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传习录》——一问一答之间,窥阳明心学之门径

岳麓新书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传习录》



作       者:[明]王守仁 撰;张怀承 导读 注译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1188-8

定       价:35.00元

装       帧:圆背精装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本书特色




一问一答之间,窥阳明心学之门径

 

  •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重要著作,以“致良知”为中心,建构了一个与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不同的思想体系,其学说上承孟子、陆九渊,将心性之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每一部分设导读,解读此部分包含的哲学思想。

  • 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排版,译文直译、意译相结合。根据原文合理分段、注释,详略得当。

  • 以隆庆六年(1572)刊刻的《王文成公全书》第一至三卷为底本。

  • 锁线精装,开本适宜,便于翻阅。

  • 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内文选用特制环保轻型纸,轻便易携。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语录、论学书信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卷上为其门人徐爱、陆澄、薛侃所录的王阳明之论学谈话,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的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卷中为八篇论学书信,除回答哲学问难,还论述了阳明心学的根本内容、意见、宗旨,并有对于教育思想的阐发;卷下为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遗言录》,主要谈论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并提出四句教。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在明中期以后影响很大。门人辑其著作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重要的哲学著作为《传习录》《大学问》。


张怀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师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博士点和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    录




上卷

徐爱录…………………………………………002

陆澄录…………………………………………032

薛侃录…………………………………………076


中卷

钱德洪序………………………………………112

答顾东桥书……………………………………115

答周道通书……………………………………154

答陆原静书……………………………………164

答欧阳崇一……………………………………187

答罗整庵少宰书………………………………197

答聂文蔚………………………………………207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227


下卷

陈九川录………………………………………234

黄直录…………………………………………249

黄修易录………………………………………258

黄省曾录………………………………………266

钱德洪录………………………………………272

黄以方录………………………………………307

钱德洪跋………………………………………326


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330




正文试读




徐爱录


导读

徐爱作为王守仁的大弟子,对其老师的思想把握也最为准确。他所记录的这些对话,从讨论对《大学》古本“亲民”的理解开始,开宗明义地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和朱熹思想之间的差别。在第五段对话中,又集中记载了王守仁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王守仁反对将知与行分作两截,认为二者不可分割,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接下来又介绍了王守仁的“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的观点和“知是心之本体”的思想。可以说,这一篇是理解王守仁思想的大纲。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1 爱始闻而骇2 ,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3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4 ,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5 ,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6。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关于《大学》中“格物”的许多内容,都是以旧本为准的,旧本大概就是前贤所说的内容上有错误的版本。我刚听说这事时很惊异,进而有些怀疑,后来就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相互对照比较,以向先生请教。这才深深地领会先生的学说思想,就像水性冰冷、火性炎热,历经百世之后,那时的圣人也绝对不会怀疑。先生天资聪颖,但又随和平易,不修边幅。人们看见先生早年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又曾热衷于诗词文章,深入研究过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因此刚一听闻他的学说时,都认为是着意标新立异,泛而不精,不求甚解。他们哪里知道先生在荒芜的南方幽居了三年,在清苦的条件下修养心性,惟精惟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跻身于圣贤的行列,其学说精粹纯正,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

我有幸时刻接受先生的教诲,深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触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见其高妙;看起来好像很粗浅,可是探讨起来,又是那么精深;学习掌握的时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发现完善起来又是那么无穷无尽。跟随先生十多年来,竟然没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

今天的学者,有的只与先生有过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教诲,有的心中早就对先生嫉妒和不服,这些人仅凭与先生的几句交谈,或根据别人的传闻,就对先生的学说枉加判断,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先生的思想呢?那些跟随先生的弟子们,聆听先生的教导,往往是记得的没有遗忘的多,如同只记得马的雄雌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所以,我完备地记录下了先生平常所教导的言语,私下里拿出来给同道看,相互帮助考查,使之符合先生思想的本意,以期不辜负先生的教导。徐爱记。


注释

1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家朱熹将它与《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以及《论语》《孟子》合起来编为《四书》,作为儒学的基本经典。格物:提出的修养方法之一。朱熹认为格物是认识天人物我的道理。《大学》王阳明认为格物是改正事物之不正使归之于正。旧本:指《礼记·大学》,又称古本,即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本。朱熹认为《大学》原来的版本有误,他将该书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改了其中的文字,增添了“格物致知”传一章。王阳明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

2 爱:徐爱(1487— 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妹夫,也是他最早入室、最得意的弟子,《传习录》的最早记录者。

3 二氏:释与老,即佛家与道家。

4 居夷三载:正德五年(1505 年),王阳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于正德八年(1508 年)离开,共在此贬居三年。该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5 謦欬(qǐngkài):咳嗽,引申为言笑,言谈。

6 牝牡骊黄:意指不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骊,黑色。事见《列子·说符》,秦穆公派人去选马,伯乐年老,便推荐九方皋为使者,后求得一马,向穆公报告说是“牝而黄”,即一匹黄色的母马。结果取回一看,是“牡而骊”,即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由是责怪伯乐说他识人不慧。伯乐感叹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意为九方皋相马注重的是马的风骨,而不是公母黑黄,这正是善相马者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取马一试,果然是千里马。




书  影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传习录》,岳麓书社出版



【完】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半日闲”丛书——偷得浮生半日闲,中国人心灵寄托的精神故乡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商君书》——先秦法家思想奠基之作

“小品雅集”(全六册)——中国雅致生活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书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