗饷进行猛烈抨击。他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自一八四〇年以来,鸦片战争赔款二千一百万(首付六百万,余款四年付清);癸卯年户部银库监守自盗,亏失九百万;全国税务欠缴几近五千万(戊申年统计数据);连年水旱灾害,造成歉收、赈贷费用接近两千万,中央财政岌岌可危,差不多要进入破产清盘程序。而民生凋敝至极,不可能再刮油水,所以开源增赋之策不可行,唯一的办法,只有裁兵减饷。
裁兵固然是为了补贴国用,而本质的原因则还在于兵不可用,不裁白不裁。绿营兵之窳败,其普遍现象为“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而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得不借助团练之力;鸦片战争中进不能战,退不能守,节节溃退;广西额兵、土兵三万七千人,加上邻省调派的援军十几万人,竟然抵挡不住洪秀全几千人的乌合之众,就是兵不可用的具体事例。所以,曾国藩建议“汰兵五万,仍变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①。 尽管认识到养兵无用,不如不养,可是作为京官的曾国藩并没有办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日后他所倡导并一手做成的练乡勇为劲旅,并以此代替绿营。所以,在没有一支切实可用的新军代替绿营之前,在“教匪”日益猖狂、“国军”屡战屡溃的情况下,刚上台的咸丰皇帝是不敢贸然裁兵的。因此,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奉旨出任江西正考官。七月二十五日,行抵安徽太湖,收到母亲逝世的消息,旋即回乡办理丧事。十二月十三日,接到帮办团练的谕旨。终于,他有了一个机会,来实现他在北京时未能实现的理想。但是,如前所述,用团练对付太平军,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在旧军队和团练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就只剩下创立新军这一条道路了。所以,在接奉圣旨后的第十天,他就复奏②,提出了建立一支新军队的思路。不过,由于圣旨明确规定他的责任在于帮办团练,那么即使明知团练无益大局,他也不敢公然拒绝。因此,他就给皇帝打马虎眼儿,明办团练,暗练新军。明着,他这么说:
财政困绌,不像嘉庆年间可以“官给练费”,而民间捐款,暂时还是画饼望梅,做不了指望。所以由此造成帮办团练的拖沓,可以获得谅解。暗里,他就不求其名,但择其实,阐述了练新军的办法:
一般来说,团练都在州县就地办理,省城、重镇的防务还是依靠绿营;他提出在省会长沙办团,与办团的宗旨是互相抵牾的。戚继光练的是新军,傅鼐办的是民团,根本是两码事,他却把二者混在一起,揣着明白装糊涂。日后,湘军的制度几乎照搬戚继光理论,而再没有提过傅鼐一个字。皇帝或者不够精明,发现不了他的小把戏,或者把这份奏折当作跟其他办团大臣照例回复的官样文书一样,没有细看,于是草草批示:“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八年以后,由于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曾国藩才可以把这番苦心揭示出来:
就这么瞒天过海的玩了一次文字游戏,“湘军”的创意得到了圣谕批准,曾国藩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指的就是罗泽南、王錱的湘乡勇兵。在曾国藩的指导下,按照戚继光的成法,这一千多个人分为中、左、右三营,分别由罗泽南、王錱和邹寿璋统带,号称“湘勇”。这就是“湘军”的昉始。不过,“湘勇”的“湘”,和“湘军”的“湘”,还是有些微妙的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前者的“湘”,实际是“湘乡”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有江忠源的“楚勇”(新宁)、塔齐布的“宝勇”(宝庆)、林源恩的“平勇”(平江)等名目;后者的“湘”,才代表“湖南”。
1.《议汰兵疏》(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曾集·奏稿》(一)。2.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集·奏稿》(一)。3. 《派宋梦兰办理皖南团练片》(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曾集·奏稿》(二)。
本文原标题为《新军》,摘自《战天京》, 谭伯牛 著,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