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堂岁月几疑在梦中】蛤蚧

2016-12-08 作者:毛幼荣 知青情缘







蛤蚧


 在云南众多的爬行动物中,蛤蚧又占其主要地位。不少人由于不认识它,把它称为“四脚蛇”、“壁虎”,其实它比壁虎高明得多,而且还是吃蛇的“蛇”。


 我以前曾在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傣族村寨的缅寺里居住过一个时期,那时开始对这种奇特的动物有较深的认识。初搬入缅寺的一个夜间,突然被一种叫声惊醒,“咯-咯,咯-咯”的声音划破了夜间的寂静,赶紧起床查看,却又不见踪影,后来才方知那是躲在屋顶上的蛤蚧发出的叫声。蛤蚧在天转雨或是久雨转晴时的夜晚都会鸣唱一番。


 蛤蚧外表像大型壁虎,头大全身灰白略带绿色,在粗糙不平的鳞片状皮肤上还有橘红的色点;四肢有吸盘,能在玻璃上爬行;嘴巴很大,且牙齿细密而锋利。蛤蚧以丑恶的面目,给人留下可怕的印象,体形虽不大,却十分凶猛,敢咬很大的东西,甚至咬人。傣族的说法是蛤蚧咬到人是不放的,要到天打雷时才松口,此语虽然形容过度,但也足见小东西之厉害。


 蛤蚧为卵生,小蛤蚧非常细小,成年后能长到半市斤以上,尤其是多年老蛤蚧就会更大一点。蛤蚧也能像壁虎一样有自身保护法——当情况危急时,可自行将尾巴断掉,断下的一截会不停地扭动,吸引敌人注意,自己则乘机脱身,日后还能长出新尾巴来。蛤蚧白天喜欢躲在大树洞和屋顶缝中,夜间出来活动。蛤蚧行动缓慢,但出击时又十分敏捷和迅速。


 蛤蚧捕食各种昆虫与其它爬行动物,甚至连蜈蚣、蝎子、毒蛇也吃,在有蛤蚧的房子里,就不用担心被蜈蚣、蛇咬到,就是燕子也不敢来垒窝安居了。由于蛤蚧能吃害虫,所以傣族把它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动物,从不伤害它们。据说以前缅寺里蜈蚣横行,不少人到寺里念书,常被蜈蚣咬伤,毒性发作,十分痛苦。后来傣族从远地“请”来了天敌,治住了蜈蚣,傣人至今都还认为它造福不浅而保护它。傣语蛤蚧叫“嗒咄”是根据蛤蚧像吹喇叭似的叫声而出现的一个像音词。傣家村寨前的大菩提树上多有“嗒咄”生存。


 捕捉蛤蚧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第一次在蛤蚧出没的地方发现了它,但不知如何下手,蛤蚧突然掉头冲过来咬我,吓得我差点没从梯子上摔下来。后来听傣族老乡说用塑料薄膜包住手抓,蛤蚧咬不住很滑的塑料膜就能抓它。按照此法,果然很妙,先用小棍赶它或挑逗它出来,看准很快一把抓住它的身体,再装入鱼篓中,注意,抓时不要触及尾部,以免它断尾溜掉。如果用长头发绕在小棍上,蛤蚧咬到就会缠住牙齿再将它拖出洞来。那时我掌握几个方法,一下成为捕捉能手。


 其实蛤蚧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热带地区尤为多见,但一些水蛤蚧则是另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蛤蚧一直被我国人民认为是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强壮之功效。中药店中可见剖腹后用竹片撑开晒干的蛤蚧干。另外要是泡制成蛤蚧酒,不但具有功效,而且其味醇香。


 泡酒前先将蛤蚧禁食养几天,让其排便清肠,不必担心会饿死。然后将蛤蚧放入有盖大瓶中,能有雌雄一对更佳。用不低于50度的烈酒灌入瓶中时,蛤蚧这时定奋力挣扎,要当心冲出瓶口。数分钟后,蛤蚧进入昏迷状态,此刻宜用筷子撬开其嘴,让酒浸入体内。如果此时成串细气泡冒出最佳,表示随之呼吸,酒已浸润肺泡。据说蛤蚧的唾沫与肺部药力最好,也有人说,酒全靠蛤蚧的皮肤与尾巴。当酒泡制二周以后会出现浅黄绿色,此时已香气扑鼻,可以取用。每日一盅,老少皆宜。取酒时,不要将酒全倒完,露出酒面的蛤蚧会变质,应加入新酒浸泡数遍,且每次时间更延长,直到完全失效为止。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