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离开家的33天:为抗疫赋一点点能丨闭环日记㉑
我想我爸爸,我已经一个月没看见我爸爸了,因为就在3月13日我爸爸主动报名去一线做了一位“大白”……
点击放大查看
近日,中心村志愿者张春峰的儿子写了篇作文《他赋能了》,真实地记录了张春峰奋战“疫”线的艰难与险阻,其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爸爸不是医护人员、不是党员,也不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家更不住在中心村,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上了抗疫战场,这一去就是疫情不退他不撤,就如他说的,“尽一点微薄之力,当一名守护神。”
主动请缨上一线
3月13日傍晚,张春峰在朋友圈看到了颛桥将开展核酸采样的信息,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中心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雪青,“村宅和小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村里人手够不够?”带着这个问题他拨打了杨雪青的电话,在得到人手紧缺的答案后,张春峰当即表示马上过去给予支援,“在家花了15分钟准备,我就出门了。”起初,他的太太有点不理解,觉得没必要,但张春峰觉得抗疫这件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与其待在家里不如出去做点贡献。
一到中心村,张春峰立刻进入了状态,和村委工作人员一起封闭出入口、开展消杀、维护核酸现场秩序、发放爱心大礼包、防疫包等,“哪里缺人就去哪里,除了不能和医生一样进行采样,其他都干过!”张春峰回忆开始核酸检测的前几天,村里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在健康云上进行核酸采样登记,全部由志愿者一个又一个、不厌其烦地帮大家登记、截屏保存,“前段时间又换成了核酸码,还是由我们逐一操作的。”碰到需要复核时,他也冲在第一个,带着医护人员进行单采。
更大的挑战则在爱心物资发放上,要卸货、转运至分散的五个点位,再统一送上门。“村里一套私宅,有时会住着10户人家,又分布在一条狭小的通道旁,分不清楚谁家是谁家。”为保证家家户户都能收到爱心物资,张春峰在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一家家认门,还记得第一次发放爱心物资,张春峰开了个通宵,从晚上9点不到忙到了次日凌晨4点半,回去稍作休息后又投入到了第二天的志愿服务工作。
同吃同住共战疫
自3月13日后,张春峰就没有再回过家,在这段日子里他和中心村工作人员生活在一起,吃饭有时候忙起来都没时间吃,睡觉就在村委办公室打地铺,直到后期才有行军床,共同奋战了一个多月,他们早已成为了最默契的战友。
然而对于中心村的村民们、租住在此的来沪人员们而言,非本村人的张春峰却是外来者,不理解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如4月初天气炎热,发放爱心物资时张春峰中途休息了下,回去吃了点饭、喝了点水,“大家就误以为我们不发物资了,打了投诉电话过来。”接到电话后,他马上带着爱心物资出发继续配送,面对怨言他也如实解释,得到了居民们的理解和称赞。
在被问到这期间有没有后悔时,张春峰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既然来了就不后悔!特殊时期大家都有难处,要互相理解。”
这段抗疫的时间里,张春峰也很想儿子,但每天工作结束地晚,偶尔才有机会和儿子进行视频,没太多时间和儿子说说心里话,看到儿子作文后的他十分感动,“感觉他突然长大了,一下觉得鼻子酸酸的。”他也希望,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见到自己的家人。
张春峰常对儿子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一些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能量去做些小事。”所以即使不是超人又怎样,张春峰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青年都能站出来,用一点点的力量为“上海速度”加一点油,为抗击疫情赋一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