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强 岳麓书社 2023-09-20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典籍里的中国》最新更新的一期中,介绍的典籍是《论语》。节目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为学、为人、为政等方面的思想,呈现了孔子如何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何以堪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强在岳麓书社近期出版的“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中,视频讲解了“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采用融媒体方式,既有刘强教授的20篇门类导读、章节注译和90分钟视频讲解,又有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徐平教授的284分钟全文专业演播,开卷可品读,扫码可视听,“让声音唤醒经典”,全面刷新名著阅读体验。


本文根据书中刘强教授视频讲解《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内容整理,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试看讲解片段。




“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


大家好,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分享《论语》。


刘强教授


我们要讲四个话题。第一个就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我们心目中,我们都认为自己知道孔子,但事实上,我们了解的仅仅是教科书里的一些概念。我们教科书会把孔子称作“三家一人”,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往往还会加上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再深一点的话,也许还会说他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说到这个“万世师表”,我想说一说,有一次我在外面讲课,有一个小伙子,他就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他说:“老师,你对孔子非常地崇敬,这我能理解。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孔子也有一个破绽?”我问他:“什么破绽呢?”他说:“你看孔子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一个学生超过他,说明他不是个好老师。”我当时就笑了,我就马上反问他,我说:“你是不是认为一个很快就被学生超过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这样一问,他蒙了,他没想到我会这么问。


其实在我们心目中,我们对好老师的理解是有偏颇的。我们有一句成语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很多老师都以为他教的学生很快超过自己,那么他就以为自己是个好老师了。但事实上,这恰恰有问题。


我们今天也容易把老师比作蜡烛,但是我特别不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因为蜡烛是一次性消费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非常悲催。我觉得老师,一个好的老师,他应该是电灯泡。他能够像一个长明灯一样,一直能够照亮他的学生。而孔子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没有被他的学生超过,因为学生学,老师他也在学,这就是永远充电,让自己一直处在一个满满的、能量饱满的状态中。所以孔子他的一生的确是一个不断精进、不断学习的一生。很多老师只能做一刻师表,还有的老师能够做一年师表,还有的当班主任,可以做一届师表。当然好的老师,由于他传道、授业、解惑做得非常好,可能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人师了,那他可以称作“一世师表”。但是孔子为什么叫“万世师表”?是因为孔子的这种伟大的抱负,以及他的一生学习的这种精神,包括他在学问上、思想上、道德上,达到的这个成就,可以称为千秋万代的人们的祖师爷。所以这个“万世师表”,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


2


但是孔子对自己怎么理解的呢?孔子的自我评价,记载在《论语》的《为政篇》里边。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被我称作孔子的口述自传,也可以说是孔子的自编简明年谱。



我要问问大家:你们说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有多大年纪了?对了,很显然,他当时已经七十开外。他回顾他的一生,他做了六句话的一个总结。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求学问道。”这个十五岁,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初二的男生。可是今天很多初二的男生还没有立志,甚至很多人走入大学了,还不知道这一辈子自己要干什么。但是孔子十五岁就立志了,这是跟他从小受到他的母亲非常好的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关系的。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叫颜徵在,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也去世了,但是孔子在十五岁,也就是他母亲还在的时候,他达到了一个境界,就是立了志,我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跑线。我们今天有一句俗话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但事实上,真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你应该让孩子早立志,就像孔子这样。


接下来我们再说下边一句:“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很多人可能误会,以为这个“而立”就是成家立业,其实不是。孔子很早就成家立业了,他十九岁就结婚了。因为历史上有记载,说他二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叫孔鲤,字伯鱼。伯鱼虽然在学术上没有多大的贡献,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孔子七十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非常伤心。不过好在孔鲤也为中国文化做了个贡献,那就是他生了一个好儿子,他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后来,这个子思,也成为一代圣贤。他编著了一本书,叫作什么呢?《中庸》。而子思的老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叫作曾参,也就是曾子,曾子编定了《大学》。


你看,孔子、曾子、子思,这其实是儒家的道统和学脉的一个传递的脉络。后来子思也兴办私学,像他的爷爷一样广收门徒,后来他这个门下收了一个高材生,这个高材生不是别人,就是孟子。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最终他是迁到了学堂附近,这个学堂就是子思办的学堂,孟子在这个学堂里边,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来成为一代亚圣。你看,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学问要从小开始。另外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熏陶非常重要。所以我说,孟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母亲。


那么“三十而立”,其实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立于学。因为他十五“志于学”,是吧?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到了三十岁,孔子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了,所以他在学问上有所建树。第二个意思立于礼。因为孔子说过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懂得礼仪就没办法安身立命。所以这个“立”还有“立于礼”的意思。第三个意思就是立于人。这个“人”可以理解为一撇一捺的、这个大写的人。也就是说,孔子三十岁的时候,人格已经挺立了,不再是一个没有主心骨的人了。


好,接下来又经过了十年,到了孔子四十岁的时候,他又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叫“四十不惑”。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惑”怎么写的呢?上边是“或者”的“或”,下边是个心字底。说明什么?说明“惑”跟心地有关,跟心性有关。一个人有“惑”,说明你的心左右摇摆,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此山看着那山高,其实也就是没有定力、没有定心的意思。


孔子到了四十岁,他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困惑、疑惑、迷惑了,甚至他也能经得起诱惑了。所以到了这个境界,那叫智者的境界。因为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知者不惑。”


后来孟子四十岁也达到了一个境界,叫“不动心”。孟子他自己说:“我四十不动心。”你看这个不动心,不就是不惑的意思吗?你看,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孟夫子,他们都在四十岁达到了智者不惑的境界。


接下来再说“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五十岁以前没有做过什么官,五十一岁以后才开始踏上仕途,而且他先是做了一个小的地方官——中都宰,做了一年就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又提拔他做了鲁国的司空,也就是管理国家工程的一个官。接下来,他又做得非常好,于是到五十三岁的时候提拔他做了鲁国的司寇,相当于国家司法部的部长。那么孔子又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这个时候就引起了齐国的羡慕嫉妒恨。齐国就想搞一个什么计谋来破坏鲁国的这种小国崛起。那么,齐公就派了八十位女乐送给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不好意思要。但是,这八十位女乐来到鲁国以后,她们也没有走,而是在都城郊外搭了个戏台子。在那干吗呢?吹拉弹唱,卡拉OK。这八十位女乐当然是长得非常漂亮,能歌善舞。在看热闹的人群里边,混进了一个当时的著名的,也是最有权力的一位大夫,叫季氏。他是微服去观看,结果一看就被迷上了。不仅自己看,他还回去叫了个小伙伴一起看,这个小伙伴不是别人,就是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定公。这君臣两个人都是微服在那看,结果一看,五迷三道,三日不上朝,不理朝政了。孔子看到这种君臣无礼、君臣无道的现象,非常生气。于是,他就负气出走,带领他的几个得意的门生,踏上了人类历史上最漫长,也是最伟大的一次长征的路,那就是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到了六十八岁才又回到鲁国,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正是在颠沛流离中,他从生命的高峰跌到了生命的低谷,他经历了很大的磨难,所以他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


这个“知天命”,我认为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知“天命在我”,这是一种伟大的文化自信。孔子认为自己身上是有担当的,要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传递下来的礼乐文明,通过自己传递到后世。这是“知天命”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说起来有点悲剧,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不佑我。”因为他知道自己生逢乱世,天下大乱,自己的伟大理想未必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所以,这个“知天命”有一定的悲剧性。但是第三个意思就让人很感动,那就是什么?“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自己的理想未必能实现,但是这个理想是好的,我一定要为之终身努力。


所以孔子他一生,就是(有)一股大无畏的精神,没有被困难挫折压弯腰。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知天命”,你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勇者的境界。因为孔子说过:“勇者不惧。”


好,接下来,又过了十来年,孔子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又达到人生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那就是“耳顺”。“耳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一个人智慧圆满,“耳顺”其实就是说聪明睿智,拥有大智慧;还有一个意思,可以倒过来理解——顺耳,这是一种大心胸、大仁爱、大境界,也就是说,达到了君子那样的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怨天,不尤人,“乐天知命,故不忧”。所以,到这个境界的孔子,那就是一个仁者了。因为孔子说过一句话:“仁者不忧。”


好,接下来到了七十岁。七十来岁以后,孔子还是在进步,他最后达到的境界,可以说就是圣人境界,那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七十三岁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最后的五六年,很多的老人,也许是暮气沉沉了,但是孔子依然在勇猛精进。他在编订“六经”,整理文献,教育子弟,传承文明,所以他到最后这几年达到了人生最高的辉煌。那就是从必然王国来到自由王国了。“从心所欲”就是随心所欲,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做的任何事都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又不逾越规矩和法度。这是一种自由和秩序的高度统一。我们今天有些人修行不够,就不行了。他一从心所欲,很快就锒铛入狱了,是吧?你看,这就是孔子一生:六步走,步步高。他一生都在进步,所以他才配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所以这段话被古人称作“千古成圣要诀”。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包括孔子,他生下来也并非就是个圣人,但是他这一辈子都在不懈地努力。当很多人沉沦的时候,他还在往上提升自己,最后他就达到了人之极的境界,那就是圣人境界了。



3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对孔子的理解。


刚才我们已经强调了孔子的一生都在努力进步,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提出了一个“三人说”。我说,首先,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到后世,像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而不亡,其实是跟我们有圣贤有极大的关系的。而孔子就是我们这个文化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位圣人。有了他,我们这个民族好像有了主心骨,有了灵魂,有了精气神。


第二,我还要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恩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是中国两个传统的奠基人。第一个传统就是“学统”,就是学术文化的传统。孔子整理“六经”,教育子弟,而且兴办私学,其实就让很多贫寒人家的孩子都有机会来学习,打破了当时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历史。我觉得这个创举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恩泽了我们后代人的。所以我说孔子是我们的恩人。


另外一个,孔子也是中华道统的奠基人。你看,我们中华文明跟西方文明不一样,西方它有哲学,但是我们中国有道学,这个“道”,其实就是求道之道。也就是说,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其实都是在探索我们人类如何在天地之间生存、生活这样的一个大道。而孔子整理的“六经”,其实就是“道”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而他教育的学生也把这个道代代相传。所以,到今天我们依然(有)很多学者都在向孔子学习,也都在传承他的学问和他的道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我还想说,孔子也是我们中国百姓的亲人。大家说了,孔子又跟我们不沾亲带故,怎么是我们的亲人呢?我这里要说一下,我们人生在世有两个缘分非常重要:第一个缘分就是血缘,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我们都重视自己的血缘关系。所以,血缘这根纽带,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根纽带。但是当我们七八岁的时候,开始踏入学校的校门,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另外一个缘分了。什么缘呢?其实只有一音之差,前面是血缘,我想说的是“学缘”。这个学缘就是学习的缘分、学术的缘分。我们跟老师的关系,其实就是学缘的关系;我们跟同学的关系,也是学缘的关系。这个缘分,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天真未琢达到开发智慧。我们一开始并不开窍,我们受到老师的教育之后,渐渐地有了智慧,懂得了礼仪,我们也有了文明。所以你看,我们跟自己的老师的关系,跟同学的关系,这种学缘多么重要。而孔子,他可以说是我们所有老师的老师,所有学生的老师,他跟我们是一个隔代的、跨越时空的这样一个师生关系。孔子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德不孤,必有邻。”这个“邻”,既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接近,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穿越。你看,孔子他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但是到今天,他依然活着,我们依然在向他学习,他的精神、他的那种思想依然在灌溉、滋润着我们中华民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是我们的亲人。


我这样一讲,这“三人说”,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近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叫柳诒徵,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化史》,在这本书里,他称赞孔子。他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你看,他就把孔子比作了我们中华文化这条长河中的一个像长江三峡一样的这样一个蓄水池,这样一个中转站,他把源头的活水引进来,经过自己的整理,然后灌溉到下游。这其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他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摆渡人、一个守夜人、一个传灯人。所以,宋代的儒家非常感慨地说过一句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就是说,如果老天爷没有降生像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圣人,那么我们中华文明还处在蒙昧的、黑暗的状态中呢。我小的时候读到这句话,我觉得还有点夸张,但是当我人到中年,当我读了很多孔子的教诲,当我心中对圣贤有了一点体会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话一点都不夸张。它代表了古代的读书人,读到一定程度,他所达到的那种人文合一的境界。



END


推荐阅读



“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


作    者:刘强 译注、讲解;徐平 演播

定    价:¥36.0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书为岳麓书社“名家演播”系列图书之一,由同济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强对该书进行译注、视频讲解。每章篇头有导读,内容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便于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学习传统文化。特邀中央戏剧学院徐平教授进行全文专业演播,立体阅读,加强记忆,跟读可提高朗诵水平。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
同济大学教授刘强精心译注、讲解

《觉醒年代》中的高燃场面,他的演讲,振聋发聩

书讯 | 岳麓书社2021年第二季度新书推荐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