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悄悄将时光定格 静静让故事绽放 盐田摄影家用镜头定格城市发展

盐田融媒 美好盐田 2022-07-15

梧桐山上同一视角的照片,时隔二十年来看却是翻天覆地的演变,曾经的边陲小镇,如今高楼林立;当初只有3个吊架的盐田港,蝶变成吞吐量突破2亿标箱的世界大港;昔日只有一条泥泞的公路,如今拥有四通八达、地铁直达、车水马龙的交通系统。


美好风光,城区面貌,人文习俗……

是盐田这群人所关注的焦点。


近三十载风雨兼程,

盐田区摄影家协会

这群“记录官”面对时代更迭,

用创新的方式聚焦盐田,

用相机定格盐田的日新月异。


扎根盐田四十余载

既是教育者也是时代记录者


刚来时沙头角就几栋楼,现在到处高楼矗立。

盐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廖国强一边拨弄着手机里保存的盐田老照片,一边回味着协会的点滴过往,往日穿街走巷、翻山越海的日子历历在目。


时光倒转至1975年

廖国强从深圳汽车站等待搭乘

一天只有一趟的公交车

经过泥泞的盘山公路

只身来到沙头角


当时

他受学校工作分配初到深圳

在中英街沙头角学校担任教师

随后辗转到田心小学、

区教育局等单位从事教育工作

这也让他与盐田产生了不解之缘

从此扎根盐田

......


为了拍2005年沙头角的全貌,我在梧桐山未建成的黄土路上一路寻找多个位置,最终在凤凰台好汉坡之间的山坳间,找到了理想的拍摄点。

廖国强说,“当时饿了就走路1个多小时买个面包充饥,又折回去拍,正常要一整天。”


他指着2021年3月用无人机拍摄的沙头角照片,“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甚至更多,费时1个月才找到五亩地附近的高速公路边可以拍出想要的效果。”


多年来

他用一张张照片

记录着沙头角的惊艳发展


▲ 2005年沙头角(廖国强 摄)


那时候还没有盐田区,我所在的地方都属于罗湖区。所以一开始我是罗湖区中英街摄影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廖国强回忆着,协会成立于1995年,协会刚成立时,人员少、设备少,但是成员对摄影的热爱之情不少。


他们先后拍摄了

“香港回归”“盐田港”等一系列

见证深圳发展的作品



退休坚守“摄影阵地”

只为记录美好盐田



1998年,伴随着盐田区的成立,协会也正式改名为“盐田摄影协会”,直至2011年改名为“盐田区摄影家协会”。


盐田区摄影家协会伴随着盐田的成长,一路走来,现如今已有百余名会员,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在校学生,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协会成员的身影。


随着盐田的飞速发展

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也不甘落后

从起初的基础相机

到现在的长枪短炮

学习使用无人机航拍

用电脑PS软件修图

......


方宇昭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十多年来,他不仅穿山越海用脚步丈量盐田,更用镜头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海城区模样。


破晓时分,方宇昭早早来到盐田"生态翡翠项链 "半山公园带,拿起相机实地记录下"依山拥海、共享天籁"的怡人美景和"越野2035"盐田半山公园带站鸣枪开跑选手奋力奔跑的身姿。


"早晨4点我从新疆刚飞回来,没休息就赶往比赛现场拍摄。"直至下午6点,他才回到家中整理照片,即使有些累仍不松懈。





▲ 方宇昭作品


"平常跟拍登山等文体活动,一天下来十几个小时需要一定的体力。"方宇昭说,"觉得摄影挺有意思的,用光影刻画时代的进步,用画面展现世界的风姿,定格成为历史。"


2019年从盐田机关单位退休后的他本来想打发时间,没想到竟然迷恋上了摄影。虽然摄影是一门体力活,但老当益壮的他仍然胸怀山河,乐此不疲地前行着。



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盐田港

让梦想开花


在20世纪80年代初

陈慰仲参与盐田港的建设工作

来到了盐田区

开启了盐田的摄影之旅


时光荏苒,曾经初具规模的盐田港和如今已被评为中国国家5A级物流企业的盐田港,都被他收录在记忆里和镜头中。


如今,他也成为盐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法人代表)。


▲ 陈慰仲作品

摄影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

陈慰仲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去海港大厦西边边防巡逻的小路拍照,常常能遇到哨兵巡逻制止,连续去了十几个早晨才拍到满意的照片。"陈慰仲说。


20多年前

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

通到大百汇后面山顶半山坡上

从半山坡到山顶基本没有路可走


"当时全靠攀、爬、钻才上去,200米左右的距离走了2个多小时。拍完后在回来的半路上体力不支出现缺水中暑,幸亏菜农经过时发现、抢救才脱险。"旧日奋不顾身拍摄的场景,一幕幕在陈慰仲的脑海里浮现。


他意味深长地说:"战胜艰辛,能得到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就是摄影人的苦与乐,也是摄影人的贡献。"



盐田港建港中期

来到盐田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的

姚世欣也因作品获奖

自此喜欢上摄影

不曾停歇


如今

他们将青春和热血

献给了盐田

用一生践行着

最初的初心和梦想


"别人都说我是疯子,这个年纪还天天到处跑去摄影,但我却不以为意,我觉得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值得的。"姚世欣边翻找电脑里的照片边说。

他经常早晨4点

爬到梧桐山顶

等待拍摄的最佳时机

三十多年来

每年他都会在

同一个地点拍摄盐田港

"这里的变化我最清楚了。看这里,一开始只有3个吊架,吊架旁边全部都是泥土,现在这里码头上的货轮络绎不绝。"姚世欣眼里有光地说。


▲ 姚世欣作品


“他那哪叫爬山,叫跑山,好汉坡45分钟就跑上去了。”另一摄影师王少斌调侃着,“背着30斤重的摄影器材,我都要2小时才爬上去。”


聚焦盐田人文习俗

玩转潮流创意



王少斌是在世纪之交来到盐田区的,十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港口抗疫、中英街文化节、疍家迎亲民俗表演、文体大赛等人文风俗素材,用镜头真实记录历史,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以及讲述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的故事。


一幅摄影作品必须有人和物,才有内涵和故事,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王少斌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用一组《守牢"外防输入"的港口人》照片定格港口人同心抗疫的动人瞬间,该组照片还入选深圳文联抗疫艺术展、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全省复工复产摄影展。


"防止外来输入,港口作为窗口单位是重中之重。我们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防护,才能打赢这场战疫。"王少斌如是说。


▲ 登上船舶前的准备 (王少斌 摄)


坚持以极具创意的方式

赋能盐田的珍贵瞬间

这也是王少斌摄影风格的亮点


我是先想好一个主题,再到盐田拍摄一些素材,后期进行创意性的加工,达到在视觉上给人新颖、独特的效果。

他介绍,"我前几天拍摄了一组盐田港的创意照片,把漫威系列和盐田港巧妙地结合起来。"


王少斌选择紧跟潮流的方式

来聚焦盐田的人文习俗

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潮流元素融于拍摄的素材中

给人们带来新奇的观感

为盐田的人文习俗

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内容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彭彩萍 实习生 吴依凡 林溪钥

编辑:黎晓欣 程芷欣

统筹制作:盐田区融媒体中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回顾

“盐田国际号”开往怎样的未来?来看深圳卫视深度解读

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图书馆里的党史课”带你回顾深圳改革开放史 还有下期预告!

根植渔港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胜地~你熟悉的盐田海鲜街将变成这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