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儒家五经”“春秋三传”都有它,了解儒家思想,读这本准没错!

岳麓书社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岳麓书社全新推出“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丛书。该套丛书为全本全注全译版本,底本精良,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阅读古文轻松无障碍;专家执笔,校勘精审,内容专业严谨可靠;左右双栏,文白对照,查看译文无需翻页;锁线精装,每页完全摊开,阅读更加舒适;布面书脊,更美观牢固,更耐磨,更耐翻。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已上市,欢迎大家购买!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本国的历史,《墨子》中曾言:“吾见百国春秋。”如燕国、宋国、齐国的国史均叫作《春秋》,而晋国、楚国所记国史则分别叫作《乘》和《梼杌》,可见,“春秋”一词是当时各国所记国史的通名,并非一国专有。后世流传至今的《春秋》,实际上是《鲁春秋》,系鲁国历代史官对本国历史的记载,后孔子选取其中鲁隐公到鲁哀公之间242年的部分进行了修订。经孔子加工过的《春秋》,文本中表现出了他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秦汉以降的儒者,便奉之为儒家经典。


所谓“传”,实际上是传承师说对“经”作出解释。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关于《春秋》的解经流派有五家,其中的《邹氏传》和《夹氏传》早已失传,时人能见到的只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家。


《公羊传》,就是姓公羊的学者对《春秋》这部史书作出的解释。相传这个创立如是解释的人叫作公羊高,战国前期齐国人氏。他把这种解释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一直传到第六代公羊寿那里,这已是汉景帝当政之时了。公羊寿与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口口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羊传》的母本了。论作者,也就是形成文字的人,当然就该说是公羊寿与胡毋子都二人。讲学说,那就要推寻到公羊高,而公羊高据说是子夏的学生,这就要推寻到孔子的学生子夏那里去了。从战国到汉景帝时期,这一两百年间必定还有不姓公羊的公羊学者参与其中,使公羊学说得以发展和完备。《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高子曰”“鲁子曰”等,知这些人应该都是公羊学说的经师大儒,才会被引用以证成其说。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公羊传》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举其大要而言,有以下数端:


大一统思想。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春秋》只认一个王朝,也就是周文王传下来的这个王朝为正统。北晋、南楚、东齐、西秦等,一概不认。所谓大一统便是指此。《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的说法便来源于此。原意是说,为什么《春秋》经要说“王正月”,是因为它看重周王这个正统。由于《春秋》中处处都在维护这个正统,这层意思贯穿了全经,后人便名之曰“大一统”思想。《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实指天下诸侯,所有疆土,全国人民,皆统系于一个政权,而无分裂侉离。


华夷转化论。《公羊传》中多以文明或道德进化程度来区分华夷,且华夷可以互相转化。“夷狄”受到赞许,可被称为“子”,而“诸夏”在文明或道德上倒退了,则会被视为“新夷狄”。


例如,《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经]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传]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楚本是南方后进国家,诸夏以夷狄视之。这一年楚伐郑,郑伯肉袒至楚师谢罪。楚王于是下令退师。将军子重不欲。楚庄王以理晓之,曰:“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楚、晋战于邲,晋师大败。楚庄王曰:“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遂班师,不逐晋人。《公羊传》记载了楚庄王伐郑而舍郑、大败晋军而不追逐,证明楚庄王能讲礼义,在文明和道德上胜过晋人,故赞许楚王“有礼”,进爵为子,而对“诸夏”的晋国加以贬责。


《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中国亦新夷狄也。”注家以为是指昭公二十二年,王室内乱,王子们互相杀伐,上下败坏,诸侯无救助者,这便是夷狄之行。一说是指陈、蔡新受楚封,率诸小国以附楚,于是成了新的“夷狄”。



三世说。《公羊传》先后三次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分别见于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哀公十四年)意思是说亲见的时代、亲闻的时代与传闻的时代的历史,在写法和说法上不尽相同。写现当代史,写近代史,写古代史,不可以是一个模子。因为时代在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给了后世学者以宝贵的启迪。


反经合道。其事主要见于《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经]九月,宋人执郑祭仲。

[传]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


原来郑国有块飞地在留,祭仲到那里去视察,途经宋国。宋把他扣下来。释放他的条件是,废现在的国君忽(郑昭公),立宋国的外甥突为国君。祭仲竟然答应了,并且实施。《公羊传》认为祭仲做得对,这是“知权”。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不答应,忽会被宋进军杀死,郑会灭亡。而如果答应了,那么,“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国君不会死,郑不会亡。况且稍后一点儿,忽还可以回来做国君,还可以把突赶走。祭仲作为人臣,擅自废立君主,而且是在他国压力下进行废立,大逆不道,所以叫作“反经”。可他这样做,既保全了国家,又保存了国君的生命,符合保国安民的根本大道,所以叫作“合道”。反经而合道,就是“知权”,《公羊传》就称祭仲是“贤”。但公羊学者也提出知权的原则,以免他人乱用:“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礼义高于一切。公羊是孔孟这一派的,讲究礼义,自不消说。他们不单是讲礼义,而且讲得非常彻底,认为礼义是高于一切的,无论何时何地,礼义是裁断是非不可改变的原则。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有载:


[经]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传]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公羊传》于是论曰:“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孔子以为(实是《公羊传》以为),在重大礼义面前,战争胜负退居次要地位,精神超越肉体,高尚超越琐屑,独大其“不鼓不成列”,不乘人之危,正而后战。孔子许其正,赞其为“文王之战”。然而文王果如此作战,其不能得天下可以前定。战争中最高仁义是战胜敌人,以求得保民而王,使自己免于覆亡。故论者多以为宋襄迂阔,非真知仁义者。



复仇,虽百世可也。《公羊传》庄公四年:


[经]纪侯大去其国。

[传]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公羊传》称许齐襄公九世复仇。为齐灭纪找理由。与其说是为贤者讳,不如说是为强者辩。一百五六十年前的事,从哀公算到襄公的父亲,已九历齐君,然后来算老账,要灭掉纪国。且烹齐君是周室行王法,纪侯说没说坏话,这坏话是不是哀公的实际,都在未知之数。以此作为灭纪的借口,正像寓言所说狼吃羊的借口一般:“我听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然而历史学家言必有中,是不可以随便敷衍的。他是让后人牢记复仇之义,让我们长点记性。假如有个国家就在我们身旁,曾极大伤害我们国家民族,并且从未全民悔过,欺软服硬,随时准备乘机再起,你能放心睡大觉吗?百世复仇亦不为过,这是对我们民族健忘症的有力鞭挞。


隐讳之道。《公羊传》闵公元年:


[传]《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鲁庄公死,接下来是闵公,闵公二年即被弑,然后是僖公接位。这里有一场凶险诡谲的斗争。庄公正妻无子,谁来继位,就成了问题。他有三个庶出的儿子:公子启、公子般、公子申。庄公属意般,要他接位。庄公有三个弟弟,也有抢班的可能性。大的叫庆父,有野心,想继位,他与庄公正妻哀姜有染。第二个弟弟叫叔牙,庄公问他后事,他回答说兄终弟及,就是要庆父接班。第三个弟弟叫季友,庄公问他后事,他说有子般在。这符合庄公心意,于是就付与他国政。庄公三十二年逝世,季友奉公子般为国君。为了保证子般上位,季友强迫哥哥叔牙服毒而死。庆父与哀姜通谋,叫一个仆人杀了子般,把公子启扶上正位,公子启是哀姜妹妹(随哀姜嫁鲁的女弟)的儿子。这就是闵公。闵公二年,庆父又把他杀了。于是季友奉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僖公。齐桓公支持季友,把逃出国的哀姜处死,并且不接纳庆父从莒国奔齐。庆父想请季友接纳他回国,季友拒绝,于是庆父自杀。这样一件牵涉到三位国君、三个公子、两个外国齐与莒、一位夫人,中等国家鲁国因继位而内乱的大事,在《春秋》经里直接写的,只有这样几笔:


(庄公三十二年)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公子庆父出奔莒。

(僖公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除了剪裁简略,以及因前后文能明了的因素之外,就都是隐讳了。为什么要隐讳?《公羊传》解释说,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子般与闵公被弑不记,那是为尊者讳。弟弟杀了哥哥也不讲,因季友是贤人,那可以说是为贤者讳。这都是明说了的,还有未明说的,这里头也包括了为亲者讳。庆父作恶多端,奸国君夫人,两弑国君,又叛逃国外,最后他的自杀该不该记一笔呢?《春秋》未记,这应当是为亲者讳。庆父不过就是桓公的儿子,庄公的弟弟罢了,凭什么不记他的自杀?其实,庆父之死,是国内外都高兴的事。齐国人不是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吗?他们也希望鲁国安靖。


春秋时期,史学家分两派,其中一派主张秉笔直书,孔子这一派则主张讳。写史三讳,说明其大一统思想之坚定性,遵循周礼的一贯性,并不失高尚与尊严。凡所讳,都是现实中的丑恶,与理想背道而驰。研究“讳”,也就接触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就认识到了那个社会的不合理,继而认识到其崩溃与再造是绝然不可避免的。



就说这七条,还有一些条目,未能全部胪列。例如“实与而文不与”,与三讳之道略似,就不再详尽论述了。这么几条,单独看都有其可议处。但就公羊学说而言,不可或缺,都是为了适应西汉初年的政治需要而设。比如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与传播,是与政治上削藩同步的。吴楚七国之乱,正说明大一统思想的迫切性。汉朝统一全国后,多民族杂居,宣扬华夷互相转化论,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和谐相处。世移时易,认识社会具有发展的特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也是改朝换代之后广大民众所急需的,这时三世说应运而生。又如九世复仇的观点,放到汉朝初年来看,那便是汉高祖遭受白登之围,作为国耻,那是货真价实的,吕后当政后也没有少受匈奴的侮辱。从那时开始,官民中的复仇观念当是根深蒂固。经过文景时期的酝酿,这个耻辱直到卫青霍去病时代才得以洗雪。


如果我们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再反观《公羊传》的作者问题。公羊高活在战国时期,他不可能预见到西汉前期的政治形势。我们认为是公羊寿和他的学生胡毋子都写就了《公羊传》,这便有了更多的佐证。至于上溯至公羊高,那也许是托古自重,或者说托家学以自重。公羊高也曾经是一位学者,家教也应该有的,但未必就全是《公羊传》里所说的这些了。


《公羊传》汉时大盛,是最早立为学官的科目之一,且一直不可动摇。主要取他的大一统理论。到晚清时亦曾大盛,主要取其三世说,以为变法之经典依据。公羊学者,汉时首推何休,著有《春秋公羊传解诂》,后人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著名学者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所采用,影响深远。董治“公羊春秋”,其学说与《公羊传》关系颇深。到清代,刘逢禄作《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陈立作《公羊义疏》,为研究《公羊传》的重要参考书。近年出版的有关《公羊传》的著述不少,来不及引用。如果与我之所说相似,那叫作所见略同。如果所说各异,那定可做我说的纠正和补充。


本书以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在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心得。本书校勘的基本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就不改动原文。随便改动原文的,往往为进一步的研究所否定,应引以为戒。至于语词意义,我也尽量做到要有依据,不自出心裁。个别地方实在难以说通,有采用今人说法而加以己意的,这也是出于不得已。本书翻译最主要的困难是传文精要,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必要的解说,即使译成白话,也是莫知所云。我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加用括号,在括号里说一些有助于理解的话。但括号不能多,括号里的话同样不能多,多了就不像对原文的翻译了。我的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斟酌这些括号。效果如何,自然要等待公议。


《春秋》十二公,“隐公”“桓公”等是他们死了才加的谥号。但为了理解和称呼起来方便,在他们还活着的年代里,译文就直称隐公、桓公等,谨在这里作一说明。



本文为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前言。


推荐阅读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


作    者:李维琦 邹文芳 导读、注译

定    价:¥45.00


《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相传作者旧题为公羊高,战国时齐国人,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在西汉盛于一时,景帝时,公羊寿与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口口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羊传》的母本。本次出版作者兼顾义理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对全文进行详尽注释与精准翻译,是《春秋公羊传》优良的普及读本。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狂赠100份!
给你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已经打包好了(还有机会参加!)

中国最高水平的文言文,都在这本书里

中国人的浪漫,从这本书开始了

作为一枚吃货,
深夜翻开这本书的我嘴角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