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学览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系列讲座-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

周思敏、卢鹭 浙大文学院 2023-12-16


编者按: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的育人理念,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素养,助力学院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学览】专栏,及时回顾学术交流、讲座等相关信息,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3年4月22日晚,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系列讲座、成均国学讲坛第十四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举行,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应邀以“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张涌泉教授主持。参加所庆活动的多位所友以及文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刘跃进教授以其专著《中古文学文献学》的撰写与修订切入,首先介绍了“中古”与西方“中世纪”概念的差异:中国学术界一般采取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的界定,以魏晋南北朝時期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古文学的代表,其源头可以上溯到两汉之际,下限则可延伸到中晚唐。划分中古文学的重要依据是文字物质载体的变革:纸张的发明、运用和普及使书籍编纂取得了质的飞跃,引发了思想史、文学史的深层变化,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这在魏晋时期表现为文化的下移、文学的非功利性与前所未有的异端思潮。

刘跃进教授认为,造成上述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催生了辨声意识,并进一步推动了近体诗的萌芽。在汉末,西域辨声之法即为中土士人所掌握,《颜氏家训·书证》《经典释文序录》《汉书注》中均有相关记述。美国著名学者梅维恒的文章“A Hypothesi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the Term fanqie (‘Countertomy’)”(《关于反切缘起的假设》)认为,“反切”这种分析语音的方法是受到佛经翻译的启发而产生的,这一术语可能来源于梵语“varṇa-bheda-vidhi”(字母切分法)。对于“四声”的研究何以在齐梁时突然产生,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四声”的出现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关于“八病”理论的提出,梅维恒、梅祖麟、平田昌司等学者作出过深入研究,认为它与梵文偈颂的形式以及印度古代文论《舞论》存在联系。

刘跃进教授还向听众介绍,中古文学研究主要包括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三方面。集部有总集与别集之分,文学总集的编纂与集部观念的形成有关,别集以屈原《楚辞》为首,总集以挚虞《流别集》为先。刘跃进教授介绍了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文选》与《玉台新咏》,以及有关中古文学研究的各种文献类编与考订之作,他以自身的求学研究经历,鼓励同学们加入“文学文献学”的研究队伍。

与谈环节,刘跃进教授与研究唐代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就“别集”“小集”的话题展开讨论,张涌泉教授提出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诗人的诗歌汇抄,写本时代流传的可能多是小集,进入刻本时代后,才具备了编纂总集的客观条件。古籍所卢鹭老师就讲座中提到的梅维恒的文章与刘跃进教授讨论了“反切”术语与梵语的关系。最后,张涌泉教授回顾了古籍所第一任所长姜亮夫先生的治学之风,指出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划分有待调整,刘跃进教授的《中国中古文献学》是这方面的一部创新性著作,不论从事语言还是文学研究,都应以扎实的文献功底作为基础。

文字:周思敏、卢鹭

照片:赵江红

编辑:邵瑞敏

审核:严晓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