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安利了4天的这套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5月13日,CCTV-2《第一时间》推荐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海录(附三种)》
5月14日,CCTV-2《第一时间》推荐“走向世界丛书
(续编)”《伦敦竹枝词·法京纪事诗·西海纪行卷·柏林
竹枝词·天外归槎录》(以下简称《伦敦竹枝词等五种》)
5月20日,CCTV-2《第一时间》推荐“走向世界
丛书(续编)”《环游日记·随同考察政治笔记》
(以下简称《环游日记等两种》)
5月24日,CCTV-2《第一时间》推荐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西行日记》
被央视安利了4天的这套书,到底有什么特别?
(“安利”是什么意思?戳:朋友,你听说过安利吗?
△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版)
“走向世界丛书”记录了19世纪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兼具文史趣味和学术价值,选题独特、视角新颖,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当时包括钱锺书、李一氓等专家学者在内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也给了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历史的借鉴,可谓开辟了出版新气象,至今在出版界仍有重大影响。
△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共65种
“走向世界丛书”原计划出版100种,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35种,尚有65种九百余万字未出版。为完成出版使命,经过长期的筹备和酝酿,岳麓书社于2017年3月推出“走向世界丛书(续编)”。
近日播出的4期CCTV-2《第一时间》节目中,主持人推荐了“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中的4本,共包含12种书。“走向世界丛书”中的这12种书到底有何值得推荐的地方,让我们跟随CCTV-2《第一时间》一起来了解下。
CCTV-2《第一时间》节目中,主持人推荐“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海录(附三种)》时说道:
“《海录》的作者是清朝的谢清高,有人说他是中国的‘马可·波罗’,这本书记载了他因为海难而‘遍历海中诸国’的见闻。这本书最主要的是对太平洋的岛屿和白令海峡的自然、人文景观介绍得特别清楚,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
谈到《海录》时,主持人这样介绍:
“《海录》的作者谢清高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像小人物写的这种书,其实就特别符合我们‘一带一路’最后提的那个‘民心相通’。”
中国人前往西方并留下在当时和后世有影响的记述,本来是鸦片战争前后五十年间(1820—1870)才有的事情,比如说容闳、林鍼、张德彝、王韬他们的著作;这比欧洲人柏郎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等东来记述中国(1274—1299),迟了至少五百年。
以时间先后顺序,出国最早的第一人,当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谢清高;成书最早的第一种,则是这本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记的《海录》。(了解详情可戳:坠海重生,他的使命是改变中国历史?)
但是,在谢清高以前,也还有三个中国人以战俘或教徒的身份去过或接近过欧洲并且留下了文字的记载,介绍过一些关于西方的情况,不过早已散佚或不为人知罢了。
这三种记述便是:
唐天宝十年(751)怛罗斯之战中被俘“至西海(地中海)”的杜环,有《经行记》。(关于杜环可戳:杜环同学,你到底做了什么?有人点你名了!了解)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奉伊儿汗之命出使欧洲的畏兀尔(维吾尔)景教徒巴琐玛,有《巴琐玛西行记》(旁人所记)。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随耶稣会士艾约瑟去罗马教廷的樊守义,有《身见录》。
以上提到的四种均收录于“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海录(附三种)》中。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竹枝词是中国古人描写风土人情的一种方式,比较浅近清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就是当时有条件出国的人乍一打开国门之后,猛然接触到西方而留下来的记载。这就是中国最早看世界的‘眼睛’们留下来的记录。”
推荐《伦敦竹枝词等五种》时,CCTV-2《第一时间》主持人这样说:
“‘走向世界丛书’在八九十年代可谓风靡一时,它介绍了不少西方的思想,同时也有一些对中国文化本身的思考,有幸,我当年自己还存过一套。这套书还是非常值得大家留上一套的。”
晚清随着前往西方国家出使、游历、留学等人员的逐渐增多,关于欧美国家的国情民俗,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日记游记的形式传播开来。而在日记游记之外,还有一种形式的传播,那就是诗词。特别是用清新浅近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的竹枝词的形式。《伦敦竹枝词等五种》选录的几个诗集就是当时留下的足迹。
《伦敦竹枝词》一共九十九首诗,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两首是作者张祖翼自己的点题和感慨之作外,其他九十六首诗,是“一诗一事,自国政以逮民俗,罔不形诸歌咏”。作者将自己所见的伦敦各种新鲜的中国所少见的事情都纳入诗中。在九十九首诗中,有十七首,用了二十八个译音词组。将译音直接组词写进诗中,用以描摹异域风情,构成了《伦敦竹枝词》独创的语言特色。
如果说张祖翼的《伦敦竹枝词》犹如一幅幅写意的伦敦风情画卷,那么,王以宣的《法京纪事诗》则可以看成分门别类的法国巴黎风俗展览,作者一诗一解说,带着读者游览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巴黎,看巴黎的政治文化、人文风俗、名胜风光。一百首绝句实际上只是一个引子,最有价值的还是他附在诗后的杂赋体纪事,这些纪事的文字长短不一,短者只有三五十字,长者竟达一千二百多字,用精炼的语言,盛大的场面,将其诗中所描述的事物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年届三十的潘飞声受邀前往德国讲学,他自广东动身,写下《过虎门》诗开始,一路上经香港、新加坡,过苏门答腊,泊锡兰、亚丁,过红海、地中海,直到意大利热那亚登陆,最终到达德国柏林,走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每日记所过之地的气候、风光、习俗,并写了二十九首纪行诗,这就是他的《西海纪行卷》。
潘飞声前往德国东方学堂担任华文教习,他在德国讲学三年,但是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四首《柏林竹枝词》。
光绪十六年(1890)七月,在德国整整讲学三年的潘飞声自柏林东归。他回国的路程基本上还是三年前经过的地方,因此感慨万千,一路上除每天记载所见风光、与友人的交流外,还写下了二十八首纪行诗,构成了他的《天外归槎录》。
《西海纪行卷》《柏林竹枝词》《天外归槎录》可以说是潘飞声的旅欧三部曲。除了抒写其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诗歌外,其模山范水的诗很多的确有让人如临其境、身犯其险之感。往返所写的两组日记及纪事诗,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胸襟。
以上提到的五种均收录于“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伦敦竹枝词·法京纪事诗·西海纪行卷·柏林竹枝词·天外归槎录》中。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当谈及《环游日记等两种》时,CCTV-2《第一时间》主持人说:
“之前推荐的两本都是当时走出世界的‘眼睛’们写的文章,这一本比较实用。除了《环游日记》以外,还有一本《随同考察政治笔记》,都是清末民初政府官员出去考察时所作的笔记,其中记载的很多见闻对于当时落后的国家比较有用处。”
主持人还谈道:
“现在再看(这本书),也是有很深刻的意义。回到那个时候,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每一帧每一幅都是中西方的对比,对于今天也会有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出国的方式太丰富了,而且记录的方式也更加先进,随手拍,随时发。而关于这本书,我们想强调它并不是流水账,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要记之,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华。现在我们虽然出国的多了,但是能不能像我们的先辈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来记录下你的经历,这也是挺考验大家的。”
作者陈琪在参加圣路易博览会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游览欧美,其见闻大要,就是我们面前这本《环游日记》。名曰日记,其实并没有每天的流水帐,跳跃性很大。有事则详,无事则简,甚至干脆不收,也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见闻所及,随笔记之,以当报告”。因而一年下来,不过三万余字而已,而记美国与德国的部分,又占去一多半,所以其他国家多点到为止。记德国的部分,仅限于两方面,一为陆军兵制,一为克虏伯厂的军事工业。除了技术性的记录外,作者特别强调德国全民尚武的精神。较可注意者,是书中记叙的美国部分。大约因为作者在美国停留时间较长,观察多少深入一些。特别是对其国民性和教育的描述,至今仍不无借鉴意义。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905年12月19日),被派往欧美考察的戴鸿慈、端方一行,前往美国、欧洲等地考察政治。随行人员中有湖北派出的随行考察官员金鼎。金鼎的《随同考察政治笔记》则是这次随行人员多部考察报告中的一部。作者作为陪同考察人员,所承担的也就是随使记录其考察过程及考察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但这次随行人员较多,金鼎又是鄂省官员的身份,他的这篇报告名曰考察政治,但涉及政治的方面似乎不多,倒是在金融、财政、教育、司法等方面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个随使报告只有两万来字,但从其所记载的游历见闻、关注角度、思想见识来看,还是颇为认真负责的,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玩官员可以相比的。
以上提到的两种均收录于“走向世界丛书(续编)”《环游日记·随同考察政治笔记》中。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清光绪七年(1881),作者随北洋水师接舰部队前往英国接受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回国,《西行日记》就是记载了他在来往航程及逗留英国纽卡斯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
CCTV-2《第一时间》主持人这样介绍《西行日记》。
在这本以日记形式记载而成的《西行日记》中,作者池仲祐细致观察、认真记述了他眼中的西方世界那些与中国迥异的风俗习惯、科技成果以及学理、事理,试图为并未完全开放的清帝国提供一幅新颖的异国画卷。其中作者在纽卡斯尔期间,与众多英国当地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结下深厚情谊的记述,更是具有标杆性的意义,与他借鉴西方海军之长短而为中国海军建设提出的“十策”交相辉映,为本书增添了不少异色。
以上提到的《西行日记》收录于“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中。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抢救性地挖掘和整理了第一辑遗留下的未及付梓的宝贵书稿,并延续了第一辑的整理模式,广搜清末以来前人的出国记述,包括游记、日记、考察报告等等,通过游历之人的独特视角,把我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作了一番纵横观察,对研究“西学东渐”,研究中国怎样从封闭走向世界是十分有益的。
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可称为整理古籍的模范。
——李一氓(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
”
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
——钱锺书
”
此套丛书出版,对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对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其意义甚至今天仍难以估量。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这些书对于清末民初的历史研究极有价值……是百年前中外交流史的最好见证。
——陆建德(《文学评论》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
作 者:张德彝等 著
钟叔河 曾德明 杨云辉 主编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7年3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0666-2
定 价:2300元
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记录
东西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国由封闭到开放的纪程
长按识别
右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
长按识别
右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走向世界丛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