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学大师王阳明,一代旷世圣哲

萧无陂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山人,故世人皆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在困顿中幡然觉悟,在非议中毅然前行,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兼备的儒家知识分子,其一生正好证成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综观其一生,其学术思想历经数次变化,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曰:“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可以说,王阳明真正契入圣学并有心得,已经到了33岁之后。


 “国学经典文库”《传习录校释》,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远祖乃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幼年便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青年时期,泛滥于辞章之学,颇富才名,进士及第之后,常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等竞相驰骋文坛;同时他颇为关心国家边境安危,精究兵法,“每遇宾饮,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为他后来的军事功绩奠定了基础。


弘治二年(1489),王阳明18岁,拜访了明初醇儒吴与弼的高徒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之书”,思格物之精义,并亲身实践,格亭前竹子,最终思劳成疾。格竹子的失败,促使他对朱子格物之说产生怀疑,认为圣人难做,退而徘徊于佛老之学,加之身患沉疴,更促成他悦慕仙家修炼之术。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28岁,举南宫第二人,赐进士及第,任职工部。中进士后,王阳明的人生并没有十分顺畅,至少思想上几番纠结,错综复杂。弘治十四年(1501),阳明游历九华山,访仙问道。次年,归越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与道士王思舆交往密切,其间还有“离家远遁”之念,只是挂念祖母及父尚在,终未能成行。


同时应指出的是,从访问娄谅到初涉政坛的十多年里,尽管遭遇格物失败,王阳明并未完全放弃儒家圣人之学,至少他先后参加了乡试和会试,并中进士。为官后,弘治十七年(1504),他又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之请,主持了山东乡试。从这次乡试的出题可以看出王阳明强烈的经世志向,他极力宣扬儒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并且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之下,阳明亦体现出对程朱理学的维护,大肆鼓吹辟佛老。


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这一时期思想上的复杂性。也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学凡三变”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尤其是对前两个阶段而言,很难划分出具体的时间界限。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抗疏救忠良,得罪阉党刘瑾,遭廷杖,下狱,随后谪贵州龙场,这一件事成为王阳明一生的重要转折。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37岁,是年三月到达龙场驿。在龙场的三年(1508—1510),他动心忍性,深悟格物致知之旨,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矣”(《年谱一》),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随后,王阳明讲学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开始,王阳明的仕途日渐畅达起来,先后升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再升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这一时期,王阳明的门人日众,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


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45岁,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受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他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功阶段。正德十二年(1517),他至江西,采取多种方法,或招抚或镇压,同时增设行政区域,先后平定了漳州、横水、桶冈等地流寇与民变。次年又平定了大帽山、浰头等处。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正准备平定福建时,闻宁王朱宸濠造反,于是起义师勤王,同时上疏朝廷告变。从六月中旬至七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王阳明出兵扑灭了朱宸濠的造反,生擒了朱宸濠,江西平定。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然而也就是这次立功,得罪了武宗身边的佞臣,因而给他带来不少劫难。


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50岁,升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朝廷封之为新建伯。从此他开始了晚年传道讲学的学术兴盛期。在这一时期,士人从四面八方投到王阳明门下,心学思想进一步蔓延。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56岁,历经多年奔波,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身体日渐虚弱,然而内心坚强的信念促使着他始终坚持青年时期的强烈济世愿望。是年五月,受朝廷的调遣,他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征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从而开始了事功的另一个高峰期。次年二月,他率兵先平定了思、田,七月又平定了长期作乱的八寨、断藤峡。然而阳明早年即有“咳嗽畏热之病”,遇天气炎热则更加严重,在此次胜利后的班师途中,他因肺疾加重,病体不支,十一月逝世于青龙浦,终年57岁。



王阳明逝世之后,由于生前遭到朝廷佞臣嫉恨,故“爵荫赠谥诸典皆不行”,并且阳明心学被斥为伪学,朝廷还下令禁之。


然当时心学思潮已经风靡天下,其门人中不少已经是朝廷和地方的重要官员,门人对朝廷此举十分愤慨,继而不断地上疏为师讨回公道。如詹事黄绾的上疏,详细地陈说了王阳明“功之大者有四”“学之大要有三”,较为完整地概括了王阳明在学术与事功上的主要成就,然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同。直到隆庆元年(1567),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子弟向刚即位的穆宗上书,正式追赠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王阳明的事功才获得了朝廷的认可。


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与陈献章、胡居仁一道从祀于孔庙,加上隆庆五年(1571)从祀的薛瑄,终明之世,只此四人。王阳明的学术思想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


本文节选自“国学经典文库”《传习录校释》前言,

岳麓书社出版,作者萧无陂。




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文库”《传习录校释》


作    者:[明]王守仁 撰;萧无陂 校释

定    价:¥25.00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的汇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卷上为其门人徐爱、陆澄、薛侃所录的王阳明之论学谈话,卷中为八篇论学书信,卷下为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遗言录》。后附陈荣捷先生整理的拾遗语录51条、《朱子晚年定论》、徐爱充、南大吉序。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国学经典文库《四书五经》——最基本的国学元典,学习国学的必读书目

读读《菜根谭》,洞悉人生处世智慧

鲁迅是它的迷弟,季羡林为它“打call”: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人生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传习录校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