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嫦娥五号”奔月成功 | 看看古代宇宙观察员和他们的发明研究

陈蒲清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得最早的国家之一,天文传统历史悠久,我们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了天文观测、记录,更是创制出许许多多复杂而精妙的历法。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宇宙苍穹的探索从未停止。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国学入门》第七十八讲,作者陈蒲清,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的天文历法


第七十八讲 天文历法


我国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天文观测的记录。《尚书·胤征》记载了夏朝仲康年间(前21世纪)九月初一发生的日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当然,这可能是后代人的追记。殷墟所发现的商朝武丁时代(前14世纪)的三片记载日食的甲骨文,则应该是可靠的记录。


我国先民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宇宙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最古老,认为天像车盖一样覆盖大地。浑天说认为大地浮在水上或气中,被一个“天球”笼罩,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上运行。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三国时代陆绩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宣夜说认为并没有一个固体的“天穹”,“天”是无边无涯的气,日月星辰都在气中飘浮游动。三种宇宙学说中,浑天说影响最大,《周髀算经》和张衡制造的浑天仪都离不开浑天说。


我国传统天文观测仪器主要是两类:一是表,一是浑仪。表是测量太阳影子的直立标杆,或设置跟表成直角平卧的圭,或把表直立在圆盘中央,在圭和圆盘上刻出表示时间推移的刻度,互相配合,用以表示方位、时间和季节变化。浑仪是根据人类眼睛所看到的球形天体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器。


在天文仪器制作方面,最突出的科学家是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公元117年,张衡在洛阳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仪器的主体是一个球形模型,即“天球”。天球表面排列出二十八宿和其他恒星,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圆周划分为365度,并排列出以冬至为起点的二十四节气。“天轴”贯穿天球的北极和南极,让天球向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张衡又把表示时刻的滴漏壶跟天球连接起来,利用壶中滴出来的水的力量推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浑天仪运转,一昼夜转动一周,展示出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张衡的天文学著作是《浑天仪注》和《灵宪》。《灵宪》阐述宇宙理论,并认为天球之外还有无穷的宇宙:“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它准确测出了远在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唐朝一行、宋朝苏颂、元朝郭守敬都在张衡的基础上改进了浑天仪。苏颂(1020—1101)所建造的水运仪象台是最杰出的天文观测建筑。台高12米,分三层。其中安置的水运浑天仪就像布满星辰运转着的天穹一样,人们可以走入内部进行观察。苏颂还写了《新仪象法要》介绍这台仪器,绘出60多幅图样和150多种机械零件。


我国古代天文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历法方面。


我国从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历法。《世本》有黄帝大臣容成制作历法的记载。《汉书·律历志上》说,“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是上古六历。我国历代使用的历法有六七十种之多,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四分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等。


太初历由史官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制定,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施行。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是阴阳合历。它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365.25016日),一朔望月为一月(29.53086日),并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它采用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西汉末年,刘歆曾经修订太初历而改名为三统历。


四分历在东汉章帝时代由编䜣、李梵等创制。


大明历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在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创制的。祖冲之首次在历法中引入了“岁差”的概念,所谓“岁差”就是“回归年”和实际“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差距;又提出了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这两项创新使历法更加精确。


大衍历是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创制的。一行(673或683—727),俗姓张名遂,幼年出家。唐玄宗开元年间被召入京,主持修订历法。他既吸收前人成果,又深入全国各地测量观察,历时十年完成大衍历。一行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速度有变化,而且比较精确地计算了其变化规律。


授时历是元朝郭守敬以及许衡等人编制的。郭守敬(1231—1316)是卓越的天文和水利专家。他总结古代历法成果,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多种新仪器,编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他还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修浚了西夏境内的古渠,修治了通惠河(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我国传统天文学特别重视研究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礼记·月令》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和农事。《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时则训》等提出七十二候,即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季节),四时为一岁,一年共七十二候。各候的气温气象不同,动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事活动也不同。后来,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唐朝韩鄂著《四时纂要》,元朝吴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把这个理论更加系统化了。


我国历代天文历算家的事迹,分散记述在各朝的史书中,清朝出现了集中记述他们事迹的《畴人传》。


《畴人传》,阮元(1764—1849)著。“畴人”这个词出现在《史记·历书》中,裴骃《史记集解》注释说:“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各从其父学。”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工匠等大多是师承家学,所以称为畴人。《畴人传》著于乾隆、嘉庆年间,共46卷,337000余字,传主达280人。其中,前42卷收录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历算家243人,后4卷收录来自西洋的学者37人。每人一传,叙述传主的事迹、论说及著作,传末有作者评说;所引材料都注明出自哪部典籍。


道光二十年(1840),罗士琳撰《畴人传续编》6卷;光绪十二年(1886),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7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12卷。


《畴人传》及其续编是研究我国科技史特别是天文历法史的宝贵资料。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国学入门》第七十八讲,作者陈蒲清。



 《国学入门》,岳麓书社出版


END


推荐阅读



《国学入门》


编    著:陈蒲清

定    价:¥30.00


国学入门,读这一本就够了!

深入浅出的鸟瞰式概览,纲举目张的百科式常识,一本书助力国学爱好者开启国学之门!

告别艰涩难懂、枯燥庞杂,轻松掌握国学常识,体味探索中国文化奥义之妙趣! 

择要论述,多维参照,突破以往国学范畴,增加传统科技与少数民族成果介绍。

系统精梳,简明扼要,轻松好读,助力高效掌握国学精髓。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王荣湟 | 袁崇焕到底是精忠报国的爱国者,
还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千古奇人奇事,尽在中国古典小说
“六经责我开生面” :
王船山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时代价值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国学入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