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之声 |《西方的“俄国文学热”》主题分享会纪要
2022年5月31日(周二)下午14:00至18:00,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观通学社共同主办的“文学院跨媒介研究”系列讲座之一《西方的俄国文学热》在成均苑4幢905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围绕“西方的俄国文学热”主题细分为三个板块,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所副教授龙瑜宬主持。其中“‘俄罗斯灵魂’的发明与回旋”由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所博士生梁颖与副教授龙瑜宬主讲;“欧洲如何征服俄罗斯小说-以德法为例”由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所硕士生韩明睿主讲;“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书写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俞航主讲。除到场20余名师生外,多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也以线上方式参与讲座。
讲座第一部分,梁颖厘清年表,旁征博引,从“俄罗斯灵魂”的发明以及“俄罗斯灵魂”与西方两个维度对这一概念的创生与回旋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展示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俄罗斯土壤如何热情地接纳、改造西方思潮,又通过“俄罗斯灵魂”新异的面貌反哺、激活西方这一“始发地”,成为一条保存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拥抱世界的路径。梁颖总结:“在这个案例中,被借用的是一个语言词条,而非一个概念;尽管‘俄罗斯灵魂’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乌托邦化的,被看作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终要被实现的潜力;对欧洲人来讲是田园牧歌式的,它保存了原初又永恒的那个宇宙。这个词不仅被俄国人借去,又再次被欧洲人借回;其智力通路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的。最终,它展现为一种不失民族优越性的对欧洲文化适应的方式。”
随后,龙老师从“民族性的文明间性”以及“语义的漂浮”两个方面更进一步阐释了“俄罗斯灵魂”一词内涵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接棒与传递”过程中弹性变化与主动调适的可能性。龙老师通过“俄罗斯灵魂的文学化”和“俄罗斯文学的灵魂化”这组生动的对照阐明,在西方重新指认并化用俄罗斯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向在民族性与文学性之间建立单线因果联系的极端,将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创作阐释成僵硬的偶发现象或认为其具备某种前现代的、恒定的源头,而这与俄罗斯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拥抱世界的书写实践是恰恰是错位不合的。
在讲座第二部分,韩明睿指出,19世纪末,欧洲社会观察家企图借用东方活力,发挥其美学向导功能以激活自身疲软文化现状,而翻译和重构过程中译者权力的凸显同样是值得注目的问题。韩同学引入佐哈尔多元翻译理论以及形象学概念,精细梳理1880年至1920年间俄罗斯小说在德国与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并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沃盖(Eugène-Melchior de Vogüé)《俄国小说》的细读及一系列“卫星作品”的历时分析,追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与欧洲各时期流行思潮的碰撞与铰接中发生的种种同化或形变现象,以及不断波动的价值解读与重估,如在德国1920年之后的尘世化与在法国不可逆的圣典化,其中轶事也不乏趣味。
讲座第三部分主讲人俞航老师多年深耕当代英美学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以陀学著作为枢纽,为与会师生勾勒出清晰扼要的学术地图。俞老师详细介绍了当今两大权威陀学组织的组织架构,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International Dostoevsky Society)与北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North America Dostoevsky Society)。随后,俞老师从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1931-)现代性谱系中的关键术语“无求于外的人本主义”切入,考察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理解与借鉴,这与泰勒自身哲学体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分析包括怀疑论的现代境遇、现代性隐忧(the malaise of modernity)等方面在具体作品中的呈现,如《少年》与《群魔》中人物弃绝超验性转向内在性而导致道德根源上的不稳定,“本真的自我”陷入矛盾与模糊,遭逢“意义的丧失”;《宗教大法官》表征“大脱嵌”之后世俗社会的形成和现代自我的萌芽迹象。抱着为世俗时代寻回超验维度的诉求,泰勒尤为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神恩之爱”的诗学这一文学实践,即从“恩荣”(grace)中流淌而出的无条件的爱可以克服博爱主义-厌恶人类的悖论(from philanthropy to misanthroy),通达和谐博爱、相互联结的生活图景。
讲座尾声,龙瑜宬老师对以赛亚·柏林与查尔斯·泰勒之间多个面向的师承关系进行补充,并且追问泰勒最终选定的“陀式方案”缓解高度世俗化社会中危机的效力。本场讲座历时4小时,气氛热烈,互动融洽,各位同学表示获益匪浅,仍有许多有价值的话题保持开放、留待探讨。
编辑:商珺恬
审核:楼煦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