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和广州,“流动儿童”入学各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5》的数据,全世界有2.32亿国际移民和7.4亿国内移民。该报告还提到,纽约市常住人口中大约有37%的移民,而从《广州统计年鉴2016》可以看到,广州市的常住人口中有大约36%的非本地户籍人口(以国内移民为主)。那么两个拥有庞大的外来人口的大都市如何对待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呢?我们来做一下对比。
纽约篇
在纽约市教育局网站(schools.nyc.gov/)上,我们可以下载到不同语言版本的入学指南,学前班和幼儿园(进入幼儿园之后,小学就不需要再申请了)的入学条件基本相同。美国的K12免费教育从4岁申请上学前班(Pre-K Center)开始,接着需要在5岁的时候申请就读幼儿园(Kindergarten),然后在该小学继续完成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业。上述几种教育课程均设立在公立小学内,之后再到中学就读。
纽约市教育局承诺“纽约市透过‘所有儿童读学前班’计划,为每位四岁儿童提供免费、优质的学前班教育”。而且强调“纽约市教育局的政策是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事实上或理解上的种族、肤色、宗教、年龄、教义、种族特点、民族血统、外国人身份、国籍、 残疾、体重、性别或性取向为何”。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在私立学校就读,但是学费较为昂贵。
纽约市的公办小学主要按照学区来招收学生,对外来人口,不论是国内移民还是国际移民,无论是拥有住房产权还是租房,并不作区分。家长只需要提供以下任意两种住址证明即可:
除了可以参加公立小学的天才班入学考试之外,纽约的公立小学录取的优先权主要按照是否居住在该学区来排序,并优先考虑已经在该学校入学的儿童的兄弟姐妹。是否本地人并不是录取优先权的考虑对象。
广州篇
近年广州小学在校生中,非本地户籍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学生。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发布的《2013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2013年度广州市86万名在校小学生中,非本地户籍学生有48万名,大约占56%(表1)。《2015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2014年统计手册并未在政府网站公开)显示,2015年度广州市93万名在校小学生中,有52万为非本地户籍学生,也是约占56%(表2)。
广州公立小学的录取顺序是:先安排本地户籍学生入学,剩余的名额则采用积分制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学历、居住时长、纳税额等进行排序。
尽管2013年到2015年在校小学生数增加了7万多,非本地户籍学生从48万增长到52万,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公办小学在校生人数却从2013年的69.7万(“规范化学校”即原省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下降到2015年的61万,即减少了13%的小学公办学位。
表1:《2013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统计数据
表2:《2015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统计数据
而且从政策上看,面对这么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广州市政府并不想承担起让这些孩子都进入公办学校的责任。
根据广州市政府最新的文件《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17年广州市的目标是:将为50%的随迁子女安排就读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上述两种学校是免费的。这意味着2017年将有一半的流动儿童只能自费在广州的民办学校就读,或者回户籍所在地就读,成为留守儿童。
那么如何竞争这50%的学位呢?主要是“拼爹”、“拼娘”,按照积分高低来排序。为了让孩子就读公办学校和能够获得政府购买学位的学校,在广州的外来人口家庭需要办理一大堆的证件,比如:
计划生育证明:如果孩子属于超生,则在积分中处于劣势;
居住证明:住的时间越长,积分越高。不过如果租的房子没有去房管局交税并登记备案,就没有积分;
纳税证明:必须与居住地在同一个区缴纳个税才能获得积分,对于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一个区的家庭来说,该项只能拿0分;
父母的学历和职业技能认证:这一项不择不扣的“拼爹”、“拼娘”,如果没有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而学历又低于大专或者高职的,则学历积分为0。
美国对待流动儿童入学,并不将父母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若学生数量增加,则相应的增加学位供给;我国的流动儿童入学却要“拼爹”、“拼娘”,而且政府还在不断减少公办学位。看来,在教育公平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作者李楠授权首发于户改观察,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户改观察”由一群法律人、媒体人、社会政策研究者发起,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资讯和政策解读,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