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格里董 | 百年愚园路 — 东段
今天从静安寺出发,和新朋友老土地们一起漫步行走至愚园路的镇宁路口。全身心地探索和感受了一次属于静安的百年愚园路。
【静安寺】
据说,自从静安区与相邻的区域合并扩区后,老静安人为了和普陀闸北划清界线,跟别人介绍自己居住的地方时马上从“我住了静安区”改口为“我住了静安寺”。这一个字的骄傲,大概只有舌尖带着尖团音的老静安人才懂。
静安寺,在这三四十年间,从一座安安静静的小庙、扩建成如今金碧辉煌的样子。不变的是日益鼎盛的香火,和那个寺院高僧为了城市建设而泄漏天机的传说。小时候在庙里吃一碗素面,再带一份素鹅回家,如今庙大了、人多了、管理更有体系了… 为了人群分流,吃面买斋菜的柜台搬到了愚园路上,不知道现在双菇素面还是不是原来的味道。
【愚园路】
小时候,站在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的十字路口向西看,左边是愚谷村转弯角上的五十五油酱店,右边是小菜场口口头的救火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两条路一直说要拓宽,结果还是维持了原来的宽度,两边的建筑也大致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秋天,是最适合漫步愚园路的日子。除了秋天,春天、夏天、冬天… 她都有她独特的韵味。
【邨与坊】
西区,本就是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延伸生活空间。
这里的洋房未见奢华,简洁地呼应着新贵们对精致生活的向往。
新式里弄的居民大多是小商小贾、洋行职员、文艺青年… 算是当年生活还过得去的中产阶层吧。随着人口增加,新式里弄的亭子间非常贴心地解决了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
【人与物】
这条路上、每个弄口一个个黄色铭牌记录着房子里曾经住过的那些人,他们具体是怎样的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看到那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暗暗慨叹一声:“哦!xxx在这里住过啊!”
比起这一块块铭牌所记录的历史,或许那些爬满墙面历经沧桑的藤蔓所看到的风景和故事更引人入胜。老房子里的彩色玻璃窗、瓷砖地坪历经过潮涨潮跌(这里没有潮、可是有夏天发大水啊!每年夏天都发大水,也算是潮涨潮跌吧~)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看透了此间百年风雨和沧桑,人走了未必再来,愚园路还是历久弥新。
相较东段,愚园路的西段可谓跌宕起伏,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弄堂吸引了各路需要在人群中深居潜行的人物。下次去穿穿迷宫一般的愚园路西段弄堂吧~
*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致力于挖掘海派文化元素
带你探索了解和发现这座可爱的城市
创作有腔调有故事的上海礼物
假使侬想特阿拉一道去探索感受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