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湖南人的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拙诚”二字
近一个世纪前,陈独秀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首次提出并呼唤“湖南人底精神”。近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左宗棠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湖南人底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岳麓书院举行。与会专家们回顾了近代以来湖南英杰辈出的历史,探讨了湖南人的群体共性与特有的人文禀赋,对湖南精神进行了学术诠释和再解读。
本文为岳麓书社首席编辑、湖南省作协荣誉主席唐浩明先生的会议发言稿,特发布于此,以飨观者。
与会代表合影,吴宇摄影
湖南人的精神这个话题,近年来引起国人尤其是湖南人很大的兴趣,更为有意义的是,它已走出学术圈子,走进社会,成为政界、工商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热门议题。大家从各自的认识出发,对湖南人的精神作了概括,譬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等等,都的确是湖南人精神的重要表现。
但我个人认为,有一种精神,它似乎更具湖湘地域特色,而大家谈论得并不太多。为了说清这个话题,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湖湘地域的最大特色。
湖南这个地方,最大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湖湘民风,民风上的最鲜明特点是倔犟霸蛮;二是湖湘学风,学风上的最鲜明特点是笃诚务实。这两方面结合,化育出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
在近代,由于各种机缘际会,湖湘文化内在的巨大能量得到最好的爆发。它的引爆点,无疑是因太平天国而起的湘军运动。
曾国藩曾为这场运动作了一番历史性的总结。他在《湘乡昭忠祠记》中说: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勘大乱,非拙且诚者之与?
今海宇粗安……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才之兴也,不可量矣。
他的意思是,湘军能成事,靠的是拙诚。眼下战争结束,四海安定,若能永葆拙诚之精神,则可以做到人才辈出,什么事都能做得好。
看来,拙诚是湖南人精神的基础与支柱。这两个字很好地将倔犟霸蛮与笃诚务实组合起来。拙即笨拙。笨是山国之亚的湖南民众普遍的外在表现形式,看起来有点愚笨的样子,其实不愚笨。他们不想投机取巧、偷懒耍滑、走小道抄近路赚轻松钱,而是脚踏实地、盈科后进、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只有勤劳血汗得来的成果才是长久的。诚即精神专注、持之不懈、实实在在、不假不二、表里如一、不背诺言、不忘初心、目标坚定、矢志不渝。
与太平天国作战,湘军的硬寨死仗是有名的。咸丰九年(1859)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他未在太平军中看到“结硬寨打死仗”的现象,故而他认定太平军是可以战胜的。曾氏认为硬寨死仗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他所倡导的这种死硬作风,也是当时湘军的普遍军风。这种看起来笨拙的战术,最终成了湘军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
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他在湘军高层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如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在给郭崑焘的信中说:
舍弟募勇太多,鄙人深以为虑。渠锐意合围,亦颇有愚公移山之苦衷,屡次规责,诫其智小而谋大,而亦未尝不谅其拙诚也。
在曾氏看来,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践行的是同一方式。
湘军的最大特色是书生领山农。湖南书生接受的是以笃诚务实为宗旨的湘学教育,且尚未进入官场,弥漫官场的浮滑习气还来不及沾染,山农则更为朴倔。于是,拙诚二字,较为容易被湘军军营上下认同。当这支部队成了胜利之师的时候,拙诚或愚公移山,便以一种共识被湖湘士人加以提炼,并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一个特殊标记。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经常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述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闭幕报告中,他向代表们动情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他说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真心实意这样做,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
与拙诚相反的是巧伪。古今中外,社会风气之坏,皆出于此二字。一时间或许可以得利,长久行之,必定害人害己。
湖南人一无特殊的灵泛,二无雄厚的家底,三无过硬的靠山,要想做出一番事业,混出个人样,更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靠拙诚、靠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百多年来,以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人,能成就大事,能受到国人的尊敬和信任,就是靠的这种精神;今天的湖南人最要继承发扬的,也是这种精神。
丁酉孟夏于静远楼
左宗棠传信录,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中兴将帅 · 什九湖湘
分享先贤精神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