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刚哥


 

(三)

出发前准备


   二月份报了名去云南插队落户,好像正式的通知是送到家里来最后确认的,记得那天送通知来时,我爸爸还不在家,因为在单位里,有人发现他办公室的颜料缸里有一枚毛主席像章,就去告了密,这还了得!用颜料污损毛主席像章,那可是有“现行反革命”行为的嫌疑的,所以当时被关在单位的“牛棚”里交代“罪行”,但因为我这个事必须要家长知晓,所以单位“网开一面”,给他三个小时的时间回家来处理这件事,他匆匆赶回来,我去云南的事就这么正式定了,我的命运也就这么“正式”地走上这条不知会通向何处的人生轨道。


   本来应该三月份出发的,后来一再延期,最后定在4月24日出发,所以在出发前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其实也没有多少要准备的,当年的物资这么匮乏,没有多少东西可以买,也有多少东西可以带。

   记得我爸爸找出一个用旧了的退了色的金黄色的长方形手表,送到手表店里去改装一下,取出表芯,套个银色的圆形外壳,就焕然一新貌似一只新手表,让我带去云南农村用,当年插队去时能带手表去的还真不多,其实去了才知道,完全多此一举,老乡出工、收工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的。


   我就趁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给自己新装了一个“四管来复式半导体收音机”,在当时北站商店里有成品的四管收音机卖的,还要排队购买,记得是32元一台,当年的学徒工一个月就只有18元工资,不吃不喝差不多要两个月工资,三年转正了大概一个月工资够了,我自己能装当然就自己装了。


   我还不忘记带上那个我小时候玩过的小照相机,带上几卷胶卷,准备拍些农村插队的照片回来。


   到此,当年最时髦的“三转一响一咔擦”已经有了“一转一响一咔擦”了,还有两转是自行车和缝纫机是不可能带的。


   我家里也用通知书给的一些购买“特权”给我买些“配给物资”,现在想起来我家里特别是我妈妈的生活经验真的不咋地,给我买了一床棉毯,但是没有给我带床单,不知是不是因为家里的“布票”不够用了还是什么原因,他们可能认为棉毯铺在下面也能当床单用,反正我在农村的开始那些日子就是直接睡在这个棉毯上的,很粗糙,所以我知道它是“粗纺”的,直到第二年我去买了一床床单来;我家里给我准备的棉被是七斤的厚厚的一条,他们可能认为带两床棉被不可能,那么就带一床最厚最重的去,反正冻不到他们的宝贝儿子就行。到云南后才发现那个地方很热,这被子真的累赘。
   我所有的行李装了一个木箱和一个旅行袋,“整装待发”了。

我的通知书和车票都不知去向了,现在贴两份其他同学的通知书和我太太保存的车票:


发一张焦同学的《通知书》,上面有照例都必须有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她是去黑龙江军垦农场的,通知书里单位来头比较大:“焦文琦同学:你响应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持走下乡上山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化道路,光荣的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农场里也有贫下中农?我不知道。当时上海知青到黑龙江去的主要是部队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军垦农场”和“国营农场”,据去的同学介绍,所谓国营农场其实就是当年的劳改农场,不过每月有二三十元的固定工资,比插队强多了。


再发一张到吉林省汪清县插队落后的金同学的《通知书》,上面照例也有“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通知应当欢迎他们去。”落款是“上海市闸北区革命委员会下乡上山办公室”。


这是通知书的背面,上面有当时外出插队落户的知青才有资格购买紧俏物资的“购货权证”,而这些东西在平时都是紧俏物资,不凭证是买不到的,当时算是“照顾”知青的。现在人看起来会觉得荒唐得不可思议,有什么呢:“4/16 40介放鞋壹双 北站、4/16牙膏弍支、5P竹水并,4/16棉毯壹条。”解释一下:第一项是一双40码的军绿色的解放胶鞋,现在一些农民工还会穿,比较“皮实”;第二项是两支牙膏,这个当时也是属于紧俏物资?第三项“5P竹水并”不是过来人肯定看不懂,是指5磅容量的竹壳热水瓶,记得当时买的话是一块多钱一套,连外壳和内胆,如果是彩色的铝壳的就要三块多钱一个,一般家庭不是结婚不会舍得买这么“奢侈”的热水瓶的,如果家里有铝壳热水瓶,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结婚时同事、朋友“凑份子”买了送的;第四项是一床薄薄的粗纺的棉毯,记得是七块多钱一床。上面盖了“北站商店”的章,北站商店就是在天目路上我家弄堂旁边的“北站百货商店”。还记得当时都用有两个提手的灰色的人造革的“旅行袋”,似乎也是要凭通知书供应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进化”到拉杆箱时代,还要吃吃力力拎旅行袋,笨得可以。


说起竹壳热水瓶,就发张照片来给没见过的年轻人看看。


这是前天我在我们小区外面拍到有人在卖这个外壳,难道现在还有人用这个东西?还只是这位工匠的“手艺展示”?


记得当年物资紧张到非常夸张的地步,如果你家里热水瓶打破了,而外面的外壳还能用,就没有必要买一套,不就是配个内胆就可以了?对不起,内胆不是随便买的,一定要凭你打碎热水瓶的“证据”才能购买,当然也不需要把一堆碎玻璃都拿去给他看,只要从那堆碎玻璃里找出这个抽气的“奶嘴”和一圈瓶口拿去给营业员看,就足以证明你家热水瓶确实是碎了,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卖给你一个内胆,不可思议吧。


这是我太太保存得好好的一张当年她的“集体乘车证”,照例也是有“最高指示”的。


出发日期是1969年4月24日,标明的插队的地点是“郭家寨公社大出水三队”,其实到那里又改地方了,改到“河边队”了,反正当时我们是一群任人摆布的小山羊,指到哪里就奔到哪里。


   火车票也有了,就等上火车了。


第三篇完,待续。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