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封城所带来的超长假期,从开始时恐慌所带来的抢购,渐渐很多人仿佛已经适应了在家的「隔离」生活。而随着西贝董事长的采访文章、盒马和云海肴的「员工租赁」合作,再到线上开工,钉钉和企业微信都被瞬间涌入的流量红利挤到宕机,蓝翼在朋友圈看着头条系飞书的产品经理在忙着跟大家说「快来用飞书,我给你们当客服」... 一瞬间,所有现实生活的压力和责任都重新回到眼前,车贷、房贷房租,孩子的辅导班,员工的工资,疫情给了生活踩了一脚惨烈的刹车,可惜街上的静寂之下却潜藏着暗流汹涌。
疫情终会过去,而生产和生活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永恒问题。国家、企业、个人都将迎接怎样的挑战?灾后的经济复苏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可能已经成为目前处在相对安全地区的人们主要考虑的问题。悲观的人在担心经济失速引发更大规模的危机,乐观的人已经在盘算灾后的报复性消费有哪些投资机会。今天蓝翼就来来聊聊我们应该对复苏有怎样的预期,以及该作何准备。我们都知道拉动 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9 年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我们就先从疫情过后的消费会如何发展聊起。这几天,朋友圈里稍微能抚慰人心的,除了火神山医院的交付就是畅想疫情结束后的旅游、奶茶、海底捞。很多媒体也在预测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其实严格来说,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报复性消费」这个概念。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消费需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的压抑之后的释放与反弹」。那么,被压抑的消费需求都有哪些呢?比如不能出门喝奶茶、品咖啡,孩子不能上培训班、周末不能去游乐场玩大滑梯,人们不能出门聚会吃大餐、唱 KTV,旅游和出境游就更别提了,而早早计划的婚礼等也被推迟了… 可以看出,这些被压抑的需求,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跳出经济学理论中的「弹性」「必需品」之类的概念,我们用最简单的象限来按金额和必要性来划分下:
在疫情后,对于所有金额小的消费都一定会有非常强势的反弹,即使是非必需品——从一周一杯奶茶「报复」成一周三五杯难度不大,从一个月一次火锅「报复」到一个月吃上三五顿也基本无压力,至于小金额的必需品就更不用说了。毕竟被压抑了几个月的社交和娱乐需求,需要被释放。5 号晚李嘉琪节后第一天复播,每个产品都是秒空,甚至比双十一、年货节期间更疯狂。但终究这些都是小金额消费,对于经济总量来说影响甚微。
对于高价必需品,疫情后一定会有补充消费填满这些空,然而却并不像报复性消费,只是简单的消费迟滞后的集中释放,并不会增加对应企业今年的总营业额,难堪拉动复苏的重担。而除了上面两类勉强可以算是「增长」,蓝翼其实整体并不乐观,比如生活改善型的房、车、装修升级需求,疫情前看来或许还是「必需」项,现在很可能要画个问号了。更不用说所有的非必需品了,奢侈品、高额旅行类的消费恐怕很难到达疫情前的水平。
为何作此判断?回归经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叫「消费者信心指数」(In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 ICS)消费者信心指数(ICS)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 (Survey Research Center,SRC) 的乔治·卡通纳 (George Katona)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提出的。一般是指消费者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综合判断后得出的看法和预期,包括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以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 6 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等。摘出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宏观经济、就业、收入、物价和利率,必须承认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每个人消费欲望的。在上个世纪末,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一个主题,就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让有着强大储蓄习惯的国人,开始把钱从银行的定期存款里面拿出来消费和投资。不仅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变相带动了个人消费信贷也就是如今信用卡行业甚至小额消费贷的快速发展。而这一切,本质是源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整体的消费信心也空前地高涨,用前几年的流行语来说——消费升级。但这场爆发在 2020 年初的疫情,或许会给信心沉重的打击。回顾这几年的刷屏词,2018 年或许是「厉害了」,2019 年或许是「我和我的祖国」,可到了岁末时很多人就在说「我太南了」,其实这也算一种 ICS 走势的反应。2019 年,有中美贸易摩擦,有各种指标逐渐增速放缓,有很多行业「挤泡沫」,也有看到人才市场上涌入了不少高龄待业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信心也开始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8 年的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一些人意识到了个人财务状况的抗风险能力有多脆弱。而 2020 年初的这次疫情重击,除了直观的全方位「隔离」外,不仅是停工和延长假期带来的直接损失,还有的企业主和每个普通打工者的信心。这次疫情让现金流风险暴露无遗,西贝老总贾国龙的采访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即便是全国性的大企业面对风险,也是如此脆弱。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无论是公司企业、医疗体系还是应急物资分发,我们几乎所有的事业和安全感都建立在假如太阳照常升起,假如一切如常的这个大前提下。当疫情让市场停摆,已经习惯了花着明天的钱的企业和个人各能坚持多久呢?「too big to fail」的门槛远比想象得更高,而你的现金流又可以支持自己和家庭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生活多久呢?意识到风险的个体更容易选择保守的投资和消费,只有拿着现金才会放心。由此,多年来「刺激内需」所养成的超前消费习惯很可能迅速降温。疫情一定会过去,但之后的经济如何发展,是否能够再现一个繁荣的市场环境,蓝翼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消费者的信心在其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疫情当前,每个人都会抗击疫情有着坚定的信心,毕竟我们有着抗击 SARS 的成功经验,但是作为消费者的信心如何保证,则不仅仅是政府和金融等某几个行业的课题,而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了。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心理,毕竟只有对未来有信心,人们才愿意掏钱,甚至花未来的钱。 在北京可以看到一方面各个社区草木皆兵、严防死守,身份证号不是 110 的几乎都不让进门了;一方面又是北京市政府要求引导企业及时复工,努力实现年度经济目标。不难看出,摆在政府面前的是个两难境地。不复工,经济失速的可能性在加大。复工,回城人流将严重加大疫情扩散风险。难怪比尔·盖茨早就说过,人类目前面对最大的威胁就是大规模传染病。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大面积、长时间的停工停产十分罕见。无论是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龙卷风之类都没有这么大和持续的影响,可以与之匹敌的恐怕只有战争和金融危机。目前疫情影响的烈度还不到战争的程度,假如当做金融危机来应对的话,下一步必须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民生投入等。而关于企业究竟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这两个数据令人颇为紧张。根据清华大学朱武祥、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刘军、北京大学魏炜关于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的调查,有三成以上的企业账上现金能维持生存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有近三成的企业预计营收将下降一半以上。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唯有指望银行不抽贷、不断贷,并且真的落实银保监会要求,维系住受冲击企业岌岌可危的现金流,大家抱团取暖,共同扛过这一波考验,否则如果出现中小企业大面积的破产和因此造成的大规模失业对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也将造成严重冲击。好在我们已经看到,国家财政、社保、税务和各大银行,在春节后都已经开始纷纷推出举措,致力于帮助企业和此次受影响的个人渡过难关,同时也是希望重新树立市场的信心:虽然在表格中看到某些银行公布的政策存在差异,但实际在执行上其实大同小异。毕竟都是银保监会提的要求,基本上是只要是你能证明你确实属于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用户,都可以享受暂缓还款的相关政策。能够看到各大行在这次还是很讲政治的。那么市场的信心究竟如何呢?股票市场应该是最直接的答案。开市的第一天的大跌并不意外,但在今天就收复了 2800 点,北上资金的大幅扫货也令人侧目,可以看出市场目前还是持谨慎乐观态度的。虽然说了这么多担忧,蓝翼也在危机中看到了一些希望。剧烈的动荡之下,肯定会有一些企业在冲击下倾覆,或许因为缺乏风险防范,或许因为生不逢时。但 14 亿中国人的庞大市场不会就此萎缩,肯定会有新兴企业迅速填补上空缺出来的市场份额。很多行业格局、商业模式和底层算法都将受到冲击迎来改变,而这些领域或许是下一波增长的机会。在线娱乐性消费,不论是游戏还是视频网站,都在这次春节收获颇丰,而这种习惯的培养是可以的有延续性的;
优质的 1km 电商、仓储物流除了临危受命承担了不少应急保障的任务外,甚至有些利用这个假期起死回生了;
教育从线下密集型升级到线上的进程被加速,眼看着好友的美术培训机构线上授课系统在这两天就要搭好上线了...
而同时现金流危机也一定会打垮一批企业和个人,如同每日更新的疫情数据一样,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又何止一个家庭的破碎。有一些人欣然享受着额外延长的假期,但也同样有因为这么久只有成本而无收入面临关门的小餐厅和节后会面临无工可返的普通人。这些天我们听到过一些不痛不痒的加油,而这加油的背后却是歧视和冷漠。我们也经历了愤怒和感动之间的频繁震荡,这震荡也传达着我们的无力和无助。有一句鸡汤这样说:「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可对于那些倒毙在这个寒冬里的人来说,春天的确没有到来。愿每一个生命都不白白牺牲,愿这一次的危机真的可以带来反思和进步。最近的几篇文章留言区,看到了一些留言说「你一个机酒卡博主,有啥资格写这些时评文章。」 呵呵,蓝翼想对这几位说:国难当头,蓝翼想写啥关你屁事,不爱看就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