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3年4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主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邀请该书作者、编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的理论价值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问题,开展交流研讨。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致辞。王易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与会专家、教师和学生表示欢迎和感谢。她回顾了《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这部著作从1990年由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和郭湛等学者主持编写出版,到2022年在陈晏清和郭湛等学者的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的过程,并对这部著作作出了深刻解读和高度评价。她指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考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不仅具有学术和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和现实意义,是一部中国学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哲学文本。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她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之中,还有一系列关键而深层的问题,值得新时代的中国学人继续开拓。希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共同体与学界同仁一道,继续保持和发扬业已形成优秀的学术品格,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出版更多像《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这样优秀的学术成果。周文彰充分肯定了《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这部著作修订本出版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以李秀林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工作者对中国现代化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到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启示。他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这本著作的特点作了阐发。一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化,彰显了哲学的独特价值。二是论述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的现代化,见物更见人,呈现出一个全面的现代化研究的思维框架。三是鲜明提出了关于现代化的一些重要观点,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充分彰显了哲学思维的前瞻性与预见力。郭湛深情怀念了《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的两位主编李秀林教授、李淮春教授,回顾了《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的创作历程,对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作者和编者表达了感谢。他表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一部历史文献,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学反思。社会现代化进程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推进,需要继续从哲学高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现代化的时代,必然有现代化的哲学。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必将更全面而又深入地建构起来。会议第一阶段由郭湛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阎孟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苏州大学卓越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任平,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与政治学院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何包钢,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教授庞元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臧峰宇,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辑钟国兴,上海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肖峰,商务印书馆编辑郭晓娟发言。阎孟伟首先对《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代表本书另一位主编、南开大学教授陈晏清表达了对会议的祝贺。他表示,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性过程,必须从总体性的意义上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状态,而只有哲学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思想的整合,所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哲学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这部著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相信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会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希望南开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继续在更多领域展开更为密切的合作,共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段忠桥深情回顾了李秀林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他表示,李秀林教授对中国改革开放饱含热情,尤其关注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推动改革开放进程,这是李秀林教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强调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他认为,现代化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概念,更多的应当是社会层面的概念,应从技术层面转到社会层面上来深入思考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对本书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任平认为,本书修订本出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对全党全国人民正确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战略安排具有指导性作用。他表示,本书是在李秀林教授带领下,扎根中国大地,以“现代化的哲学,哲学的现代化,改革的哲学,哲学的改革”为指导思想,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聚焦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书中一些思想都被吸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描述中,成为开先河的重要思想资源。展望未来,要以本书为起点,重新思考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建构中国走向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要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统摄引领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何包钢深切怀念了李秀林教授当年对自己的指导,回顾了在当时活跃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下丰富和充实的校园生活,以及作为一个学术群体,在李秀林教授的带动下探求中国现代化样貌的过程。他表示,每个民族对哲学的反思可以类比人的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可以看作是年轻时代哲学思考的结晶;当今中国社会迅速发展,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进入了壮年时代;未来对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和批评,是老年阶段。最终对于现代化的思考与追求需要一种超物质的精神,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庞元正表示,这次会议是重温李秀林、李淮春这两位先生的超前思维和深邃思想的一个好机会,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继承和发扬优秀学术传统、开创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他认为,书中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逻辑三分法”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包含了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基本哲学依据。要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要在理论探索中突破障碍,大胆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臧峰宇认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将现代化置于世界变迁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从哲学角度确认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而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究中国现代化的途径、主体与传统观念的现代化。作者提出应当开发中国人的主体潜能,提高中国人的主体素质,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从思想到生活,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呈现了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哲学力作。他表示,要以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本性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未来,进一步弘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问题。钟国兴深切感怀李秀林教授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和教导,回忆了编写《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的过程,认为本书是用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站在时代制高点上,以哲学俯视现代化的思考方式进行研究。这种方式在今天仍然很有意义,面对现代化进程逐渐深入带来的人与社会的各种问题,很值得进一步展开思考和研究。肖峰回忆了“六五”国家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题组的工作往事,表示在李秀林教授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做学问,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做事和做人,对个人人格的养成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本书对于现代化的探讨主要是宏观层面的,还可以进行其他更多种维度的研究,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在技术哲学领域中还有很多新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在中国实现技术强国的过程中,从哲学层次对此进行微观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沿着李秀林教授开辟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局面。郭晓娟介绍了《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的出版情况。修订本在原版书的基础上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做了一些技术性调整。她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读者能够接受并喜爱这部著作,从而能更充分地理解前辈们的创作成果。同时她也希望能与年轻的新读者多多交流,期待收到读后反馈。会议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志洪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马俊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曙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敬东发言。李德顺表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李秀林教授团队为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本代表作。《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一书直接面向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前景目标的理想型憧憬,提供了从哲学层面上思考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本书对现代化的思考从事务性层面上升到了思想理论文化的高度,代表了新时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四个特征:一是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二是从认知主义的单向思维转向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思维,三是以对象客体为中心的思维转向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四是从静态直观的思维转向动态实践的历史实践思维。他高度认可本书的主题将探讨最终落实到中国人的主体性、中华民族主体性上,认为这是思维视角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换。马俊峰从自身经历回忆了李秀林教授对年轻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的重视。他提出“做哲学心要热,头要冷”,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要有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热忱,也需要有哲学的冷静与反思。他认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中有关社会有机体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对未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探索更需要具备整体思维能力。现代化是逐渐展开和成熟的,经过不断的否定、不断的改革直到它自己成熟的过程。未来发展现代化不能急功近利,要进一步思考在中国怎样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张曙光从“他者”的视角提了三个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分,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有积极合理的方面,也有消极负面的方面,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描述时要注意事实表达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二是中国的现代化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要以史为鉴,接受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充分理解对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自尊和民族的认同,对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思考应该注意内和外、同和异之间的区分与相互转化。邹广文表示,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背景中来看,《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从哲学视角探讨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一本富有时代价值的著作。他认为,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人的现代化的视角对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将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落实到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当中。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他主张沿着书中的思路,把现代性理解为现代化的内在精神,从精神层面、理念层面来把握;现代性的展开方式是现代化,现代性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展开就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杨学功认为,《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现代化最有特色的著作。他高度评价了人大马哲学科学术群体的研究成果,认为人大马哲学科不仅在哲学创新上观点前卫而且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20世纪80年代哲学教科书改革中,通过实践主体和价值等问题研究,突破前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引起整个马哲研究的一个范式革命,推动了马哲领域中的学术进步。《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实际上就是哲学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以重大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来带动基础理论研究,这个方向值得继续探索。刘敬东表示,中国自1840年开始开启现代化进程至今,对于现代化问题还有很多问题要阐明。应该在哲学上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问题阐述清楚。另外,今天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从理论上有很多探讨的方式,但是自我和他者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如何在强调民族认同的同时处理好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探索。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张鹏举主持,郭湛作总结发言。郭湛向各位参会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认为这次会议是关于现代化问题探讨的一个开端。关于现代化的哲学的思考探讨,需要一代代学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构建对于现代化的理论理解。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是我们中国人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开创未来的奋斗过程,把这个过程在哲学上加以反思,就是对它的一种哲学思考。对现代化的哲学思考,需要一代代学人用新的历史沉淀新的问题,不断奋斗,创造出更新的、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和未来发展的新的理论。今天我们对现代化的这种学术探讨,有了更广阔的基础,也有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成果。在中国特别需要新的理论的时代,希望中青年学者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完成这样的哲学理论的创造任务;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专业能够继续站在现代化发展潮流的前列,起到应有的历史作用。(供稿:徐黎纬、常若帆、孙彪)好书推荐《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一部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学反思点击书影,即可购书李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