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 因果 良心 道德

文化治要 2020-09-19

 学禅离不开做人与做事。




信仰 因果 良心 道德


首先说怎样做人。汉字里,“一”字最简单,再有就是“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字。一画的“一”有无穷的奥妙。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与归宿。所以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人”字两画,也很简单。但是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发明,有创造,这些从哪里来呢?我们仔细地来思考一下人字的结构,如果说只有一撇,不成字,只有一捺也不成字。这一撇一捺如果不摆在适当的位置,就不是一个“人”字,或者是“八”,或者是“入”。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来安排一字二画,才是一个“人”字。不能多了,不能少了,不能上了,不能下了。不能是孤立,也不能完全没有规律地摆放这两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人生在世不容易,你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摆准自己的位置,把握机遇,否则,人的一生会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的度把握不好,对事业的成就会有影响,对人生的成就会有影响。同样,空间的位置把握不好,也会对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就产生莫大的影响。在把握机遇、找准位置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就在其中。


佛教中有一尊大家非常熟悉的佛——阿弥陀佛,几乎接触佛教的人都会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的本义,表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表现为时间,光明表现为空间。觉悟成佛的人,突破了时间的局限,所以寿命无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所以光明无量。人生时时刻刻感觉到不自由、不自在,有时候会具体地表现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表现为自己财富不够,因此有不自由不自在的感受。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就是时空的局限。我们突不破时空的局限,所以不自由不自在。



人生的修养,特别是佛教的修养,就是要我们打破时空的局限,获得彻底的觉悟和自由。我们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这一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能量,就能无限地扩充。


我想,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此情此理,应该是相同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约束、信仰规范和良心养成。


在做人这个问题上,我拈提出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如果能够把握这八个字,能够从这四个方面净化生命、提升生命,那就是逐步获得时空无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信仰是生活的依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讲的心清净,世界就清净,心杂秽,世界就不清净,世界也杂秽,这个“世界”怎么来理解?这里所说的“世界”,主要是讲“世界观”。一切的哲学问题、宗教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所谓的“世界观”。所谓的心清净,就是有一个正确的、符合三善的世界观,有一个正确的、符合三善的观察认识世界的观点、立场、方法。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观点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心地如何,拥有的世界就如何。


佛教告诉我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一朵花就是我们这个生命,这一片叶子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生命表面上看,只是个体的,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实质上,我们的个体生命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个体生命与佛一样地尊贵庄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众生,同一法身”,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种境界固然需要去体会,但是只要稍微反思一下,我们就能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既是这个世界,也是十方诸佛。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没有离开我们这个方寸之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什么样的状况。


佛教讲“一心具足十法界”,也是讲这个道理。一念是佛心,内心世界就是佛的世界;一念是修罗心,就自己搞世界大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就想到某某人对我有意见,我也对某某人有意见,自己在内心里就打起仗来。“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许多人身体有病,心理有病,甚至进入到幻视、幻觉、幻听的世界,都是心念没有得到正常调整所导致的消极结果。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除了佛以外,所有的人都是有病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有问题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病,我们就不会有烦恼,我们有烦恼,就说明我们有病。没有病,大家就不会来学禅,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既是一个身体有病的人,更是一个精神有病的人,所以我要不断地学禅,学习佛法,不断地修行。每个人都要用这种自我剖析的精神来看待自己,看到自己有病了,才会想办法来医治自己的病,要医治自己的病,就一定要吃药。佛教的药很多,因为众生的病很多。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病,佛的法门也有八万四千。也就是说,佛根据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病开了八万四千个药方,我们就是要对症下药,按病吃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个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医治自己的烦恼疾病。


学禅的人,往往一种病还没有治好,另外一种病又产生了。有不少学禅的人,片面追求神异现象,总希望得到一点特异效应,获得一点特异经验,不是想方设法来净化身口意三业,而是企图在神异莫测的状况下来改变命运。修行的最终目的,的确是要彻底改变生命的状况,但是生命状况彻底改变,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它不在于刻意地安排与追求,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言行上下功夫。能在自己的思想言行上下功夫,效果不求自得。佛教明明告诉我们,有求皆苦,世间也讲做一切事情,要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耕耘做到家了,收获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求自得。我们对于灵异的追求,往往会增加很多烦恼。因为灵异不是求得到的,而是在修行过程中,通过主要目标的达到而产生的副产品。比如说我们想回家,只要回到了家里,一切都具足了。回家是整体目标,是全部,回到家了,达到的目标是全部,是整体,片面地追求灵异,得到的是部分的东西,不是整体的东西,即使得到了,对于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没有帮助,反而有害。有一些同修,由于在修行上片面追求灵异,最后弄得身心疲惫,身心崩溃,甚至导致种种的毛病缠身,没有断烦恼,又增加了烦恼。



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既然“我佛法中以心为主”,“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由此可见,如何管理好心念,是一个根本问题。佛教中讲的一切法门,无非就是要我们管理好心念,这种管理不是想管理就管理,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对于心念的管理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事情,不是在一天当中某几个小时做什么,某几个小时又做别的什么。修行没有八小时以外,修行是二十四小时,修行没有上班下班,没有退休与待业,修行要经常化,要生活化,修行与生活,应该没有距离。


美国进驻伊拉克时,各种信息都及时报道前线的情况。那时候在新闻上形容报道的及时,用了个非常形象的词“零距离”,说我们每个人和前线是零距离,没有距离。我看了这个词很受启发。修行,就是要让修行与生活心心念念保持零距离,没有距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禅生活”。


如果修行与生活成为零距离了,那就完全是修行人的境界,从而达到正等正觉,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道与生活零距离,菩萨道与生活成为一体。我们每个人可以反思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够用这样一种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要求,达到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活中自觉觉他、行菩萨道的境界。


台湾的李耕云先生提倡安详禅,安详禅的要求是“秒秒安详”,每秒钟都是安详的。这个境界也很高。能够秒秒安详,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安详当中,每时每刻都没有空过的时候,每时每刻都能正念现前、善念现前。能够秒秒安详,内心世界就清净,我们就有一个清净的心态来处理外在世界的问题,也就能够使外在世界逐步地变得清净;人人都能如此,我们整个的娑婆世界就会变成人间净土。所以学禅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到禅修和生活保持零距离。修行与生活没有距离了,生活就能秒秒安详。


因果是生活的法则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就像春天播什么种子,秋天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一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生做一切事情,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因果道理。我们有了正确、健康、究竟的信仰,那我们做事情就一定有非常具体的善恶标准。有了善恶的标准,我们在举心动念、所作所为当中,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尽量避免种恶因。能够不种恶因,就不会得恶果。


人生的际遇多种多样,有的人做一切事情,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的人做事情,种种障碍,种种不顺心。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把因果的作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确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信仰,在结果上尽管我们不可选择,在种因上我们却有主动权。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种什么因。我们尽量不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尽量不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动权。


人生对因果好像看起来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自己能选择,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挽回,但是可以多做善事.多种善因,多创造善因善缘,对过去的缺陷、对过去的遗憾,还是可以弥补的。


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命就在时间中存在,所以我们的生命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的生活状况如何、生存际遇如何,就叫做三世因果。


三世可以在一念间。因为每一念都可以从时间上界定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拉长到生命很遥远的过去以及很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佛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


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在几十年前偶然发生的现象。佛教认为生命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既然生命是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们每个人如何在生命的无尽长河中修养自己和提升自己,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人,一般只承认当生当世的生命现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这种观点和生命的现实不符合。因为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状态的复合体,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纯精神的现象,它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


在此世间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在此世间最具开发价值的莫过于生命。一切的财宝没有生命珍贵,一切的权力没有生命重大。面对这一最可珍贵之物,今天我们有幸获此人身,千万不要等闲空过,应该好好地来修养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净化,不断升华,不断获得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

良心是生活的导航



如何保证因果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落实?这颗良心是保证。有良心的人,他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损害他人的同时就是损害自己。


所谓良心是什么呢?良心是非常奥妙的。只要我们有一念恻隐之心、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就说明你的良心在发生作用。良心在儒家的思想里面说是“天理良心”,它和上天所规定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


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天理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良心就是我们人的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所以从古至今,善事的积累,好事的积累、功德的积累,总是占主要位置,这就是良心的落实。如果良心偏离了,良知良能没有得到发挥,那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在起作用。所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许多阴暗面,总有许多丑恶面,这是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时时必须面对的事实。


怎样使人类光明的一面占上风,使丑恶阴暗的一面尽量缩小,这就要靠人类良知良能的养成,要靠良心的落实。从普通老百姓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因果,也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他只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良心。普通老百姓就是用良心的有无来衡量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由此可见,养成和发扬人性善良的那一面,来抑制消除人性丑恶阴暗的那一面,就是不断培养人类良知良能的过程。


道德是生活的价值


良心是在家庭、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来体现的。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道德是一种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两个人以上,才有所谓的伦理,才有所谓道德。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没有一时一刻是孤立的,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社会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那就要用道德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


从一个国家来说,她用法律的力量来约束我们老百姓的言行,使每一个老百姓的言行能够服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国家法律以什么为基础呢?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内容体现在法制建设上,体现在法律条文上。法治的目的就是要落实人类的道德,法治完成了,德治就在其中。


作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寺院,都会根据国家的法律和该团体自身的要求,制定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也是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


具体讲到佛教的道德,就体现为佛教的清规和戒律。清规戒律归纳到最小的范围,就是三归五戒。五戒的内容很具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人生对于自己和他人,会做出种种好事或者不好的事,无非是这五个方面的延伸。


所谓杀生,包括对人类生命的伤害,以及对一切动物生命的无辜伤害,反此就是不杀生。不杀生体现为对生命的珍重。彼此都是生命,只是人类暂时处于主动地位;其他动物、飞禽走兽也具有生命,不过它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动物对自我的保护是本能的,只有人类对自身的保护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人类要学会尊重自己,我们在自觉保护自己的同时,应该想到其他生命很可怜,只能依靠本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他生命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形态对于每个个体生命来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在轮回之中。我们这辈子是人的生命形态,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做了许多好事,做了符合人类生命要求的善事,所以才暂时感得人类的生命。如果这一辈子不懂得珍惜,经常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下一辈子也许我们这个人的生命就失去了,以其他的生命形态出现在这个世间,原来自己加诸于其他生命的伤害届时体现为人类对自己的不尊重,遭到人类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就这样,生命轮回在无始无终地重复着彼此互相残害的无情悲剧。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个道理,能够有所觉悟,就要非常自觉地尊重其他生命的安全和自由,就像人类尊重自身的安全与自由一个样。


佛教所说的五戒,都是从生命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出发而制定,都是为彼此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提供方便和条件出发而制定。


比如说不偷盗,是指对他人的财物不要窃取,不要不与而取。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延续靠什么呢?靠物质财富。有物质财富,才有生命的安全和生命的延续。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别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其他生命的需求,而把他人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那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说不邪淫。不邪淫就是指除了正当夫妻生活和夫妻关系以外,不要有不正当的婚外关系。那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人人格和家庭幸福、子女尊严的一种尊重。如果有了不正当的婚外关系,虽然也会有一时的某种满足,实际上在自己刹那间的满足中,不知道包括着多少人的痛苦在内。最直接的,就是彼此的家庭关系受到损害、受到破坏。由此可见,佛教的这些戒律很实在、很实际、很实用。


第四条是不妄语,包括不骂人(不恶口),不挑拨是非(不两舌),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不绮语),不说无中生有的话(不妄言)。不妄语戒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保证。人际关系好与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言语所造成。佛教把言语称为口业。口德不好,口业不清净,就会有意无意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与恶化。不妄语这一条戒,对于我们搞好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五是不饮酒。本来饮酒这件事国家的法律并未禁止,佛教考虑到酒能乱性,因为饮酒过量,就很可能把上面四条戒都毁犯了;因为酒后神志不清,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生命的伤害,也有可能造成与他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越轨行为,也有可能对他人说一些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话,所以,不饮酒这条戒,是为了保证杀、盗、淫、妄这四条戒能够守持清净而制定的。上面的四条是叫做性戒,意思是它本身的性质不但是佛法方面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国法来说也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国家的法律很多,真正归结到几点上,也不会超过佛教五戒所指的这些内容。所以佛教的五戒,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


在做人当中,能够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八个字要求自己,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人生的种种缺陷,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八个字而造成的。



节选自《生活禅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大安法师:不正确的信仰引来的苦难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信仰?那些让你为它牺牲的信仰,都靠不住

你信仰什么,生命就走向什么!

一个蒙骗了人类100多年的错误信仰

整整60年,姑奶奶还经常附体喊冤!——世间无一事,不被因果牵!

因果可转不可逃我从算命到学佛的经历

【因果故事】主人狠心杀狗吃肉滋补,忠犬负伤逃走,一个月后又回来了

【因果故事】因果报应的真实故事

【因果故事】一名屠夫的真实经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