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暴君”……隋炀帝为什么会被黑得这么惨?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谣言起于智者
老话说:“谣言止于智者。”是说有识之士不会传播所听到的谣言,但并不意味着谣言传播到智者那里就不再传播了。反过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谣言往往起于智者。
历史上的隋朝与秦朝有着惊人的同一性,只不过不同的是,前者是开国皇帝秦始皇留下了骂名,后者则是亡国皇帝隋炀帝留下了骂名。
从各种史书以及民间传说综合来看,隋炀帝比秦始皇更残暴,他弑父、淫母、谋兄、贪淫、好色、善于伪饰,几乎是十恶不赦的昏君暴君。
说他残暴,有清初学者刘继庄在《广阳杂记》卷一中说:
“ (诛)九族始于隋炀帝。”
《唐六典》注也说炀帝:
“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
实际上,杨素之子杨玄感利用隋炀帝远征高丽之时起兵反叛,引得众多贵族纷纷响应,迫使炀帝不得不中途折回平叛,此事令炀帝大为恼火。诛杀杨玄感九族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且在秦汉时期,诛连政策实行已久,至于“九族”,历来说法不一,“三族”也好,“九族”也罢,性质是一样的,把“九族”之功单单归诸炀帝也未免有些悬乎,实为智者的“发明”。
说他弑父,各种野史谣言言之凿凿。事出有因,唐人刘知幾的《史通》有详细记载:杨广不放心父亲弥留之际会发生什么变化,秘密派人向杨素打听父皇的病状。杨素把老皇帝的病情写明信回送杨广。送信的人误呈给杨坚。这引发了事变。唐朝魏徵等人撰写的《隋书》对于文帝的死亡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仁寿)四年春四月乙卯,上不豫。……秋七月乙未,日青无光,八日乃复。……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唐代君臣为显示自己夺权有理,对前朝时事唯恐抨击不力,即便如此,《隋书》尚且不敢说是太子杨广弑父。但到了后来的史书中却成了杨广弑父。
说他谋兄,《醒世恒言》说得很神奇:
“文帝积怒太子勇,已非一日。竟废太子勇为庶人,幽之别宫,却立晋王广为太子。受命之日,地皆震动。识者皆知其夺嫡阴谋。”
此处,“受命之日,地皆震动”,显然是小说家之谣言。
说他淫母,《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有涉及,《醒世恒言》也讲得很具体,内容也一致,且只有一次,但所述在时间上不相吻合,一说是隋文帝生病时,一说是宫廷政变之前。
说他好色,更是史不绝书。史书上说他与宣华夫人、容华夫人有染,违背伦理道德霸占父妾。《隋书》中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劝高炯不要杀她,但高炯不从,因而怨恨。然而《陈书》却明确记载杨广命令斩杀张丽华,作为奢淫亡国的典例。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19岁的杨广决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荒唐举动来。
民间还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这就是“元宵”的起源一说。但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查阅残缺的文献史料,不难发现,杨广一生只有三个儿子,且始终眷恋他的正妻萧后。这在历史上的皇帝中难能可贵,更不是唐朝皇帝所能比的。
说他贪欲害民,主要是两条,一条是“骄怒之兵屡动”,一条是“土木之工不息”,见《隋书·帝纪第四》“史臣曰”。这两条都明显是智者捏造。所谓骄兵屡动,一则源于文帝时高丽入侵,炀帝不得已承续父业;二则源于南北割据之势刚息,但造反之习未除,开明之际亦屡有起兵者,炀帝不得不兴兵矣。所谓“土木不息”,一则与炀帝个性有关,此责难逃,一则主要因他开了一条运河。关于这条河,后人非议太多,有“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诗为证。甚至《开河记》还载,有个为给隋炀帝开河、蒸死自家小儿的麻叔谋,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还有引用。
毋庸讳言,隋炀帝并非一个完人,无须替他粉饰什么。可是,真实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才是值得思考的。
文帝废太子杨勇,窃以为是件好事,至少是件正常的事。与懦弱无能的太子杨勇比起来,杨广显然要强得多。隋朝统一南北,扩充疆域,杨广功莫大焉,特别是平陈一役,彻底结束了几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在即位前,其性格与人品均深得宫内宫外的一致称赞。无奈这些事实统统被说成是杨广善于伪饰。
杨广就任扬州总管的9年中,其爱民之心与才华业绩,有目共睹,然《隋书》等官方史书均避而不谈。杨广妙解音律,有着很深的文化修养,修建东都此举意义非凡,正是他采取了有效的文化政策,消除了因几百年来割据分裂造成的文化隔膜与冲突。
无论是过去的史书还是现在的历史都只渲染开通大运河工程的劳民伤财,把炀帝这样一件功泽后世的大事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不考察当时的战略意义和文化意义。甚至都说成是皇帝为了享受江南的美景和美女,满足他的奢淫享乐。直到现在也只有学者私下里说说大运河“奠定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开万世之利,到现在还没有找出中国哪一个工程像大运河这样关系国计民生,造福后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对于这样正面的肯定人们似乎听而不闻。
至于其它诸事,在一篇短文里是无法说尽的。比如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确立,图书典籍等文化事业,莫能与炀帝分开。从他的一道诏书里似乎更能认识这个人:
“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
且不说他是否是这么做的,单是有这种意识的皇帝恐怕也不多。隋炀帝之时,国内人口近五千万,为数百年之所未有;疆域之广开三代之所无,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似乎更乐于听谣传谣。其实深思之,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谣言起于智者。一个愚蠢的人造谣容易识破,而一个智者的谣言则富有生机与生命。
史载,炀帝时,有一年盛暑之际,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则牵舟之人庇其荫,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献柳一株,赏一匹绢。百姓竞相献柳。炀帝又令百官亲种。炀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皆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与灾同音,以此谣言来攻击杨广。栽毕,取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植树本是一件好事,且皇帝并没有夺民之财,一株柳换一匹绢,百姓值啊。即使是夏天,种柳树也无妨。这样的谣言显然发端于有心人。
再如有文献载,李渊起兵反隋前,一天夜里,晋阳西北的龙山上方突放光明,如烈焰冲天,接着,一股紫气直冲西南方向而去。这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并不罕见,但它却被有心人记载了下来,天下便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那个大傻帽李密听了,以为是说自己,起兵造反,结果死得很惨。他不懂这谶语实为智者的谣言。
惜哉!杨广。唐代的皇宫里多的是父子相谋、兄弟相残、父夺子妻、子淫父妾、残杀功臣的故事,然而流传下来的偏偏是一曲“父子同心、君臣尽欢的千秋家国梦”。原因只有一个,你没有机会给自己书写历史。后世的智者偏偏懂得:历史乎?谣言乎?往往是辩证的!
本文摘自《后门观史》,岳麓书社7月出版。
【完】
推荐阅读
《后门观史》
编 著:刘绪义 著
定 价:¥38.00
作
者
简
介
刘绪义,文化学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易经》研究、曾国藩研究专家。出版有《历史给谁来酿酒——湖湘才子品读曾国藩》《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等著作十余部;相关成果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
容
简
介
从后门看历史,可以看到历史的前门所看 50 30979 50 15536 0 0 1953 0 0:00:15 0:00:07 0:00:08 3555到的本质。本书是作者近年来读史随笔的结集,主要围绕着历史上的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新的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长按识别
右方二维码
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后门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