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说老照片】插队落户的“忠字旗”(网中人)

作者:网中人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话说老照片】

插队落户的“忠字旗”


作者:网中人



   1968年11月19日,上午10点,上海首批跨省插队、千人赴赣,在北火车站出发。有一位插友保存了一幅当年在火车站的留影。照片上的四个人均为来自卢湾区建庆中学六七届初中生。


    这幅照片的看点在于人物身后的那面旗帜,上面写着“走邢燕子道路忠字队”。



    邢燕子是1960年出名的知识青年。在“文革”中酝酿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之初,人民日报在1968年7月26日第1版上发表了邢燕子的文章《农村十年》。8月5日,上海的两报同时转载此文,并分别发表编者按,其中解放日报的编者按在结尾有这样的措辞:“让我们广大革命同学,都以邢燕子同志为榜样,下乡上山,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坚决执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号令,以实际行动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随后,8月8日的《上海红卫战报》透露:“春桥同志八月一日大力号召向邢燕子学习,大力提倡插队落户”,还振振有词地说批评道:上海“好像有这么一个概念,中学毕业生非要国家包下来安排才行”,并“号召向邢燕子学习,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不向国家要一分钱。”之后,又宣传说:“张春桥同志刚从毛主席身边回来,就在下乡上山座谈会上发出号召”,“这是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无产阶级司令部对我们革命青年思想革命化提出的更新要求、更高标准。”等等等等。总之,“走邢燕子道路”就是“插队落户去”的同义语,更是来自最高领导层的命令。

    而“忠字队”则是风靡一时的时髦称呼。“文革”出现大夺权之后,“破旧立新”出现新高潮,一个围绕“三忠于、四无限”展开的、以“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像章热”、“忠字舞”等形式为主要特征的向最高领袖“献忠心”的个人崇拜活动狂起于大江南北,遍及全国城乡。


    例如,最初,一些报纸为了表示与“旧世界”决裂,把期号改为“新×号”或“红×号”,到了“三忠于”的狂潮中,出现了“忠×号”的新时尚。实例之一就是,上海在1967年11月和12月召开了“大学红代会”和“中学红代会”,实现大学和中学的市级红卫兵组织的大联合,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上海红卫兵》和《红卫战报》。及至1968年4月25日,两报宣布合并,出版《上海红卫战报》,期号从“忠1号”开始。


    从这份“忠”字期号的报纸上可以看到,当年“六月九日,来自全市各区一千多名应届毕业生代表隆重集会”,宣传鼓动“数十万毕业生到江西去,到安徽去,到黑龙江去,到上海郊县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会上就有许多“忠心书”和决心书。这就把习以为常的决心书“忠字化”了,相应地,把表决心改称“献忠心”。


    到7月初,开始出现学校级的“上山下乡忠字室、忠字连”;9月初,开始宣传到江西插队落户去,区级的“忠字联络站(串连站)”应运而生,校级的“忠字队”遍地开花。12月17日《上海红卫战报》的评论员文章《“忠字队”赞》可谓点晴之笔,它欢呼“忠字队”是“贫下中农的接班队”“自觉革命的模范队”“插队落户的先锋队”“革命串联的主力队”“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队”,不仅把“三忠于”造神运动形成的个人崇拜“落实”到下乡上山插队落户,也更集中地反映出下乡上山插队落户的政治意义。


    品味老照片的独特,唤醒人生中的记忆。看似细枝末节,却能见微知著,历史上就是有过那么一出戏。当事人也许已经忘怀,后来人应该弄懂牢记。


来源:上海休闲玩吧网

作者作品荐读


记忆中的云庄知青大食堂(网中人)

【话说老照片】下乡专列上的大标语(网中人)

【话说老照片】唯一的一次云庄知青集体户合影(网中人)


本文 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老照片】插队落户的“忠字旗”(网中人)

作者:网中人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