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之声丨讲座回顾:《玺印、篆刻与古文字》纪要


玺印、篆刻与古文字
1

1.1玺印是昭明信用的凭证,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玺印是研究历代职官制度、地理沿革、文字演变以及姓氏状况等问题的重要材料,也是金石学、书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在先秦时期古代玺印大都称“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所用的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汉官仪》:“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用之。”《汉旧仪》:“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1.3从目前已公布的材料看,先秦六国古玺,基本称“玺”,不称“印”,秦印(统一前和统一后难以截然分别)中则“玺”“印”并见,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便是“玺”“印”名称并见,称“印”的用法可能反映的可能是秦国传统。目前所见的秦印以称“印”为主,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制度逐渐确立和固定。到了汉代皇帝独称“玺”的规定有所放宽,除皇帝外,皇后、诸侯王等最高级贵族所用的印也可称“玺”,如“文帝行玺”“广陵王玺”“皇后之玺”等。

1.4先秦秦汉玺印的材质以铜为主,其他还有玉、金、银、玛瑙、石、陶等,形制上包括印面、印台(印身)、印钮等部分,印面形式一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也有作三角形、菱形、曲尺形等。印钮是整个玺印中艺术造型最为丰富的部分,按其造型可分为鼻钮、坛钮、覆斗钮、柱钮、带钩钮、觿钮、螭钮、龟钮、兽钮等等。



1.5先秦秦汉玺印均有穿孔,用绶带系联,应为随身携带之物。带钩与觿都是日常所用之物,先秦秦汉玺印以此造型,由此可见先秦秦汉玺印亦应为日常所随身携带。



1.6印面是玺印最核心的部分,肖形印除外,研究者主要就是研究印面上的文字。从印面的数量可分为单面印、双面印和多面印。



2

2.1先秦秦汉公私玺印都不算太大。邢义田先生说:“(汉印)为什么这么小?原因很简单,因为汉代纸张还不够普及,印章基本都用在窄小的长条形竹木简牍上,竹木简一般长23‐69厘米,宽只有1厘米多(名为札)至2厘米余(名为两行),木牍和供加封用的‘检’较宽,但检上的凹槽一般也只有3厘米左右见方,印大了根本无法使用。”


2.2宋以后古文字入印。



2.3米芾有一方特异的玺印:



2.3.1第二字不易识别,应与帝王服饰黼黻之纹样以及古文“弗”有关:



2.3.2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孔颖达疏:经传作黻,或为韨,或作芾,音义同也。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绂,或与黻、绋、芾、韨诸字通借。《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杨倞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可见“黻”与“元章”名字相因,“芾”乃“黻”之假借字。



3

  

3.1古文字入印需要注意:

· 尽量吸取古文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至少应对已有定论的确认或否定的观点给予重视和吸收。

· 注意古文字的时代性。

· 战国文字入印还需要注意各国的字形差异以及用字习惯,力求风格上的统一和用字的准确。




整理:王挺斌

排版:章懿颖

审核:楼煦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