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秉柏: 我与林潭的农技情结 (二)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我与林潭的科技情结(二)


        作者:  李秉柏


    我于1978年3月告别了林潭,来到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读了四年大学,接下来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已是37岁。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所农气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相当于技术员)。1978年夏我为迁移女儿户口,回到了林潭,受到北刘和东庄众乡亲的热烈欢迎。之后每年暑假我都会回林潭看看,这几年农村正忙于分田到户,农技站也基本瘫痪,农技员都回村搞经营,卖种子农药。林潭站只有费存发调到公社任团委书记,李兆麟任民政助理,赵殿坤回傅家继续搞种子,同时经营农药。一开始我到农科站还有人接待,后来站里没人了,我就回北刘或傅家看看老朋友。到所里上班后,就利用出差的机会顺访,作些调查研究。因此对于林潭的情况还是基本掌握的。后来我又参加农业部的外语培训,到美国进修了一年多。回到林潭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大的变化。


    九十年代初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进行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计算机模型研究,这中间需要做田间实验。考虑到林潭农技人员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就把田间实验部分放在傅家村,由赵殿坤和孙国平(原傅家大队农技员)具体执行。他们尽心尽力做好栽培、记载,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我和助手们(主要是研究生)在南京进行计算,上机操作,顺利的完成了科研任务,发表了好几篇学报级论文,研究生们也得以毕业。


    在九十年代中期,科研院所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我当时是现代化所副所长,分管科研和开发。我们所也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开发出稻麦除草剂。我就带来一些产品到林潭的相关村进行推广,交给傅家赵殿坤、洪亮马俊发和舍王的谭鹤凤进行代销,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


    在九十年代,农村里的青年人都已外出打工,田里的农活主要靠老人和妇女。由于农机、牛、车、船和仓库等已分配各户,有的农户缺乏劳力和农资,为了省事,在小麦田里把催发芽的稻种直接撒布下去,收成还不错,取其名为“麦套稻”,也有的地方在稻田里撒麦子,叫做“稻套麦”。赵殿坤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和所里的栽培专家进行了讨论,感觉到这是栽培学上的新情况。特组织了我所的稻麦栽培专家到林潭北刘和傅家(此时傅家已划归昌荣镇)进行调研,并向省政府和农林厅做了汇报。同时进行产量测定,对土壤做了化验分析,在农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其利弊。这种种植方式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随着种田大户或家庭农场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变。


水稻栽培专家在傅家村田头调查麦套稻生长情况

   由于工作需要,九十年代中期我调到农业遥感研究室任主任,也是农业部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主任。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第二次赴美进修遥感(RS)、GIS和GPS。回来后承担农业部下达的农情遥感监测任务。主要是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变化,监测区域为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最近又增加了海南省)。


   在江苏省的调查中我把兴化傅家、姚家和南里作为一个样方点,划定500m*500m(大约22.5公顷)的农田,用差分GPS建立电子地图。从2002年开始每年春夏两季分别对样方内的小麦、水稻的种植面积进行调查统计,与上一年的面积比较,计算变化率,上报农业部计划司。由农业部汇总得到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再报国务院。




   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有意义,林潭作为一个基本单元直接把信息上报到国家,而且部里要求我们要对国家负责,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与农业局、统计局发生横的联系,以避免各级行政部门报喜不报忧或遵从长官意志,上报虚假信息。


   1999年我作为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顾问,直接参与遥感项目的决策。基于我在林潭的实践和对农村农民的了解,对于农业的稳定和粮食的增产有着特别的关注。每年在北京开会时,都提出加强农情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监测和制定土地基本数据库的建议。九十年代由于经费有限以及卫星数据限致,南方水稻生长季云系多,图像获取难,仅限于北方小麦的监测。我们和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联合提出开展水稻遥感监测的建议,连续提交3次,2003年适逢回良玉副总理到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检查工作,指示要搞水稻的遥感监测。当年就落实经费、器材,开始水稻的监测工作。我在林潭(昌荣)进行试点,并且与中国林科院信息所联系,参加我国科技部遥感中心与欧空局的国际合作“龙项目”,承担 “龙计划-中国水稻监测”(Dragon Program- Rice Monitoring in China)项目(2003-2006),外方免费提供雷达影像数据,为本项目的开展解决了重要的雷达影像数据源问题。我们设立了“应用雷达影像资料进行水稻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测”子课题。本项目针对我省水稻生长季节易受到云雨影响,而不能按时获得光学和热红外遥感信息源的问题。采用雷达遥感的手段,进行水稻面积的监测,完善江苏省主要农作物估产系统。具体实施地点放在傅家村,由我的一名博士生何维在傅家村蹲点,从播种到收割,每隔十天记载一次叶龄、株高、分蘖、叶片角度、叶面积指数、干重等,最终完成了“基于ASAR雷达卫星数据和生长模拟模型的水稻长势监测研究”博士论文。


赵殿坤和何维在傅家村田间


   2006-2008年农业部下达建立农作物种植本底数据库,我们分别建立了江苏省水稻和小麦作物本底数据库,兴化作为一个产粮大市列入其中,同时还完成了江苏省农用地十年(1993-2003)变化遥感调查。



    2007-2009年我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这是理论分析和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我先后安排一个博士和三个硕士来做这项研究,实验部分又分为大田实验和人工气候箱。在南京省农科院里进行人工气候箱试验,兴化傅家村开展大田实验。按照实验方案,搭建加温棚,水稻的栽培管理和生育期记载都由赵殿坤负责,温度调试、理化分析和光谱测定由研究生完成。两年的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基本拿到了所需的数据。


 

人工气候箱和大田实验光谱测定



水稻增温处理


 

在田间测定水稻冠层光谱


测定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和二氧化碳浓度       



用红外温度仪测定水稻冠层温度


   2010年我和北刘大队知青一起回北刘村探望乡亲们,同时到林潭中学看望昔日的同事,特地到王金贵校长家拜访,感谢他当年支持我们这些知青老师参加高考,改变了命运。


前排左起:印吴陵, 李秉宁, 范孟珩, 王老师, 李秉柏

后排左起:祝寿铭, 李友仁, 祝寿培, 张晓明, 丁慧珠


前排左起:王金贵. 曹老师, 范孟珩, 李秉宁

后排左起: 张晓明, 祝寿培, 李秉柏, 李友仁


     我在傅家赵殿坤家遇到了他的堂兄赵殿友,他从农场劳教回来后就当了农民,见到我也打招呼,比较低调,没有往日在护驾垛的神气。他已没有工资,只有种田吃饭。不禁令人感慨,做人还是要本分,老老实实为好。同样我又想到农技员费存发,在林潭当了书记后调到安丰镇当书记,后调到兴化市物价局任局长。由于在安丰镇任上搞基建受贿被举报双规,到南通某农场劳教,期满在农场当农技员。这也是活生生的教材,做任何事不忘初心,踏踏实实为本才是最牢靠的。


   2011-2014年我承担了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旱涝损失精细化评估技术”,在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省各选一个点进行水稻、小麦或玉米(山东)的旱涝实验,展开不同旱涝程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后通过模型计算进行评估。实验是基础,拿到准确可靠的数据是完成这个项目的关键。我们在兴化傅家村进行该项实验,具体由赵殿坤和孙国平实施并进行详细记载。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挖沟制作水分控制小区


 

各种试验小区  (地点:兴化傅家村)


 左起:赵殿坤,沙依然(我的博士生),孙国平, 李秉柏


试验小区


 控制灌水和测定光合速率


安徽 、河南、山东和江苏省的专家检查试验进展情况


 


水分控制盆栽试验



水稻田水分控制大棚栽培



大棚内各种试验处理


在稻田测定光合速率


农技员孙国平在考种


     2011年我又争取到比利时国际合作项目“水稻模型参数调整及优化”,交给年轻同志负责。这是比利时承担的欧盟Crop Monitoring as an E-Agriculture too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作物模型推广展示)。选定的两个国家是中国和摩洛哥。中国农科院把这个项目交给南京分中心。我把此项目安排在江苏兴化、洪泽、泗阳和宝应四个县(市)。各个县选取500m*500m(约25公顷)样方,在水稻生育期(5-11月)选定主栽品种,定期(各个生育期)调查各个品种苗情,测定株高、叶龄、茎孽数、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

  

 撒布小麦田测定有效穗/M2  (地点:兴化傅家村)


 

  稻田测光

 淮稻5号全生育期观测记载(2012年6-11月 兴化傅家村)


    2012年我们的工作纳入南京大学973项目“全球不同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演变驱动机制与优化计算研究”,负责提供2012-2013年农田作物生长参数数据。这项工作正好与比利时项目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只是把取样的点增加到12个。


    2012年10月10日我邀请到江苏省农委副主任蔡恒研究员带领省种子站、作栽站及兴化市的领导和农业专家来到傅家现场考察品种选育情况,顺道考察了傅家的试验田,对傅家村的科研活动给以充分肯定,并下拨了十万元科研补助费。


省里的专家领导在傅家村种子田考察

 ( 左三为省农委蔡恒副主任.左四为省种子站周春和站长)


 江苏省种子站周春和站长和赵殿坤交谈  


   回顾我在林潭的50年,(虽然傅家村后来划归昌荣镇,但因结缘于林潭,现仍算作林潭),虽有劳累苦闷,也有轻松愉快。插队期间在此打下了扎实的农业基础,认识了农村,学到了许多知识,结交了一批农民朋友。离开林潭之后,我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又与林潭续上了缘。好在头十年的插队经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社会经验等),为我把科研项目陆续引进林潭创造了条件,使林潭走出了兴化,走进江苏,走向全国,迎来了全国的科技专家乃至全球的科学家来傅家考察交流。(2003年欧空局的专家来傅家的实验点视察,2010年比利时的科学家也曾到林潭考察。)带有林潭元素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报告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美国和欧洲发布。(2002年参加海峡两岸农业信息技术交流;2006年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遥感中心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土壤和水资源中心邀请赴美加进行学术交流;2005-2009年先后参加在希腊、法国、德国、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遥感学术会议;2010年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亚洲遥感会)。同时培养了3名博士和8名硕士。


 

 

 


  


注:写此文仅是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而作, 本着叙事求实的原则,客观的回顾了这50年经历,不作评论,不做结论。在林潭插队的200多名插友,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作品链接


李秉柏: 我与林潭的农技情结 (一)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想不想学一首好听的钢琴曲弹给你喜欢或关心的人听?


还在为小时候没学过钢琴而发愁?

还在为没法辅导宝贝练琴而烦恼?

虽然小时候学过点,现在再想捡起来练练?


松鼠音乐新推出成人钢琴线上课程,保证您三个月内就能弹奏业余三级水平的钢琴曲。在这个三个月的时间里,您只需每周花45分钟上课,每周至少花上三个小时练琴,即可轻松达到三级水平。

活动内容·:

前三名购买:第一个月课程只需99元(只有三名,每人限购一份)

前五名购买:第一个月课程只需199元(只有五名,每人限购一份)

每月课程长期优惠价:299元

包年课程长期优惠价:2180元

名额有限,有兴趣请随时咨询


抢购入口!!!

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即可前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秉柏: 我与林潭的农技情结 (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