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乱局背后的中亚“大游戏”: 谁是隐匿玩家?
中亚: 谁的大游戏?
文|赵华胜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月5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抗议者冲进政府主楼。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中亚“大游戏”存在的话,那么,它是谁的“大游戏”?对于这一问题应有清楚的回答。
首先需要区分中亚两个不同层次和性质的框架:一个是大国关系框架,它是由各大国构成的关系和结构;另一个即是“大游戏”,它是由在地缘政治上相互排斥和竞争的大国构成。大国关系不等于“大游戏”。大国之间可以合作,也可能对抗,并不是只有“大游戏”一种存在方式。中亚的大国关系并不都是“大游戏”,大国也不自然是“大游戏”的一员。正常的竞争也不是“大游戏”。正常竞争是国家之间常见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但这不意味着“大游戏”一定存在,“大游戏”之所以为“大”,它不仅是在大国之间,更重要的它应是为争夺中亚而进行的具有地缘政治意义的战略性竞争。
中亚大国云集,但中俄美无疑是最具影响的三大国,所谓大游戏也主要是在这三国之间,或者说,也只有这三国才有能力参与“大游戏”。
1 中俄在中亚:对手还是伙伴
有观点认为,中俄是中亚“大游戏”的主角,也就是说“大游戏”主要是在中俄之间。这是一种代表性观点,特别是在西方学术界。毫无疑问,中俄关系是中亚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主要的内容,两国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竞争。但地缘政治竞争不是中俄在中亚关系的基本性质,中俄在中亚关系的特征是共存与合作,而不是排斥和对抗。就此而言,中俄关系不是“大游戏”的主角,也不是中亚“大游戏”的主要内容。
从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看,中俄在中亚具有竞争性的结构关系,因此,预言中俄将发生冲突的说法不时出现。不过,与大量预测相反,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冲突并没有发生。对此有许多解释,但最主要的是得益于中俄关系良好的大环境。中俄两国在中亚关系构建之时,适逢中俄关系也处于向上的发展通道。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刚刚独立,中俄即宣布相互看作友好国家,随后两国发展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中俄宣布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上海五国”也在1996年形成,它的成员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外,还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意味着中俄战略合作扩大到了中亚,两国以伙伴的形象出现在这一地区。“上海五国”在2001年升级为上海合作组织,这更加巩固了中俄在中亚合作的基础。可见,中俄在中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以合作为主导。
能源领域曾被认为是中俄最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领域,但中俄在能源问题上有惊无险,不仅没有发生严重碰撞,甚至没有引起大的风浪。判断中俄将发生冲突的逻辑是:对中亚能源输出的垄断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中国大举进入中亚能源领域、修建油气管道,这将触动俄罗斯的奶酪,打破俄罗斯的垄断,两国势必走向冲突。但是,在原苏联地区的政治版图改变之后,能源版图的变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俄罗斯即使有心阻挡其他大国的进入,也不能阻止中亚国家实施能源输出多元化。在哈萨克斯坦,西方先于中国进入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并开通了连接哈萨克斯坦与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的运输线;1997年在土库曼斯坦建成了通向伊朗的天然气管道。这就是说,在中国-中亚油气管道修建之前,俄罗斯对中亚能源及输出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不是中亚能源的消费国,它购买中亚天然气是为了向乌克兰和欧洲国家再出口,或是通过其控制的管道为中亚输送油气。在正常情况下,这有利可图,但一旦天然气需求下降或价格下跌,这就成了俄罗斯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通常更想做的是甩包袱,就是减少采购,自己不受损失。这种形势在2005年的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都出现过。2003年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签订了为期25年的世纪天然气合作协议。当时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米勒表示,俄气公司计划2004年将从土库曼斯坦购买6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6年增加到100亿立方米,到2009年达到800亿立方米。这等于是买断了土库曼斯坦的全部天然气,因为这超出了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量。事实上俄罗斯在2008年后从土库曼斯坦购买的天然气就开始减少。2010年后,俄土天然气贸易基本上维持在每年100亿立方米,离年500亿立方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2014年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产量是760亿立方米,出口450亿立方米。2015年双方甚至打起了国际官司,土库曼斯坦指控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拖欠气款,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要求修改合同,并坚持2015年只从土购买40亿立方米天然气。按照土库曼斯坦政府的最新规划(2015年),它面向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每年为100亿立方米。但在俄罗斯不能以市场价格消化大量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并希望减轻负担的情况下,维持对土天然气及出口垄断的思想已经悄悄消失,俄罗斯已接受了它只是中亚能源大玩家之一的角色,这使它更容易接受与其他大国的竞争,直接冲撞的可能性则大大降低。
中国刚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俄罗斯舆论中存在不解和疑虑,这给“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关系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两个区域经济合作项目以不同的大国为主导,但在区域和成员上重合,按照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这自然将产生地缘经济乃至地缘政治上的相互排斥和对立。但形势并未向这个方向发展。2015年5月,中俄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一声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两国解决了两大机制相互关系的难题。由此,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观点看两个对立的结构转为合作发展的架构,“一带一盟”成为中俄合作的新平台。普京认为这也是2015年俄罗斯外交的重大成绩。
如果说中俄不是中亚“大游戏”的主角,那中美关系是吗?关于中美在中亚关系的性质,学术界通常是把它看作是战略竞争对手。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对中美关系的总体认识或感觉,但不是基于两国在中亚的具体行为和政策。换句话说,由于认为中美是战略竞争关系,所以它在中亚也自然被认为是战略对手。这种看法合乎部分从属整体的逻辑,这就如同中俄是战略伙伴,中俄在中亚也应是战略伙伴一样。不过,现实国际政治要比书面理论复杂得多。如同中俄是战略伙伴但不必然在每个地区进行战略合作一样,中美即使被认为是战略竞争者,但也不必然在每个地区进行战略竞争。这是因为国家关系的内容不是一块平面,它错落凹凸,且它还受外部因素作用,在简单的双边和复杂的多边系统中,它的形态也会不一样。在不同的凹凸面,两国利益可能尖锐冲突,可能相安无事,也可能相互契合。否则,就不可能有既合作又竞争之说。
中美在中亚有战略性矛盾,它显著地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美国的军事存在,二是“颜色革命”。中亚是中国的近邻,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影响,中国不欢迎美国在中亚长期驻军。中国对美国在中亚推动“颜色革命”更为反感。“颜色革命”可能导致中亚政权非正常更迭,引发中亚国家局势动荡混乱,对中国在中亚的利益有直接影响,它对中国的周边安全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说,这是美国中亚政策中使中国感到最难以忍受的,其反对态度也更为鲜明和坚决。不过,上述两个矛盾都没有导致中美直接对抗。在美国关闭全部军事基地后,美国在中亚军事存在问题已经淡化。2005年之后,中亚也未发生过新的“颜色革命”,没有出现中美因这一问题对立的局面。当然,这不意味着美国是中国的朋友,在地缘政治上,美国在中亚、南亚和阿富汗的存在对中国仍具潜在挑战意义,也不能排除在某种形势下美国仍会推动“颜色革命”的可能性。
在过去的25年里,中美在中亚总体上风平浪静。中美相互虽有战略猜疑和戒心,两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矛盾,在一些问题上立场相左,但两国在中亚的战略竞争表现不明显。美国没有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它的政策主要不是针对中国,两国也未发生过激烈争执和冲突。认为美国在中亚的目标是排斥中国的看法更多是一种习惯性的判断,它既缺少资料依据,也缺少事实依据。
与对俄罗斯的负面描述不同,美国对中国在中亚的发展较少批评,甚至给予谨慎的欢迎。对于修建从中亚到中国的油气管道,美国不持反对立场。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美国的态度正面。美国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表示,中国在中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美国一致,美国支持中国在中亚的投资建设。美国国务院对与中国在中亚合作持积极态度,也与中国外交部进行过相关问题的磋商。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访问中亚时说,他曾直接向习近平主席提议两国在中亚进行合作。美国和俄罗斯的观察家都注意到了美国的这一姿态。虽然美国的政策不无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之嫌,意在对中俄分而治之,但也反映出现阶段美国对中国的想法。
简言之,中美也不是“大游戏”的主要框架。
2 美俄关系是“大游戏”的主角
中亚“大游戏”的真正主角是美国和俄罗斯,“大游戏”的真正含义是美俄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竞争。美俄在中亚虽有某些合作,也保持着温和的外表,没有撕破脸皮,但在这一外表之下是针锋相对的争夺。美俄的大博弈有战略、有目标、有政策、有行动,它们的争夺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性质。
美国与中亚相距较远,与中亚也没有历史渊源。当美国来到中亚的时候,它被俄罗斯认为是一个闯入了其传统“领地”的外来者,而美国进入中亚也抱有遏制俄罗斯的目的。美国把美苏竞争的惯性和美俄关系的框架也带到了中亚。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抗和竞争。原苏联空间的出现被美国视为冷战胜利的成果,中亚是其一部分。美国欲巩固这一成果,不使其被俄罗斯重新拿回,从源头上消弭俄罗斯恢复“帝国”的可能。俄罗斯则把原苏联空间看作它的特殊利益地区和势力范围,誓欲维持其地位。这就形成了美国与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竞争性结构,中亚“大游戏”也由此发端。在一定意义上,这是美苏竞争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当然,它有了重大改变。它的主角从苏联换成了它的继承者俄罗斯,它的目标从全面压倒对方变为对苏联“帝国”遗产的争夺,它的形式从硬对抗变为软遏制,最重要的是美俄关系的性质已大为不同,它们不再是公开宣称的对手和敌人,而是以伙伴相称,在暗中角逐的同时,又不打破合作的外表。
与中俄关系不同,美俄关系对其在中亚关系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它没有帮助两国在中亚关系上相互接受,而是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猜疑。冷战结束之后,美俄关系曾出现过一片玫瑰色的天空,两国都对未来关系抱有温情的想象。1993年,美俄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不仅实现了化敌为友,而且成为了战略伙伴。但随后两国关系开始逆转,美俄在北约扩大、科索沃战争、反导等问题上接连发生冲突,猜疑和对立情绪开始充斥两国之间,旧日美苏竞争的阴影在美俄关系中重新浮现。美俄关系的持续冷淡和恶化也传导到了中亚地区,并在美俄在中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它的结果是增强了“大游戏”的条件和氛围。
“9·11事件”后,美国军事力量出现在中亚,形成了美国与俄罗斯军事基地在中亚并存的局面。俄罗斯对美军进驻中亚表示了合作态度。不过,这是俄罗斯的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邀请。在当时的情形下,美军的进入难以阻挡,俄罗斯只是顺水推舟,尽力从既成的局势中获利。俄罗斯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合作,但这是短期利益的契合,不是战略上的相互接受。而且,合作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长期友好共存,不如说是为了以后的竞争。俄罗斯内心的盘算是让美国来干“脏活”,借美国之手消灭俄罗斯的宿敌塔利班,除掉俄罗斯安全的一大威胁。而消除塔利班是俄罗斯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在此之后,再把美国军事力量从中亚排挤出去。但是,美国在中亚“临时存在”的军事力量迟迟不撤,且有反客为主之势。这使俄罗斯感到如芒在背,必欲将其赶走。这更加刺激了“大游戏”,也是“大游戏”的一种表现。
“大游戏”不意味着美俄在中亚没有任何合作。在反恐和非传统安全等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存在合作,普京甚至还曾称两国在某些领域可说是“盟友”。在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方城市奥什发生严重骚乱后,美俄总统曾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恢复民主秩序,显示了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协商和协作。但美俄在中亚持有对立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标,这是两国在中亚战略竞争的根源。
美国的根本目标是防止俄罗斯重新控制中亚,降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打破俄罗斯对中亚任何形式的垄断,消除中亚是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概念。俄罗斯的目标正相反,在所有这些方面,它与美国都针锋相对,这决定了美俄政策的相互排斥性。在过去这些年里,美俄竞争的焦点突出表现在争取中亚国家政权、军事和安全、能源管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上。
关于中亚国家政权,美俄竞争的焦点不是在中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上,即不是美国要把中亚塑造成民主国家,而俄罗斯主张集权制,反对中亚国家的民主化,由此形成对立。应该说,在中亚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政治模式上,美俄并无严重对立。美俄竞争的关键是与中亚国家政权的关系,即要把中亚国家拉向自己一边,使其不倒向另一边。换句话说,现实的地缘政治目标是最主要的。
不能否认,民主价值观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中亚国家进行民主改造也是美国追求的目标。美国的逻辑是:民主与其地缘政治目标是一致的,一个西方模式的中亚国家更容易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但是,事实相反,民主改造往往损坏了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结果是与它的地缘政治目标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通常是在价值目标上做出退让或缓行,以维护地缘政治目标,而不是相反。可见,美国推动“颜色革命”是出于价值驱动,但更重要的是造就更亲近美国的政权。假使新政权不亲美,甚至更亲俄,那么这种“颜色革命”不为美国所需。美国曾试图在中亚推动“颜色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的“郁金香革命”是其表现之一。但在“颜色革命”的威胁下,中亚国家政权人人自危,开始疏远美国,甚至向俄罗斯寻求保护,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以地缘政治目标为首要考虑,尽力修复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以牺牲地缘政治目标为代价一意孤行。美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现状是最好的说明。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按照西方的标准,它们的民主化程度并无实质性改变,甚至还有明显倒退,这表明美国对中亚民主化改造是不成功的。事实上,美国重塑中亚希望渺茫,即使美国有这种想法,它也没有这种能力。中亚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如此顽强,外部的民主改造不过是掠过它的表面,而难以重塑它的根基。尽管如此,这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没有妨碍美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不仅如此,美国还准备加深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通常认为,美俄对中亚国家政权的立场相反,美国希望改变现状,俄罗斯希望维持现状。由此,美国对政权更迭有政策偏好,而俄罗斯的政策偏好是维持政权。这种现象在两国中亚外交实践中确实可以观察到。不过,这是派生的策略,而不是根本原则。它仍是从属于地缘政治目标,为地缘政治目标服务。美国并不是对所有政权更迭都表现出热衷,俄罗斯也不是没有推动政权更迭的经历。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的非正常更迭是典型例子。在推翻前总统巴基耶夫的“革命”中,美俄互换了角色,俄罗斯为推翻巴基耶夫推波助澜,而美国的态度却是犹犹豫豫。美俄的不同态度都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具体说是由于玛纳斯基地问题。巴基耶夫在玛纳斯基地问题上食言,允许美国军事基地换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因而得罪了俄罗斯,俄罗斯乐见其下台,并不惜助一臂之力,而美国并不想改变这种现状。可见,对美俄来说,改变现状和维持现状并无一定之规,它取决于两国的更高目标。
军事存在是俄美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由于俄罗斯在中亚有传统的军事存在,美国是后来者,因而俄美竞争的主要内容是美国欲在中亚长期军事立足,俄罗斯则竭力防止美国在中亚落地生根。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情况下,俄罗斯迫于形势,同意了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与此同时,美国军事力量在中亚长期存在的可能也成为俄罗斯的心病,防止美国军事存在常态化也进入到俄罗斯的外交议程。时任俄罗斯边防局长的托茨基直言不讳地表示,在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美国在塔吉克斯坦布署军事力量是可以的,但如果美军要常驻,俄罗斯不会和它友好相处。托茨基是在访问塔吉克斯坦时讲这番话的,这一立场也适用于整个中亚地区。
大致从2003年开始,把美国军事基地赶走成为俄罗斯的政策。在此之前,美军进驻中亚得到了俄罗斯的背书,俄罗斯不得不等待美军“暂时”驻扎的结束。到2003年,形势已发生变化。塔利班早已被推翻,阿富汗大局已定。在俄罗斯人看来,美国军事基地的使命已经完成,没理由继续待下去。而且,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完成后,美国和北约在中亚的军事基地很可能掉头对付俄罗斯。但美国并没有从中亚撤走的表示,不仅如此,美军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原苏联其他地区出现。2002年,美国决定以北约标准帮助阿塞拜疆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革。与此同时,美国以打击潘基希谷地恐怖分子为名,向格鲁吉亚派遣军事顾问。美国向高加索地区的军事渗透使得俄罗斯满腹狐疑。
2003年是俄美在中亚和原苏联地区关系的重要转折点。2003年底,被称为“颜色革命”的政治运动首先在格鲁吉亚发轫,美国对“颜色革命”大力支持,亲美力量藉此上台,这对俄罗斯在原苏地区的政治地位带来严峻挑战,对俄罗斯在原苏地区的一体化战略构成现实威胁。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俄罗斯最终认定:美国不打算从中亚撤走军事基地;美国以反恐和民主的名义不仅在原苏联地区极力扩大政治存在,而且也扩大军事存在;美国针对的目标是俄罗斯,它的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地位和影响;两国在地缘政治上不是朋友,美国是俄罗斯的对手。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是对美俄关系的又一重大打击。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执意出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使俄罗斯彻底相信美国在利用反恐追求地缘政治目的,俄美之间的反恐联盟破裂。
俄罗斯的首要目标是拔掉两根肉中刺,即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汉纳巴德基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基地。它的办法是通过对乌吉两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利诱及压力,使乌吉政府自己去关闭美国基地。为了把美国基地赶走,俄罗斯事实上进行了“宣传战”。美国军事存在成为媒体的关注目标,被不断报道和分析。媒体紧盯着美国的一举一动,有意或无意地把美国与中亚国家的重要接触都从军事角度解读。美国与中亚任何可能的军事合作都被大肆渲染和曝光,其中不免夸张和演绎的成分,但效果是使美国的外交活动如同被不断惊扰的麻雀,难以安静地落地。例如,一有美国要员到访,美国将建新军事基地的传言常会随之而起。这特别在美国官员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时经常出现。俄罗斯媒体和官方也在报道美国军事存在对中亚的危险。美国不得不对舆论质疑做出解释,中亚国家也感受到压力。
俄罗斯首先在乌兹别克斯坦取得突破。利用2003年后美乌关系转冷和2005年安集延事件后美乌关系恶化的时机,俄罗斯通过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合作、向乌提供军事装备、对乌提供安全保障等方式,使俄乌关系迅速升温。2005年前后,两国高层互动极为频繁,双边关系快速发展。2003年8月,普京总统到访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家乡撒马尔罕,俄乌两国进行“对表”。2004年4月,乌总统卡里莫夫访问莫斯科。2004年5月,俄国防部长C·伊万诺夫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国防部长讨论军技合作问题,并邀请乌参加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下简称集安组织)“边界-2004”军事演习。紧接着,2004年6月,普京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卡里莫夫签署了俄乌战略伙伴条约。普京称这次访问对俄乌关系是“突破性”的。访问期间,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产品分成协议,由卢克公司投资10亿美元,成立俄罗斯占90%的投资团,联合勘探和开发油气。2005年9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再次来到乌兹别克斯坦,俄乌举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联合反恐演习。俄乌国防部长共同出席了演习。2005年11月,俄乌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联盟关系条约。该条约第二款表示,如果条约一方受到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侵略,这将被视为对两方的侵略。条约签订一个星期之后,美国汉纳巴德军事基地正式关闭。俄罗斯媒体评论说:这是原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原苏地区扩大影响范围的第一步,是俄罗斯的胜利。此后,俄罗斯趁热打铁,在2006年6月把乌兹别克斯坦重新拉入了集安组织。
在解决汉纳巴德基地的同时,俄罗斯也为关闭玛纳斯基地展开攻势。俄罗斯对吉尔吉斯斯坦投入了更多的资源,许诺向吉投资,提供巨额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防部长盖茨批评俄罗斯在玛纳斯基地问题上玩两面做法,一方面表示与美在阿富汗合作,另一方面反对美国保持玛纳斯基地。美国官员指责俄罗斯为搞垮玛纳斯基地“贿买”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基地关闭的过程一波三折,时间上也拖得更久。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郁金香革命”后,巴基耶夫政府在美军基地问题上反反复复,使得美军基地是走是留久拖不决。巴基耶夫政权在2010年的一场革命中被推翻,俄罗斯的不满也是他下台的重要因素。2010年阿坦巴耶夫政权执政后,俄对吉施加了更大政治压力,俄罗斯公开要求美国从中亚撤军,并一再表示反对吉允许美在吉南部建立反恐训练中心。吉在基地问题上的立场逐渐坚定,并在2014年最终关闭了被改名为玛纳斯转运中心的美国基地。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也如愿以偿。
能源管道是美俄“大游戏”的重要内容。自中亚国家独立之后,美国即形成中亚能源输出多元化战略,以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输出的垄断,降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瓦解俄罗斯控制中亚国家的基础。美国的主要措施是支持中亚国家寻求新的能源输出方向,推动建设绕过俄罗斯的新油气管道。在这一策略指导下,美国首先推动巴库-杰伊汉管道项目。这一项目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开始修建,2005年完工。它的意义是使高加索和中亚原油不经俄罗斯运往欧洲。同时,美国积极支持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Nabucco),这一项目的功能是把高加索和里海天然气输送到中东欧。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它的意义与巴库-杰伊汉管道一样,即绕过俄罗斯。纳布科项目未能实施,它后来为跨阿纳托利亚管道(TANAP)和跨亚得里亚海管道(TAP)所代替,但这改变的主要是进入欧洲的线路,并不改变针对俄罗斯的实质。美国还大力支持建设跨里海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意在使中亚和阿塞拜疆的油气管道连接起来,使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管道直接向欧洲输送。但跨里海管道项目迄今(2016年)未能实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的抵制。跨里海管道涉及里海法律地位问题,俄罗斯是里海沿岸国家之一,它的反对就成为重大政治障碍。
在区域贸易和经济发展方向上,美国的思想也十分明确,那就是使中亚向原苏联地区以外发展,以使中亚脱离俄罗斯的轨道,走出“前苏联地区”。但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美国的选择非常有限。在中亚的周边,除了俄罗斯和中国之外,高加索和蒙古在经济上相对较弱,它们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通道有余,但作为中亚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足,且它们在地理上也不直通大洋。伊朗可使中亚走向大洋,但美伊交恶多年,伊朗不是美国的政治伙伴。剩下的唯一可能是向西发展,即向阿富汗和南亚方向发展。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的选择。从“大中亚计划”思想到“新丝绸之路战略”,美国都是在推动中亚向阿富汗和南亚方向发展,使南亚成为中亚走向大洋的通道和重要的经济伙伴。不过,美国的这一战略进展缓慢,有美国智库认为“新丝绸之路战略”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向前迈进。
3 “大游戏”还会继续吗?
2014年以来,中亚地区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乌克兰冲突、ISIS的崛起、叙利亚危机、以及国际能源形势的剧变都深刻地影响了美俄关系。2014年美国主力作战部队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不再是美国的关注焦点,中亚在美国外交中的定位也发生变化。总体来看,美俄在中亚原有竞争焦点的热度下降。在中亚国家政权问题上,美国对以“颜色革命”建立亲美政权的冲动降低。在中东战乱未熄和“ISIS”威胁蔓延的情况下,在中亚推动新的“颜色革命”对美国不是最优选项,当然,这不是说美国彻底放弃了这一政策。在军事基地问题上,美国的两大军事基地都已不复存在,俄美在军事基地问题上的争夺已趋平息。在能源管道问题上,虽然美国建树不多,但俄罗斯的垄断已经被打破。而且,2015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低迷,客观上无助于加剧美俄在能源管道上的竞争。在中亚区域发展方向上,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地位稳固,而美国支持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进展缓慢,实际上没有形成激烈的抗衡。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中亚“大游戏”会不会继续?它将怎样继续?它的结构是不是会改变?
中亚的“大游戏”还将继续下去,而且美俄关系仍将是它的基本框架。这是因为尽管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改变美俄在中亚关系的基本性质。而且,这些变化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地区层面都强化了美俄的竞争和对立。美俄在中亚有竞争也有合作,但地缘政治竞争是基本特质。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也有合作,但两国仍是战略性对立关系。
不过,“大游戏”的焦点和形式会有所变化。俄罗斯在驱逐美国基地上大获全胜,军事基地不再是两国角逐的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美俄在军事领域竞争的结束,只是形式上将有所不同。美国没有放弃和退出游戏,它与中亚各国都继续发展军事合作关系,以扩大美国军事影响的存在。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从2008年开始,美乌关系逐渐恢复,乌同意参与美国的“北方通道”计划,允许其运输线路经过其领土到达阿富汗。2011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解除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对乌军事援助限制,随后美国开始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非致命军事装备。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再次从集安组织退出,这解放了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和西方军事合作的手脚。2014年5月,北约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处正式成立。俄媒体评论这意味着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北约在中亚的前哨。2015年1月,美国向乌兹别克斯坦移交了328辆装甲车,价值约3.4亿美元。这显示出美乌军事合作在加强,也是美国军事影响卷土重来的表现。
能源管道依旧是美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内容,但激烈程度将有所缓和。这既由于中亚能源输出多元化的大格局已是大势所趋,也是由于俄罗斯自身的能力有限,还由于当前国际能源市场供应过剩。美国仍支持形成从中亚绕过俄罗斯到欧洲的能源输出管网,仍积极推动修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简称TAPI)。而对俄罗斯来说,它阻扰跨里海管道有较多手段,但对阻止TAPI力不从心。TAPI由于自身原因遭遇很大困难,但如能实施,俄罗斯想阻止也无能为力。另外,在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降低。在对欧天然气出口减少的趋势下,俄首先是考虑销售本国的天然气,对购买中亚天然气意愿降低,2016年俄罗斯完全停止了从土库曼斯坦购买天然气。在这种情况下,修建从中亚到俄罗斯的新天然气管道(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对俄已没太大意义。俄对中亚直接通向欧洲的管道可以设置障碍,但没有可替代的竞争项目。俄有国内管道项目与其竞争,但这已不是争取和控制中亚能源的竞争,而是俄罗斯与中亚之间的能源竞争。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上,美国处于下风,但美国的基本思想未变。美国仍坚持“新丝绸之路战略”,并继续推动中亚区域内经济联系。针对俄罗斯在区域经济组织上的强势,美国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中亚国家进行经济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以WTO的规则来对冲欧亚经济联盟,另一方面接受中亚地区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多元化,包括向中国方向。
与此同时,美国强化了一些新重点,采取了一些新形式。总的来看,美国显示出对中亚现政权更大的认可度,准备与它们加深合作,而不是等待出现“更好的”或新的政权。换句话说,它要为争取目前中亚政权而与俄罗斯竞争。2015年,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中亚,并且同时访问了中亚五国,这是美国国务卿20多年来的第一次。在一些中亚国家进入领导人更替的阶段,而且是在从美国角度看中亚民主状况更加恶化的情况下,美国高调向中亚国家示好,这意味着对中亚现政权作为合作伙伴的认可。当然,美国对中亚现政权的认可是一种战术的转换,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对其进行民主改造的思想。
美国再次强调支持中亚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一信息在克里的中亚之行中被明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政策似乎重新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时,刚刚独立的中亚国家站立未稳,支持中亚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曾是美国的重点。但在2015年,在中亚国家独立25年后,重新强调这一政策别有意味。虽然美国提到了中亚国家相互之间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人们不能不联想到之前发生的乌克兰危机,不能不联想到被兼并的克里米亚,也不能不联想到几年前宣布独立的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梯。况且,尽管中亚国家之间存在着边界和水资源等矛盾,但它们之间的主权、独立和领土问题不是如此严重,以至于美国作为主要关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在中亚国家感到担忧的情况下,美国强调维护中亚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更能抓住这些国家的心,这显示出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威胁,而美国是它们的朋友。客观上,如果中亚国家失去独立和落入俄罗斯的控制,美国在这一地区将无立足之地,因此,保持中亚国家独立确实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主要是以双边关系为中亚外交的主轴,没有建立与中亚国家的多边机制。它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多是在跨区域的框架内,也就是超出中亚的区域框架内,如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伊斯坦布尔进程等。不过,从2015年开始,美国改变了做法,在保持双边途径的同时,开始建立与中亚国家的多边框架。2015年9月,美国与中亚五国外长首次举行部长级会晤,美国与中亚国家“5+1”模式露出雏形。2015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中亚五国外长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再次会见,发表“中亚五国和美国伙伴与合作关系联合声明”,“5+1”模式正式形成。美国没有解释这一转变的动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和随意的举动,而是专门的外交设计,它应与美国对中亚看法的修正和其在中亚利益和目标的调整有关。未来,多边机制将是美国经营中亚的重要方式,也是与俄罗斯竞争的重要工具。
美国将加强经济和人文外交,它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中亚内部联通,帮助中亚经济增长,推动中亚经济和能源多样化,保护环境,发展清洁能源,扩大教育合作等。美国称,它过去是中亚的安全伙伴,现在也是中亚的经济伙伴。与之相配合,2015 年11月,美国推出了新援助中亚项目,其主要项目有提高中亚国家经济竞争力、扩大中亚经济论坛、咸海治理、办好美国中亚大学、职业和教育交流、英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等。美国援助政策的调整也说明,一方面,它反映了美国认为经济和人文是争取中亚国家的重要方式,美国不能放弃与俄罗斯及其他大国竞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认识到它在这些领域比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它落后俄罗斯太多。在后阿富汗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大大下降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在经济和人文领域的存在再下降,它在中亚战略存在的前景就堪忧了。
4 结语
中亚“大游戏”的真正主角是美国和俄罗斯。美俄在中亚有对立的地缘政治意图,有明确的争夺目标,也有相互排斥的政策和行为。在过去的25年里,美俄在中亚进行着有意图、有目标、有行动的战略竞争。这是美俄在中亚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中亚“大游戏”的基本内容。
中国在这场“大游戏”中虽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但不是主动和主要的参加者。在某些领域中国或多或少会被卷入,但在战略思想上,中国没有参与“大游戏”的意图。中国不以任何其他大国为战略对手,不以与他国地缘政治竞争为目标。中国一直是在玩自己的“游戏”,即它在中亚的发展是以本国的需求为导向。
在美俄“大游戏”的结构下,中国处于比较有利和主动的地位。中国与俄罗斯为友,与美国不为敌,两国都以中国为合作对象。这减小了中国在中亚发展的阻力,使中国有较大的战略自由空间。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既得到俄罗斯支持,又为美国认可。
2014年以来中亚地区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这强化而不是弱化了美俄的地缘政治竞争,包括在原苏联地区。因此“大游戏”还将继续下去,它的结构不会改变,美俄仍将是它的主角。不过,竞争的焦点和形式会有调整和变化。
*文章转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米尔斯海默与康灿雄激辩: 美国该不该遏制中国?
核均势之下, 一种隐秘的战争形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工具
甘阳: 西方曾以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为己任, 为何突然又跳回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