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生活图鉴》栏目今起推出!首期带您打卡南大街,寻觅通州味道——
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了解到:
《副中心生活图鉴》
通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如今,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焕发出更加浓郁的烟火气。
即日起,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副中心新闻》、北京通州发布新媒体矩阵、融汇副中心客户端、通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媒体平台,开设《副中心生活图鉴》专题栏目,用短视频和图文、音频等多种形式,带您打卡既有国际范儿,又充满诗意野趣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副中心。
今天《副中心生活图鉴》第一期
通州小布带您到
南大街去打卡
寻觅那里的通州味道——
要问通州哪里可以
感受北京城的历史气息
品尝地道的北京美食
了解丰富的胡同文化?
南大街您非去不可
胡同的青砖灰瓦
和生动的市井气息都让人着迷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都承载着百年来的民俗气息
胡同深处,老夫妻从青丝到白发坚守数十载的大月茶庄,80多年老字号贵顺斋的糕点香让几代人念念不忘,老物件扎堆儿的胡同博物馆讲述着百年胡同的前世今生……
南大街的犄角旮旯都藏着老北京特有的故事和韵味,还能从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体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一口茉莉茶香浓缩岁月味道
一口茉莉花茶的回味悠香
浓缩成了南大街大月茶庄的味道
伴随着几代通州老街坊的成长
正值初冬,南大街98号大月茶庄内却是一片火热。早上8点,小店刚开门就有顾客进来买茶了,遇到节日或是新茶上市,开门前就会有客人等候。
与装修现代的茶庄相比,大月茶庄内的一切还仿佛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一排斑驳的老式茶叶方筒、一节铝合金玻璃柜台、一个铁皮装茶器、一副崩口儿的秤盘……所有陈设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沏上一壶茉莉花茶,芳香四溢,这里成了南大街老人们爱去的“聊吧”,也是老主顾们每天光顾的老店。
寒来暑往,大月茶庄已经开了26年,时间似乎在这里按下了慢放键,热闹的电商等新型营销手段并没有打扰到小店的安逸平和,进店买茶叶,闻着满店茶香,已经成了通州茶客们的一种仪式感。店主高明月76岁,和老伴陈淑清经营小店至今,一直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这间老茶庄里
高大爷将大月茶庄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是带着情怀经营茶庄的,想找回一些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让老街坊们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个饱含乡愁的地方。
都说“北京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元明清三代,通州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转运中心,满载着江南的丰富物资,大运河给北京运来了都城建设和百姓生活所需,更赋予了城市生长的多种可能。
在老北京城市文化的记忆中,不仅有北方的“大漠孤烟”,也有南方的“小桥流水”。茉莉花茶正是由南向北悠悠流淌进老北京文化中的一品香茗。
清早醒来,先沏上一壶浓酽的茉莉花茶,在袅袅茶香中,老通州人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到了晚上,结束一天的劳碌,回到家后第一件事,还是沏上一壶茉莉花茶,让唇齿间浓郁的茉莉芬芳将满身的疲惫驱赶一空。一年四季,总割舍不下那一口茉莉花香。
一位大月茶庄的老顾客回忆,她小时候去亲戚朋友家,主人必先沏上一壶茉莉花香茶,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摆上几块贵顺斋的糕点,条件略差的人家就在茶杯里加上一勺白糖,那时人与人之间就像这杯茉莉花茶,浓厚香醇,暖中带甜。
冯德海是小店老主顾,六年前他从南大街的平房区搬到马驹桥镇的楼房居住,最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南大街的老街坊和大月茶庄的茉莉花茶。
冯德海说,
这里茶新鲜,价格亲民,还足斤足两。
虽然离得有点远,但每个月还是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再溜达十几分钟来买茶。这儿的茶叶按价格分为几类,老主顾们都熟门熟路地直接报价买茶。
一个四四方方的茶叶包,小到一两,大到半斤,要经过装、折、叠、挤、压、翻等十几个手势才能完成。包好的茶叶包要将印有茶庄图案标识的部分露在最上面,最后用纸绳捆好。
“这种手工茶包只需一张纸、一根纸绳,且提起来不能松散开,这是一项基本功。”高明月表示,打茶包的技术难度很高,讲究“手不离包,棱角分明”,要打成梯形的茶包才算合格。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走进南大街,推门进入老茶庄,一杯茉莉花茶,似乎又回到了胡同生活的安稳闲适,就像四合院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街坊,无论你在哪,闻到那芬芳的香气,抿一口,就知道是家乡的味道。
老糕点铺里的儿时味道
老通州人的味道记忆里
少不了这几样
糖火烧、枣泥酥皮
蜜三刀、沙琪玛、江米条
一提它们
很多人会立刻想起
南大街的“贵顺斋”
贵顺斋位于南大街41号,是一个拥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清真糕点铺。制作的糕点选料精良、精工细作,成为不少本地人的儿时味道。
还没走到贵顺斋,一股香甜的味道已迎面而来。门店不大却被顾客挤得满满当当,正忙着称糕点的店员表示,现在人不算多,中秋“十一”那会你挤都挤不进来!
这里的糕点琳琅满目,小橱窗前贴着各类甜点的名称、配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乱中有序的摆放和贴士很有亲切感。
这里制作的糖火烧酥、绵、香、甜,称得上糕点中的“扛把子”。据说糖火烧是满族传统小吃,因其制作时用缸作炉,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通州小吃,后传入京城,成为北京小吃。
制作车间的一位老师傅透露——
做这火烧可讲究了,芝麻酱、红糖、桂花、香油等食材配比很重要,前后需要20多道工序。
从芝麻酱的磨制、炒制,到烤制的火候,每个手法都是绝活。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今天,“贵顺斋”还坚持采用手工、原始器具制作,严格把控每道工序的时间,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味道。
老店主过世后,年轻时就在贵顺斋工作的吴增燕、兰朝霞成了老店的新掌柜。
“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是老辈儿留下的规矩。”吴增燕说,糕点选料天然,纯手工制作,像五仁、山楂、芝麻等原料,都是精心挑选的优质食材,不加防腐剂,保留食物原有味道,加上老式糕点制作手艺,两者发生碰撞才有了“贵顺斋”糕点纯正的味道。
“贵顺斋看着我长大,我看着它慢慢变‘老’。”65岁的谢阿姨每周都会光顾贵顺斋,传统制作工艺和经典味道不变,和她一样的许多年长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怀旧的老味道。
“小时候我妈经常带我来这儿买点心,这是陪伴我们长大的美食。”“除了平时,每年中秋的月饼、十五的元宵,都得是贵顺斋的。”顾客李大爷说,全家人都认这里的老味道。
近年来,
兰朝霞、吴增燕二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手工工艺上,主动求变,开发出一批低糖低油、口味清雅、品质健康的新品,使“贵顺斋”糕点更符合现代人口感。
吴增燕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块糕点。但对她而言,坚持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糕点技艺,不仅是匠人的使命,更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手艺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尊重。坚持做好糕点,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敬。
老店,很像一位老友。
尤其对于离乡的人,贵顺斋就是每个人留在故乡的念想。一到假期,开着车去买糕点的,下飞机直接拎着行李箱去的,或是约着老朋友、带着新朋友特地去转的……都能在老店得到最熨帖的抚慰。
从小小的糕点铺,变成让老通州人念念不忘的存在,80年的光阴,老字号又焕发新生机,每到中秋、春节前夕,海外游子们总会给老店打电话快递糕点。
南大街街区成形于元代,距今已600余年,通州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盛。在这里经营餐饮业的,多沿运河而来。鱼市胡同、米市胡同、大烧酒胡同。
从周边地名就知道,此地和运河漕运渊源颇深。南来北往的人们,用各自的地道手艺加上南方的好粮食,做出了一道道的特色美食。
这条全长不过800米的南大街,被誉为“通州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坐拥着近一半的通州美食老字号,小楼饭店、新月斋、魁特饭庄、鲍记伊清斋等。
“过年,置办美食,来这儿准没错。”老街坊们热情推荐。无论经过多少沧桑变化,这些通州的老味道从未改变。
墙上博物馆承载生活记忆
南大街东侧的十八个半截胡同
也是通州历史悠久的胡同片区
除了美食
值得一逛的
还有熊家胡同
沉淀着胡同记忆的熊家胡同博物馆
一经落成便成为热门打卡地
点开看视频↓↓
鞋楦子、老式收音机、录音机、照相机……从南大街拐进熊家胡同,一个个古色古香的中式多宝槅安装在青砖墙上,一百多个老物件整齐陈列,让这条整修一新的背街小巷被满满的生活记忆包围,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展品由胡同居民无偿捐赠,每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记忆。
熊家胡同宽5米,全长不足500米,是南大街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明初,从事漕运的熊姓大户首先在这里圈地建房,多年后形成一条胡同,故称“熊家胡同”。
几年前,
这条老胡同可不是如今模样,路面歪歪扭扭,杂物挤街占道,一到雨季,出门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积水就灌到鞋里。经过治理,原本破旧暗淡的小巷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上百岁的老胡同又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为了留住胡同记忆,2018年5月初,莲花寺社区组织开展了“老物件征集”活动,在熊家胡同墙上建起一座“永不关门的博物馆”,用“墙上博物馆”展现社区文化,美化背街小巷环境。
“这个鞋楦儿有上百年历史了,听我奶奶说是她妈妈传下来的!”66岁的许桂英是胡同里的老住户了,她将这件“传家宝”捐了出来。
许桂英说,
别看鞋楦儿样子不好看,却是补袜子的神器,过去生活困难,袜子破了舍不得丢,用鞋楦儿撑起来缝补后接着穿。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鞋楦儿也派不上用场,但承载了几辈人生活记忆的“传家宝”一直被她精心保存。
橱窗里不仅有老物件,也有不断更新的新玩意儿。社区木雕达人居振桐将精心制作的小楼饭店、南大街清真寺、西海子公园里的亭台楼阁模型赠送给社区后,被放置到橱窗里展示。
木质的三层小楼古色古香,一看仿的就是上百年的古建。“通州有三宝,小楼的烧鲶鱼就是其中一宝!”路过的居民一眼认出了这是小楼饭店。“我很小就在这里吃早点,长大了依然吃不够。”
沿着胡同走到东侧,还会看到造型各异的石碾、石磨,上了年头的碌轴、拴马、石锁……众多以往生活中常见,又随着岁月消失的石器,被居民主动拿出来展示。
“这些老物件刻下了时代的烙印,见证了居民们以前的生活,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南大街风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莲花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将继续挖掘和传承胡同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南大街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这种方式,讲好南大街故事,增强居民归属感。
如今,熊家胡同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建胡同博物馆、打造胡同“文化驿站”等颇具创意的举措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更让社区工作人员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擦拭、清理多宝槅以及座椅等公共设施,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家园建设中。
受到“墙上博物馆”的启发,许多居民开始在自家门口做起了景观,设计布置都很有特点。住在熊家胡同旁边中街胡同里的老居民管伯,是南大街居民眼中的“网红大爷”。
心灵手巧的他将家中的废旧物品,经过设计制作成小瀑布、风车,在家门口做了微景观,引来过往游客和邻居们驻足参观。同样,另一位居民白叔家门口的小小园林充满童趣……古老的街巷,正散发着独特魅力,留住乡愁,唤醒活力。
★更多重要新闻点开看:
2023-11-20
2023-11-17
2023-11-18
2023-11-19
2023-11-19
2023-11-16
审核 王璇复审 孙华良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通州发布(ID:bjtzfb)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下载融汇副中心APP
安卓系统长按识别
苹果手机长按识别
北京通州发布
微信号:bjtzfb
通州官方权威信息发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亮“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