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 | 民俗主义≠民俗
五一小长假快要到来了,大家有出游的打算吗?
大家在出游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明明是北方城市但却建造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明明招牌写的是民族特色饰品结果卖的却是某宝上10块钱包邮的某地小商品。如果你遇上了,那么恭喜你,你看到的就是民俗主义现象。
民俗主义≠民俗。
天津附近的佛罗伦萨小城让人仿佛置身意大利。
“民俗主义”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民俗学家汉斯·莫泽提出,他用“民俗主义”来描述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即用“第二手的”、经过加工处理甚至重新发明的所谓“传统风俗”来吸引外地游客,为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做宣传的行为。由于大众传媒和旅游业的共同作用,当代民俗主义行为的功利性和商业性色彩十分浓厚,并由此造成对传统习俗不问出处而随意更改乃至重新发明、粗制滥造的结果。在莫泽看来,任何脱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而被孤立地提取出来的“民俗”,都是二手的假货,是伪民俗,不能和历史真实相混淆,不应该对此信以为真。
当然,对于民俗主义现象的存在理由也应有充分的理解,从旅游者对于陌生文化的猎奇心理来说,伪民俗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某些经过加工提炼的民俗有时也可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莫泽提出“民俗主义”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批评当代社会的民俗主义现象,而是希望通过区分大众的民俗爱好和学者的民俗研究这两个层次,提醒民俗学研究者们去注意这种现象,在重构民俗的时候一定要返回到历史文献当中去,决不能把在当代媒体或社会中流行的一些再造的、新发明的民俗当成研究资料来使用。
民俗学作为一门实证学科,从方法上本来应该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两个方面,但由于工业化社会和全球经济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学“田野”日渐消失。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开展民俗研究?在莫泽看来,只有以历史上遗传下来的民间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史志、账簿、家谱等为文本,研究民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形态和历史演变,这才是当代民俗学的出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的就是好的。虽然莫泽提出了“民俗主义”这一概念,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同时他也特别强调民俗现象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也就是认为任何民俗都和特定的时段与地域密切相关。像是人们特别爱用的“古代”“上古”“过去”或者“古人”“民众”这样一些没有明确的时空限制的词汇,在他看来都是不科学的。“任何民俗都不能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被孤立起来,而是要和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状况联系起来看待。随着历史事实的变迁,风俗的表现形态也会发生变化,绝不会一成不变。民俗学者的任务并不是要追溯某种习俗的原生形态,而是考察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形态”。
好书推荐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延伸阅读
同名淘宝店铺
现正举行满减+领券促销活动!
今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
买书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