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丨笑声的“发现”

冷门文史哲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10日 19版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史充斥着战争、灾难、救亡、启蒙等感时忧国、血泪交加的主题,救亡和启蒙的声音似乎是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唯一的回声,战争的硝烟下其他历史叙述常常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地位。张俭《乱世的笑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喜剧文学研究》给我们带来轻松、俏皮又适意的撰写,不仅重新把20世纪40年代上海喜剧文学放回历史的潮流中审视,并且重估了这一段喜剧文学的价值。


上海《申报》1942、1943年广告


该书以“笑声”为关键词,“用以涵括所有采用戏仿、反讽、讽刺、闹剧、漫画化、滑稽、俏皮话、荒诞等手法或特征的喜剧文学想象。”分别从“战时上海通俗印刷文化中的笑声”和“从孤岛到沦陷时期上海话剧舞台上的笑声为研究对象”两个部分较全面把握20世纪40年代上海喜剧文学,通俗文化印刷部分以平襟亚、徐卓呆、张爱玲的小说为代表,话剧舞台部分以张爱玲、石华父、李健吾和杨绛的剧本为代表。作者在加以深入探讨作家的喜剧想象和都市娱乐商业文化的关联的基础上,打破主流文学中男性精英文化书写,加入女作家们的自我日常书写,并蕴含着作者构建另类“战争叙事”模式的意图。作者在其第一章谈到:“在历史书写中,这段战争充满了饥饿、黑暗、流亡、焦虑和恐怖的故事,这成问题的笑声提醒我们,历史事件是否会在文学想象中敞开多种阐释的可能?在历史创伤中是否能发笑?战争如何影响作家的都市想象和性别书写?不同的文类形式如何影响历史叙述?而首先需要探究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感时忧国、‘涕泪交零’的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种悲剧、喜剧等级化的文类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正是该书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可见作者的眼光之犀利和独到。



此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回到历史,重新审视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文学中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历史叙述——沦陷区蓬勃发展的上海通俗喜剧文学。将上海喜剧文学的发展放在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打破原有的研究格局,为沦陷区文学研究提供了类型研究,丰富了沦陷区喜剧文学的研究又有独到的视角和犀利的问题意识。


张俭通过搭建“笑声”的舞台,让在主流文学史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回到20世纪40年代作为沦陷区的上海,细致地审视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挖掘隐藏在笑声当中的时代叙事。如此,不仅拓展了上海沦陷区文学的研究,也印证了创造喜剧文学的作家们以其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关怀,用俏皮诙谐的文字回应其对时代的政治文化的别样关怀。同时,上海沦陷后,留守上海的知识分子必须得面对新的殖民秩序,争取文化话语权变得尤为艰难,搭建“笑声”的舞台更是一个面临双重矛盾的考验。由此,作者从文学现象、大众传媒、写作群体等方面入手,用弗莱的“喜剧模式”和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进行文本分析,将20世纪上海喜剧文学这一支被压抑的历史叙述重新置于历史的审美观照中,从而得以让中国都市文学中的喜剧文学想象在满目疮痍的战争时期得到其合理地位。


此书的另一特点,就是作者试图打破现代中国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型以来建立的一种新的价值秩序和文学价值等级观念,探讨20世纪40年代上海喜剧文学中笑声的多重文化功能。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后,日本开始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留守在上海的不管是左翼还是海派作家在新的殖民秩序下都得寻找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在新的空间/时间维度给知识分子留有的表达空间本就不多,而笑声舞台却得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平襟亚、徐卓呆、张爱玲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和以张爱玲、石华父、李健吾和杨绛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空前的成功,在殖民话语下这俨然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正如张俭所说:“笑声建构起一种城市文化认同,城市观众成了一个共同发笑的群体;笑声既是外敌占领时民族文化反抗的武器,也是拒绝文学里‘血与泪’的情感模式的自娱自乐的姿态;在再现鲜活的城市经验时笑声还具有社会性别和阶级现实的文化批评的力量。”“笑声”不仅表现了战时城市大众在情感和文化上的认同,也是战争年代人的生命力量的表达,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不定时被炮火打断,在松懈片刻的笑声当中能得到些许安慰。但不管是当时潜藏沦陷区地下还是远在延安的左翼文坛,对上海喜剧文学的发展持何种否定的态度,给这些通俗喜剧文学作品贴上“逃避主义”或“安抚文学”的标签,这也只不过是以“五四新文化”传统建立起来的价值秩序和文学标准加以评判,忽略了喜剧文学内部的文学发展机制和其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时在政治领域内的努力。喜剧文学对生活保持着俏皮的揶揄与调侃,在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喜剧文学叙事模式略显积极乐观耽于个人生活,这也是被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的主流文学所诟病的地方,而这种指责恰恰忽略了喜剧文学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学形态介入生活和时代的特点,且没有深入挖掘喜剧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积极生命力量显示。主流文学对喜剧文学的抨击大部分也只停留在形式和故事情节上,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学的多元性和矛盾性,文学形态的多重展演与发掘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乱世的笑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喜剧文学研究》是张俭对其博士毕业论文深入完善后的成果,丰富了上海沦陷区文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上海喜剧文学得以以一种俏皮又不失严肃的面貌重现在我们面前。得益于其西方文学理论功底的深厚与创作的潜力,其论著非咄咄逼人令人生畏,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又具有内质,将这一段一直被边缘化的历史叙述重新挖掘出来,又不失公正客观地加以评判。



欲购本书的读者

手机淘宝扫一扫


(文中所配报刊广告均为原书插图)


延伸阅读

书评丨这里的美学概念自觉成群


珍贵史料|100张图看中国千年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