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 ‖ 不圆中的圆——华应龙

华应龙 华应龙化错化人 2022-03-28

不圆中的圆

华应龙


我讲《圆的认识》是紧紧抓住圆的特征来组织教学的。在学生理解了圆的特征“圆,一中同长也”之后,我安排学生画圆。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画圆一般得用圆规,会用圆规画圆的,请举手!(学生们都热情地高高举起小手。)那好,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请边画边想:我们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们立刻投入地画起来,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不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意味深长地)孩子们,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想想这样的“不圆”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

(学生们热情高涨,争抢着举起手来。)

师:(悠悠地)想——不说——继续欣赏!

(接下来的两幅作品仍不圆,学生会意地、不好意思地笑了,似乎是在笑自己。)


(疑惑地):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呢?

(接下来展示的两幅作品很圆,学生们赞赏地点头。)


(可是,当老师把这两幅作品同一屏呈现,问题来了,学生们纷纷说:“怎么大小不一样啊?”)


:(微笑)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学生纷纷点头。)小组交流一下:用圆规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完——)

: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

当时,讲到这里,我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心情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这个环节,学生画出的“不圆”、“大圆”、“小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画法上的启迪、特征的彰显,有情感上的善意、借还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事非经过不知难。讲“圆的认识”,圆的画法是应该教的,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不应该一二三地“灌”,而应该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学生本该有的“误”,老师不该好为人师地“除”

我回想到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画出的圆总是不圆,于是赶紧把画出的不圆擦掉重画。那就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在路上摔倒了,就赶紧爬起来,赶快离开这块丢丑的地儿,生怕被人看见。

后来,我想,为什么总是画不圆呢?要么是由于圆心滑动,要么是由于圆规两脚距离改变。我追问: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征吗?“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是不是不该随手擦掉呢?

因此,备课时,我就计划好,如果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圆,就不擦,也不急着重画,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这是对圆的特征的再理解。进而,我再思考:那学生的不圆的作品呢?怎么把它也用起来?想啊,想啊,后来,我想到一借一还,不拘一格地让学生把橡皮收起来。

“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不圆中是有圆的,那是因为我们加入了想象,多了思考。



推荐阅读

★ 我就是数学

★ 我不只是数学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我爱您,“中南海”实验小学 ——为海安实验小学110华诞而写

★从“我就是数学”到“我不只是数学”——郑毓信

★华应龙的“悖论”——朱永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