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之声丨文学院(筹)观通学社·“理论语言学”系列心理语言学专题讲座回顾



受浙江大学文学院(筹)邀请,芝加哥大学语言系向明教授于2022年5-6月在浙江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短期学术访问,并主讲了观通学社·“理论语言学”系列心理语言学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题为“语言理解中的语用推理”,由我院李旭平教授主持,共分三讲。

本次专题讲座是疫情发生以来我院首次由海外学者主讲的线下学术活动,吸引了我校各个专业的师生,如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的丁鼐教授、哲学学院(筹)的高洁研究员、以及我院史文磊教授和罗天华副教授等。为了更好增加互动,讲座也在线上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师生参与点评和交流。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旭平教授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向明教授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并对本次专题讲座作了简要介绍。第一讲主题为 Scalar Inferences and Scalar Diversity。讲座先由语用学中经典的格赖斯语用原则引入,回顾了前人对等级推理的研究与争论。在此基础上,向明老师介绍了贝叶斯推理应用于语用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数理与语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会话双方如何在推断对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与解读。讲座随后介绍了具体的研究环节,环环相扣的六组实验先后测试了在无具体语境、以不同手段控制语境的条件下,不同词类在等级推理上的异同,从而表明了语境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以及贝叶斯推理应用于语用学的有效性。

在讲座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发言讨论十分积极,从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各方面提出诸多问题与观点,例如不同词类之间的差异在语义上的可能解释、语境控制与数据的具体处理方式、从神经语言学角度进行探究的可行性等,向明老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一回应,并与提问师生进行了深入而精要的讨论。

第二讲的主题是 Semantic  Convention and Pragmatic Reasoning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不同等级形容词的理解问题。讲座首先以“高”和“干”这两个形容词为例,呈现相对形容词(两端开放)与绝对形容词(至少一端封闭)在使用上的差异,并讨论了前人在分析这类差异上的两种观点——即差异来自词汇语义的不同,和差异来自语用因素的影响,最后从实验角度对两种观点进行了概念化与操作化。向明老师以贝叶斯推理的分析入手,介绍了实验设计的具体思路,同时简要回顾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图文并茂地讲解了三个实验及其实验结果。 

讨论环节,各位师生对研究的各个方面争相提问,如对英语等级形容词的研究是否适用于汉语的等级形容词、说话人和听话人表现之间的不对称、实验的平衡技术、实验材料中的系统误差、眼动实验计数的运用、语义颗粒度差异以及儿童二语习得的证据,等等。向明老师就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回应,引发了大家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热情。

第三讲的主题是Pars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ase study of Mandarin wh-in-situ construction,主要研究在有歧义的汉语句子中,语义解读与句法的不匹配问题。讲座首先以noisy channel model与good enough comprehension model这两个模型来解释汉语中有歧义的疑问句,指出两个模型在分析解释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向明老师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推理的新思路,并以三个实验证明了新思路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实验设计虽然有些复杂,但向老师的解释浅显易懂,内容诙谐风趣。   

在场师生与诸多兄弟院校的师生竞相提问,问题主要涉及推理的前置条件、实验用句之间的差异与控制、定指性对语感判断的干扰、语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及理论模型的细节等诸多方面,在场的向明老师与大家进行了集体讨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在讲座尾声,李旭平教授对本系列讲座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本场专题讲座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为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句法、语义、语用等相关方面研究的语言学人展现了本学科中的新视角、新方法与新范式,讲座本身既作为知识分享的课堂,也同时折射出的重要的学科意义。李旭平教授也同向明教授就未来的语义学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等作了交流探讨。

本次专题讲座以丰富的内容、前沿的研究、以及深入浅出的解释分析赢得了线上线下师生的一致好评,每场讲座都在热烈友好的讨论氛围中结束,在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End


文字:章才闯

图片:修俊俊

编辑:商珺恬

审核:楼煦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