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天知道(珊珊)

作者:珊珊 知青情缘 2024-02-02











 

  


秋天知道 


作者:珊珊



   在第三届上海知青文化节上,我认识了上海知青石兔瑛.我是随沈思德老师搭上石兔瑛夫妇的车去的崇明.一路上是石女士开的车,我坐在后排,从反光镜里看到石女士有点富态的有点像朝鲜族人的那种脸型,似曾见过,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因为专注开车,很少听她说话.我是从沈老师和他先生的对话里得知她是延边插队的知青。却是上海人,不是朝鲜族人。


   晚饭我和石女士坐在一起,当她无意中说起她在上海的再就业工程时我想起了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上海的记者在采访她,说的就是那个再就业工程。因为电视是偶尔看到,没头没尾,就知道这位女士组织了一帮下岗女工干起了家政服务等,让多数是知青的女工们从新就业,走出了生活困境。当时我对这位女士就特别佩服,觉得是个女强人,而且是为好心的女强人。


   好奇心让我对身边这位还很陌生的女士立马感了兴趣,我觉得我得把她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才不白坐她的车跑了一路。因此我也有意地多听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她不是非常健谈,然而零零星星的片段,已经把一个朴实,耐劳,热心,能干的女性形象在我心中勾勒出来了。

一,春天燃烧


   石兔瑛和一千七百万知青一样,在花样的年纪,怀着单纯狂热的革命理想,像一蒲颗蒲公英被红色风暴刮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石兔瑛则和上海一万八千名知青去了祖国的最北边,与朝鲜接壤的延边龙井地区智新公社胜地大队插队落户。从一个繁华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偏远寒冷的农村生活,很多上海知青不适应,闹情绪,想家,悲观是知青中普遍的现象,而石兔瑛为了在贫下中农中挽回”上海知青太娇气”影响,她主动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最苦最累的活她也干,而且学会了一口朝语,和当地农民交流用的是朝鲜语,加上她穿着朴素,咋一看真看不出她是个上海知青.


   她的吃苦耐劳让当地农民对知青刮目相看了,她也在当地农民和知青之间成了友谊的粘合剂,使当地农民开始理解知青,爱护知青,知青也慢慢和当地农民接近起来,让知青们原本艰苦,严谨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丝人性的暖意,因为他们在那个地方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朴素的爱.石兔瑛也因此得到了知青和农民的一致认可,选上当了生产队长.她每天一早起来安排农活,指挥生产.挑起了一个生产队的几百人的生活重担.


   除了繁重的劳作之外,她还主动帮助本队知青料理生活,有的男知青被子脏了,她会主动帮他们拆洗,村里谁有头痛脑热的,她主动赶几十里路请医买药.她成了那个小村的主心骨,她像一枝耐寒的金达莱绽放在延边的土地上.


二,夏天泥泞


     说起金训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是不知道他了,但是,知青一代人,则是很熟悉他的。1969年8月,上海知青金训华所在地区发大水,冲走了两根电线杆,金训华和他的同学陈建等人跳入湍急的河流中去抢救这两根电线杆,村民叫他们上来,他们坚持要将漂流在急流中的两根电线杆捞上来,结果,陈建上了岸,水性并不太好的金训华却淹没在了急流之中。


     金训华的牺牲在当时的知青中和知青的家长中掀起了不小的震动,舆论也是一片哗然,有的以金训华为楷模,有的则认为这是荒诞的牺牲.当然那时还是不敢公开认为这是荒诞的.他的朋友陈建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留在了那片土地为他守墓曾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1972年12月,上海市委派出了王一平市长去了延边,去了解一下知青在那边的生活状况,那时的石兔瑛已经结婚,在村口造了间土屋.那天,在那么冷的天气里她赤裸着双脚正敲冰为同伴们洗被子.王一平的车开到那里找不到路,看到河边有一女子在洗东西,司机就下车问路,石兔瑛不知是上海来的车,就用当地话回答司机,意思就是这里过不去,不通汽车.的意思,司机在和车里的市长说话时,石兔瑛一听说的是上海话,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家乡来人了!”随着这个念头的出现,她那口久违了的上海话脱口而出.王一平市长一看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竟然是上海人,她那冻红的双脚,粗壮的双手上留着道道的血痕,那是砍树留下的疤痕,,黝黑的脸庞,那一身和当地人没差别的衣着…….这难道就是上海知青吗?王市长眼里噙含着泪,被石兔瑛深深感动了,他说:今天就采访她了.


   石兔瑛在亲人面前一五一十地把来到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市长,王市长被他们那种顽强的精神感动,更被石兔瑛的事迹所感动.他回到县里后,就把知青的情况和当地政府进行了沟通,也把石兔瑛的事迹作了介绍.县政府把石兔瑛招到县里,准备提拔她入党并留任县担任工作,可石兔瑛第二天一早就回了生产队,她还挂念着生产队的生产安排.她心里放不下与她同甘共苦的知青朋友和已经把她当成亲人的当地老乡.


   然而那枝金达莱终于飘香在了延边地区,石兔瑛的名字也为更多的知青所耳闻,她成了顽强自立的领头人,期间她回了次上海,王市长问她有什么要求,石兔瑛就向市政府提出,为了改善女知青的劳动条件,是否可以在当地办一家服装厂,市政府当场就拍板调两条生产流水线到延边.由石兔瑛任厂长,招收一批知青进厂当了工人,也开创了上海和延边的经济交流的先河.


   石兔瑛玩命地干着她的工作,把她的热情化作了烧炕的火,温暖了知青朋友和老乡们的身体;把她的才干化成了串串果实,甜了知青朋友和老乡们的心头.把她的青春化成了美丽的金达莱,留在了延边的大地上.1978年,知青大返城石兔瑛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满身的荣誉回到了上海.


   经历过炼狱一般苦痛的石兔瑛要在上海这个天堂般的天地里腾飞在当时不是没有可能.她可在政府机关谋个职务,过过清闲的日子;可以到哪个职能部门当个小官,拿拿工资又没啥负担;然而石兔瑛又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她选择了办企业.1978年“上海市虹口区市政工程公司”诞生了.她张开了双臂,要再次把一大批回城找不到工作的上海知青搂进怀抱.让他们遭冷遇的心能感到社会的温暖.




三,秋天知道


   知青们都老了,这个时代随着风雨的过去,已经大步跨入了世界的潮流.可是知青一代人由于受文化教育的先天不足,面临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他们永远是失落的一代。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几辈人加给他们的重任.可是他们仍然在苍凉中热望;在落寞中期盼。理想和抱负似乎在他们心头永远不会磨灭,尽管时代已经不再需要他们承担责任,因此和当年一起燃烧过春天的那些朋友聚会成了他们可以找到理解和快乐的事情。


   石兔瑛承担起了这次重访延边的组织活动,2009年春节一过,历时几个月,经过多方的联络和走访,石兔瑛和其他几位热心人终于组织起一千多名知青,在2009年8月17日,踏上了那片永远眷恋着的土地,当地的领导和留在了那里的知青志愿者们像接待贵宾一样地接待了他们。警车开道,120护送,好多知青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各县市的知青都回到了插队的农村,见到了当年那些乡亲,互相抱头痛哭,那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感随着他们的泪水突眶而出,,老乡们用打糕,泡菜,狗肉汤招待了这批当年把花样年华融进这片土地的上海人,一些让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过,担心过,心疼过,同情过也操心过的上海小年轻,如今他们当年的朝气和风采早已不在,见到的只是一群两鬓染霜,成熟中带有苍伤却依然让他们认得出来的一张张脸。与当年的老乡拥抱,和那片燃烧过青春的土地接吻,喝上那些滚烫的米酒,唱着朝语歌,跳起了朝鲜舞,在友情和亲情的欢聚中知青们说着这样的话:延边啊!忘不了你!你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石兔瑛为这次回访延边付出了不小的财力,精力,知青们感谢她,纷纷打电话,发短信给她,感谢她帮他们圆了这个梦-----再看看那片挥洒他们青春热血的土地的梦。


   之后的石兔瑛组织过多次这样的知青联谊会,还用自己公司的一间会议室供知青朋友活动用,唱歌,跳舞,聊天,聚会。石兔瑛有一颗永远不变的善良和真诚的心。


   秋天,当他把果实和落叶一起奉献给大地的时候,大地知道!


   秋天,当他把彩霞和霜寒一起铺满天空的时候,天空知道!


    秋天,蕴含着春的燃烧,夏的泥泞,我们更知道!我们知道!


 


( 此篇曾发表在《知青风采报》和《新民晚报》)



作者简介:蔡文心(笔名:珊珊),女,195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市金陵中路236号。随家下放,属上海知青。1965年至1978年插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直边务农边当民办教师。知青大返城后在德清三中,湖州二中,湖州十二中做中学英语教师,通过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职称。2005年退休。

阅读链接


上海,我的梦  (珊珊)

【知青题材中篇小说】飘雪的冬季(珊珊)

瞧那些爷们娘们(珊珊)

【梦幻小说】烙印(珊珊)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秋天知道(珊珊)

作者:珊珊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