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首富到阶下囚,李河君的商业时代落幕
沉寂已久的李河君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带来的却并不是喜讯,而是其被带走协助调查;至于原因,或涉锦州银行相关借贷。
由汉能集团重组成立的石农控股集团,也在去年12月下旬停止运营。从“2020年汉能将打造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到现如今负债累累、诉讼堆积、难以找到办公地;眼看它楼起了,眼看它楼塌了,56岁的李河君在商海沉沉浮浮,不免让人唏嘘。
01
豪赌水电,日投千万博名利
顺应90年代工业化的东风,国家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小水电,李河君从1993年到2003年都在这个行业深耕,从广东、浙江、广西一直干到青海,并以12亿元的资金收购了青海尼那水电站。
2002年的那场豪赌,可以说是李河君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他提出在金沙江中游以750亿元投资兴建6座总装机容量约1400万千瓦大型水电站的蓝图,并且在投标中获得了条件最好的一个——金安桥水电项目。
在项目过程中,李河君表现出极强的韧劲。
这个饼不是那么好吃的,李河君面对着层层体制阻碍,还有移民、技术、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工高峰期每天需要投入上千万的资金。
能卖的资产都卖了,李河君又到处借钱,朋友、亲戚、公司高管,能借的人都借了,也只是勉力支撑,他却表示这并不是钱的事,只要有口气就要搏一搏。
2011年3月,金安桥一期24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终于让李河君狠狠出了一口气。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的金安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项目,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由民企投建的水电站。它也让李河君成为大赢家。按2万元/千瓦的装机容量来算,金安桥电站价值600亿元,除掉100亿元负债,净资产高达500亿元。
一个金安桥项目,让“赌神”李河君狂收名和利,但他却并没有“见好就收”。
02
二赌光伏,概念发电狂收割
从水电到光伏,李河君的想法拐了个弯。
一开始他对光伏产业不屑一顾,但过了一段时间却表示:不是光伏不行,而是搞光伏的人不行,他们都把方向搞错了。
光伏领域主要是两条技术线,薄膜或晶硅,而市场普遍选择技术转化率更高且成本价格便宜的晶硅,李河君却另辟蹊径,从薄膜发电中寻找机会。
他认为薄膜具有更高的应用前景——理论上讲:只要有阳光,万物都可以覆盖薄膜材料发电。从而有机会颠覆人类目前普遍采用的集中发电与电网送电模式,真正让能源个体化、自由化。
在他的构想中,从飞机到轮船,甚至汽车也都可以用它能源自足。而要做到这一步,更具广泛实用性和可塑性的薄膜化、柔性化,让能源自由化,移动化,才是太阳能解决能源困境的最正确答案。
但更重要的是,技术之外,李河君的坚定信念,还与汉能的经历有关——做正确的事,即使它困难,这是他通过金安桥历练出的战略抉择学。
这时候的李河君走路已经比做金安桥的时候顺畅多了,手里有金安桥水电站,他就有源源不断的钱,有钱就可以买团队、买技术,轻而易举荡平一切阻碍。
然而更有可能,李河君不用花钱也能卖出这个概念——实质上,在吹的眼花缭乱的项目背后,是“政府、银行、汉能各出1/3,有时汉能都不出这1/3”。通过这种三三制,汉能的雪球越滚越大,从各地政府到银行,搭建出一个空有概念的2000亿元太阳能帝国——在之后的几年,甚至都没有任何投产。
03
一夜崩塌,造梦变裸泳
但汉能最致命的一点,是关联交易——公司名下的多个基地的生产设备,是从关联公司购入的,并以高定价的方式将政府投资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实现转移。
凭借这种“自产自销”的关联交易,在光伏企业普遍亏损的行业大势下,汉能逆势而动,2014年净利润率高达53.8%,股价也扶摇直上,从2014年到2015年3月翻了9倍有余,李河君也戴上了“中国首富”的光环。
然而很快,汉能的多米诺骨牌倒下了——15年5月20日,李河君出席集团清洁能源展示中心的揭幕仪式,在发表演讲的25min内,公司股价被腰斩,市值蒸发了1435亿港元。然后便是主动申请临时停牌、被港股证监会勒令不得复牌、并接受证监会关于关联交易、操纵股价的调查——从辉煌到落魄,只耗时短短四个月。
在此后的一两年内,汉能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推出薄膜发电建材、转型研发太阳能车等等,都收效甚微。
李河君和朋友借了几万元起家,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0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