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岁月回忆录】(二):连队印象​(沈成林)

沈成林 知青情缘 2024-02-02


  题记: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二个日子不能忘记:一个是自己的出生日;一个是自己的结婚日。而对于我等曾经的知青辈来说,有一个特殊的日子,是永远不能、也不会忘记的,那就是上山下乡时离别故乡的日子。                                    






【知青岁月回忆录】


点击进入

【知青岁月回忆录】(一):离别(沈成林)





(二):连队印象


作者:沈成林



















   我们自一九七0年六月五日从上海出发,经过了十天的火车、汽车(货车)、拖拉机,一路颠簸、长途跋涉,于六月十四日晚上才到达连队。


   连队,主要是指军队的一个编制。是由若干个排组成的军队中的其中一级组织。根据我军现行的三三制编制,一个连队往往由三个排组成。


   我们连队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三营九连。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是于1969年10月开始组建,1970年3月正式成立。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当时的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实际上是在原云南农垦分局、总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建成了四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和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

 

(2007年4月重返连队时拍摄)

   我们连队地处云南勐腊县西南方向的南腊河畔,距县城有八公里左右的路程。县城通往边境小镇勐满的一条土路(当年称之为战备公路)从连队侧边穿越而过。其地理位置较其他山沟里的连队要好得多。我们连队是老生产队,由六十年代部队的一批南下剿匪的官兵和湖南、云南墨江等地的移民老工人们组建起来的。我们到的那年,连队驻地附近的山坡上已经有了橡胶树了。但树围都不大,直径大概都在10来公分左右,还没达到开割的要求。


   连队紧靠公路,没有围墙。一条泥巴路连接着公路与连队各排房舍。沿着这条土路进入连队,靠近出入口的右边是伙房和连队存放农具的仓库。中间是操场。操场有二个篮球场这么大。在操场的一边还安放了二个篮球架。所谓的篮球架,只是用二根粗毛竹杆,绑上几块木板,竖立着而已。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确实也算是较象样的篮球场了。


   操场的周边是三排的土坯瓦顶房和二排竹笆茅草房。操场左边靠公路的那排土坯瓦顶房,主要是连部和文书室、事务长室和托儿所。连部、文书室和事务室都极其简陋,办公和宿舍合二为一。除连部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所谓的托儿所,也没有儿童床椅,更没有玩具,只是挂着几只吊篮,派一个老女工照看着仅有的几个娃娃而已。这排房子还住着王艾妹和郭白莲二家湖南老职工。她们都是60年代初来此垦荒的。以及还居住着吴兆蓉、王国芳、田芝英、周若男、万天碧、赵慎昌和贺小光等十几个重庆沙坪坝的女知青。她们都比我们大,又是城市来的,故与我们上海知青很投缘。


   操场右边的那排瓦房,是用青砖构筑的。屋檐外挑还有一排走廊。这排房子主要是连队的文化活动室和医务室。活动室是由二间屋打通隔墙的,中间粗壮的圆木三角梁架,支撑着大跨度的活动室。活动室大概有100平米。连队开会学习、活动娱乐,都在这里举行。


   医务室也比较简陋。只有半间屋,十来个平方。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和一个简易的药品架。当年的卫生员是昆明的老知青,叫郭俊奇,比我们上海知青大五岁左右。他为人亲和,至今我们都称他为小郭。


   这排房子还居住着好几家湖南的老职工。印象比较深的,有当年的九连的老支书周佑生和老队长兼书记李贵富以及生活队长仝昌喜。周支书是湖南醴陵人。他为人和气,平时说话语速较快。我们刚到连队时,听他的一口湖南醴陵话,还比较吃力。印象最深的“洽就洽,莫洽就莫洽”(吃就吃,不吃就不吃)。七九年知青大返城后,我与李支书常有书信往来。李支书后来搬到营部家属区去居住了。2007年4月我重访知青连队时,专程去营部家属区看望了李支书,分别时,他依依不舍地送我到村口,并不停地说着“下次你们来,还能不能见面哟……”。李支书于2008年去世。每当想起与老支书分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泪下。

   靠连队尽头的那排土坯瓦顶房子,也是屋檐外挑有走廊的。这排房子基本上居住着云南墨江来的老职工。有三排长李德云、一排长段家荣以及老工人段云祥、史保甲和老五哥徐有明等。


   湖南和云南墨江老职工居住的瓦顶房,房子后面都搭建了简易厨房的,这些厨房大都是竹桩、篱笆墙、茅草顶。有几家的厨房的后面还种有一小块菜地和喂养些鸡鸭什么的。有几家还喂养了猪的。老职工们都相当的勤劳,家家户户都有若干只大坛子,用于自制酸菜酸笋什么的。我们知青经常端着饭碗,厚着脸皮跑到他们家里讨要酸笋酸菜下饭。有时候,他们也给我们端一大碗供知青们分享。

二排的竹笆茅草房,就是我们新入队的知青们居住了。竹笆墙、竹笆床、竹笆桌,都是用竹子做的。住在里面,四面透风,倒是挺凉快的。但蚊虫太多,如不挂蚊帐,可就惨了。当年连队里是没有电灯的,都是点的煤油灯。一到晚上,飞蛾扑火,甚是壮观。

 

(九连的上海市区知青。拍摄于1971年)


   七0年五、六月份我们上海卢湾区和徐汇区的知青到达连队时,连队已经有了69年来自云南昆明的和65年来自四川重庆沙坪坝的老知青三十多人了。重庆的老知青,女性较多,我们称她们为老四川。据悉,当时农场为了解决早先在农场垦荒的男人们的婚姻问题,特地从内地招收了一大批20岁以下的女青年充实到农场,以希在云南边疆的热带雨林中,与农场男职工组成更多的家庭,为农场的劳力,传宗接代。


 (2007年4月重返连队时在山上拍摄的。远处黄土坡正在更新橡胶树)


   我们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一排排长是现役军人。原是沈阳军区的,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他们年龄都比我们大并有家眷。其家眷都在内地。其中连长的老家及家眷在四川宜宾。连长叫郑宜富,一脸的麻子,背地里我们称他为麻子连长。如果我们正在扎堆吹牛或者不务正业时,悄悄地用上海咸话一讲,“麻子来了”,大家就拎得清了。上海咸话在当地属于“外语”,反正伊拉听勿懂的。


   我到连队时被安排在第一排第一班,我们一排一班是个标杆班,排头兵。班长叫朱建新,上海卢湾区知青。我们班主要是由昆明知青和上海知青共8个人组成的。男女参半,年龄都在17岁左右。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些帅哥靓妹。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年龄段的人,现在也许都在忙于高考吧。

 

(九连门口。拍摄于1971年)


   虽然我们不穿军装,从事着农活,但连队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早晨吹起床号、出操;出工时,列队成行,点名清数;晚上集中学习、汇报;吹熄灯号后必须熄灯睡觉。吃饭是每人一张纸质的饭卡。饭卡上印有一个月的日期和早、中、晚三餐O圈字样,定时定量供应。到饭点时,自带容器,凭饭卡在伙房窗口,炊事员用印泥在饭卡上相应的位置戳个印后,再盛给一勺饭和一勺菜。一勺饭大概有三两,一勺菜也是少的可怜,根本不够下饭的。炊事员的手都是得了“鸡爪疯”似的,勺菜时,他那掌勺的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啊抖。当时我们实行的是工资制,每月28元,每月伙食费八元交到连队事务长那里,同时发放当月饭卡并出具收据。当年的事务长陈运丰,后来随我们连队二排调往新建的十三营去了。


 

(当年连队事务长出具的伙食费收据)


   连队伙房边上不远处有一排草房,喂养了几头猪。说是喂养,实际上散养。这些猪儿,在连队里和附近山里到处跑,到时间点,它会自个回到猪圈里“吃饭”了的。所以这些猪不长膘,油水不大。但肉很好香,很好吃的。记得有一年,连队里少了一头猪,连队领导急死了,这可是全连百十号人过年过节打牙祭的美味啊。养猪的老职工说,不用着急,过一阵子它会回来的。果不然,过了些日子,出走的这头猪领着它的孩子们回来了。原来它是到深山老林里去生猪崽去了。


   紧靠着猪圈不远处有一口鱼塘。鱼塘的水是从后面山上流下来的。鱼塘里也曾喂养过草鱼、鲢鱼等鱼种。但不到捕获时,这些鱼就不翼而飞了,少了很多。鱼,怎么会不翼而飞呢?忌不是变成飞鱼了吗?后来经过多次的暗查,原来靠近鱼塘的那排房子居住的某些老职工经常深更半夜,悄悄地干活,鱼都飞到他家的锅里了。后来连队干脆不养鱼了。


   靠近伙房那里还有一排竹篱笆房,是洗澡间。这竹篱笆房外墙是用泥巴加茅草混合后,涂抹了一层的,不会透光的。当然洗澡间是没有淋浴器的,更没有热水的。好在西双版纳气候温暖,不冷,要洗澡的话,自个拎桶水往身上淋就行了。


   紧靠着连队公路边与南腊河畔中间有一个公共厕所。这厕所是专门为知青们修建的。从连队内最远处的房子,距厕所直线距离有100米左右,如遇内急,就得百米冲刺了。当然男同胞小解就随意了。七六年夏天,南腊河发大水,洪水带走了厕所里满池的黄金,流向了湄公河。同时,洪水也将厕所彻底冲洗了一遍,干干净净。这是后话了。

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初到连队的这些印象,却始终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2020年4月19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


  沈成林。上海市五原中学69届初中毕业。1970年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三营九连当知青。


作品荐读

【摄影】边陲小城--云南勐腊(沈成林)

【知青摄影】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沈成林)

【候鸟模式】广东中山凯茵新城(沈成林)

【上海知青在云南】老照片的故事(沈成林)

【摄影】寻觅的秋韵(沈成林)

【摄影】再游枫泾古镇(沈成林)

【摄影】烟雨江南,古镇西塘(沈成林)

【摄影】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和十九涌景区(沈成林)

【摄影】厦门之旅(沈成林)

【摄影】漫步鼓浪屿(沈成林)

【摄影】印象珠海(沈成林)

【摄影】中山詹园(沈成林)

【摄影】广东佛山逢简水乡(沈成林)

《不忘初心~顾世雄师生作品展》参观纪实(沈成林)

狗年春节七天乐(沈成林)

苏州一日游(沈成林)

【知青岁月回忆录】(一):离别(沈成林)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青岁月回忆录】(二):连队印象​(沈成林)

沈成林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