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活了107岁,捧红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一生捐了47亿、3万座楼!

文化治要 2020-09-18




邵逸夫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漫长的一生中,邵逸夫历经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新政权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活成了一尊“神祇”。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来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作为曾经的亚洲娱乐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


邵家曾是沪上的大户人家,其父邵玉轩经营颜料生意,颇有名望,去世的时候康有为还前来吊唁。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父亲邵玉轩第一次看到电影,并决定投资,当时,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刚诞生2年。


中学时,邵逸夫经历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家产只余留一栋房子和一家剧院。


兄弟几人均无意接手父亲的颜料生意,而是抱团闯进了尚属草创时期的电影行业。1925年,大哥邵醉翁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担任经理,其他几个兄弟则分管会计、发行等。


1930年,邵氏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器材。途中,他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泊了一夜后才被救生还。


惊魂未定,邵逸夫却决定继续之前的计划,去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带着这部机器回国,他亲任导演和制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白金龙》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成本仅一万元的影片,收获了百万级的回报。


+


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寇的入侵摧毁了电影行业,邵氏多年的积淀面临崩盘,生意难以为继、影院被迫关门。

在新加坡,邵氏旗下所有的戏院都被“充公”,沦陷时期,邵逸夫因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抓。幸运的是,他未遭受严刑拷打,受审时他说:我放的是抗日电影,但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并非演绎。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他在两周后获释。

“当时我以为我死定了。”邵逸夫回忆说。

1957年,邵逸夫来到香港,并于次年成立邵氏兄弟影视公司。这一年,他已经51岁。


+


到香港之前,邵逸夫曾去美国考察,期间他意识到,邵氏的电影事业需要的不是恢复,而是更进一步。因此在香港,他希望建立一个全产业链条,包揽影院、影片拍摄和发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邵逸夫赌上了全部身家。拍电影需要摄影厂,建厂就得买地。香港寸土寸金,邵逸夫只买得起清水湾的一座荒山。在这块土地上,他夷去60英尺为平地,建成了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该工程仅地价和土方就花费50万港币。

从夹缝中出发的邵逸夫,首先走的是挖角路线,他请来了导演李翰祥,又以双倍薪酬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这对组合随后创作了《貂禅》和《江山美人》,连创票房纪录。在此基础上,邵氏兄弟又拍摄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引起了空前轰动,火遍港澳台和东南亚。报道称一位台湾的老太太连续看了100多场,该片过后,台湾还引发了黄梅戏热潮。


+

+


邵氏的崛起不仅改变了香港影坛,也影响了世界电影行业。时至今日,邵逸夫的风格仍深深烙刻在诸多电影之中。

邵逸夫之前,香港是文艺片的天下,本土影片大多只能在小剧院播放,大市场属于进口片。1996年,邵氏兄弟的《独臂刀》上映,这是邵氏武侠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该电影令邵逸夫狂收百万票房。

这部电影之后,香港影业的主流转向商业片,邵氏紧接着推出了同样留名影史的《大醉侠》,武侠片、功夫片正式成为新的流派。

邵逸夫被认为是电影界的奇才,也是一个天生的企业经营者。创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电影中的几乎任何工作,导演、剧本、剪辑、摄影、化妆,他样样在行,经常亲自上阵。

带着专业的眼光,邵逸夫对于影片的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里就直接烧掉,“邵氏出品,必属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邵逸夫的勤奋也远超常人。曾有人问他“生命中什么最重要”,邵逸夫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还是工作。”

邵逸夫号称是看过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年轻时经历旺盛,每天只睡5个小时,一有时间就“看电影”。他看电影更多是研究,好的电影、坏的电影他都看,研究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他曾在一天看过9部完整的电影,经营邵氏兄弟期间,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电影。


+


随着电视逐渐普及,邵逸夫看到新娱乐时代的来临。1967年,他和朋友联手创建了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以免费模式对抗当时香港电视台的“一哥”亚视。


TVB发展很迅速,邵逸索性关掉邵氏影业,全力投入电视产业。在TVB,他延续了此前的模式,创立培训班,批量打造明星。


这个体系里涌出了大批前赴后继、红至当下的“男神”。从周润发、周星驰、无线五虎、四大天王,到郑伊健、甄子丹、古天乐……新世纪初有一种说法是: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除培训班体系外,邵逸夫还一手打造了“港姐”选举活动,赵雅芝、李嘉欣、张曼玉、邱淑贞等女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大众情人。


+

+


对于内地受众而言,早年的邵氏影业只是一个飘渺的远古传说,而TVB则真真实实缔造了一代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内地开始引入TVB剧集,就此掀起了持续的观影热潮。

《霍元甲》来了,万人空巷;《上海滩》上映,万人空巷;《射雕英雄传》开播,万人空巷……至今网络上,还有海量的关于这些电视剧的回忆与讨论。

那个年代,电视在内地还算不上普及,因此经常出现左邻右舍提前占座等开播,甚至几百人围着大院,一边翘首以盼、一边七嘴八舌讨论剧情的场景。郭靖残血夕阳下的弯弓搭箭,让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侠梦;一响起“浪奔、浪流”,几乎人人都能接着吟唱几句。




从电影延续至电视,邵逸夫的成就越叠越多,身家也愈发丰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权市值超过100亿,加上地产等其他资产,邵逸夫的总资产超越200亿港币。

+


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开始系统性的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那时候他便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在内地展开持续巨额捐献,每年的款项稳定在亿元港币左右。其中80%的资金投入了教育项目,因为邵逸夫觉得“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


除固定捐款外,他还有不定期的大额捐赠。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灾区建起了118所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亿港币;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万人民币……过百岁生日之前,他还捐了2亿港币于内地,惠及340多所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中国版图。


+


这使得他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最抠门的老板、倾囊相授的大慈善家。另一个“奇怪”的点在于,绝大部分香港人并不清楚邵逸夫在内地的善行。一位香港记者曾说:“我们到内地采访,看到到处都有逸夫楼,才知道他在内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很多企业家都在捐款后有配套的宣传来服务企业发展,香港媒体因此很好奇邵逸夫的做法。曾有报道试图挖掘邵逸夫在内地的生意,最后发现其在内地的生意很少,TVB要进入内地市场也不太可能。

这样的调查实际很可笑,什么样的商业目的,才能配得上持续30年的捐款、数十亿的资金?邵逸夫是一个生意人,更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大把赚钱,然后“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


+


做了一辈子“实事”的邵逸夫,于2014年1月7日辞世,享年107岁。国家主席在悼词中写道:闻悉邵逸夫先生辞世,谨致哀悼,并向其亲属深表慰问。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人们无法不铭记邵逸夫。即便不少国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许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到、看到镌刻着逸夫字样的大楼,而其后辈,也将继续在逸夫楼里汲取知识。

邵逸夫辞世后,有网友贴出图片: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地图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点。【加小编微信chanjuanzi03,朋友圈相册更有种有趣有料】


+


另一位网友则如此总结邵逸夫的辞别:人走了,楼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