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传媒中坚派|澎湃记者林平:法治报道应看护公共利益,为无声者发声

郭超 传媒江湖荟 2021-08-03



平,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由此可以引申出公正、平衡等含义。


从正义网到澎湃新闻,林平成为媒体人已近十年,业界外号“林叔”。与名字暗暗巧合的是,他职业中的两个关键词都恰好与“平”字关联:其一是公正,在他从业期间更多关注的是法治领域的新闻,所获奖项大多与涉法主题报道相关,而法治的核心就是公正;其二是平衡,在涉法报道中,他认为,记者更应注重的是专业和平衡


林叔笔下,除了记录法治改革进程之外,更多聚焦司法实践的背后法理情,比如《对话雷洋案专家证人:“我们是替死者说话的人”》、《“打飞机”算不算卖淫嫖娼?专家建议出台立法解释、划清界限》,以及更为宽阔的法治观察,如《中央通过公安执法规范化意见,学者:当务之急让制度成高压线》、《为民立法典》等。


在个案追踪中,他并未一味关注案情本身的百转千回,充满价值的思考和疑问亦在文中。而在法治观察领域,他希望能够放弃法条的照搬罗列,尽可能地把专业内容大众化,做到准确表述、通俗表达


作为一名日常负责全国人大、最高法、最高检“跑口”的时政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独立完成了近30篇专访,总字数超10万,其中包括最高法、最高检十大厅长(庭长)独家系列访谈等。


初感媒体尺度与荣光


学生时代,他的理想是做电视新闻评论员,所以媒体之路是从广播电视开始的,其间曾在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实习,主要做专题片编导和新闻资讯的外采记者。


而真正成为一个“报人”,则是从《检察日报》旗下的正义网开始。


刚做采访时,有一次他随部门领导参加中国政法大学“蓟门决策论坛”,多名学者在论坛现场探讨了有关劳教制度的话题,当天他采写了一则消息:《专家:中国被劳教人员达6万余 制度设置存瑕疵》,因引用了司法部人士的发言,稿子引发全网转载,引发关注。


随即,他的部门领导便接到上级部门的“关心” 。这次经历,让他对媒体的尺度和坚持有了一些体会。


三年后,林叔从正义网离职。


三年的时间里让我接触并积累了不少行业资源,也更能体会作为一名法治记者的责任和影响力。”他告诉《传媒江湖荟》。


随后,他加盟创刊《人民法治》杂志,一年有余后,2016年5月,林叔加盟了锐意改革的《澎湃新闻》。


在法治报道领域,聂树斌案备受关注。在此案重审宣判的当天,林叔在法院门前完成了一场视频直播。“那天走得急,夜里八点我们被紧急通知飞往沈阳参与案件报道,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澎湃出镜直播,激动又紧张。”


林叔回忆,飞机夜里三点钟落地,次日一早便赶到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门口,站了整整七个小时,一直等庭审结束消息。


这一直播中途曾被喊停。


在结束语时,他说了一段很应景的话:今天的沈阳寒风刺骨,此刻我站在法庭门前,眼前的这一道阳光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我想,这似乎预示着即将作出的聂案再审结果或迎来新的转机,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公平正义不再缺席和迟到




虽不算圆满,但却令人澎湃,“我想,这可能就是记者职业带给我们的荣光,有幸记录并见证历史。”林叔说。


担任《澎湃新闻》驻京记者一年后,最高法、最高检给澎湃新闻发去了两封表扬信,点名赞许了他的日常“跑口”工作。


让争议离真相近一点


林叔刚入职《澎湃新闻》时,恰逢“雷洋案”全面爆发。


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在上海雨夜里远程关注、解析此案背后的法、理、情。


当时,公众对于“警方执法是否合法”的质疑声音渐起,雷洋案迅速发酵成重大公共舆论事件,是意外死亡还是过度执法,此间争议一度严重对立。


林叔希望尽己所能,从法律角度探讨涉案的焦点议题,包括公安执法边界、专家鉴定结论、法律监督作为,他希望能将这一突发个案推往光亮的地方


随后,他先后写出了《“打飞机”算不算卖淫嫖娼?专家建议出台立法解释、划清界限》、《律师详析雷洋案待解疑团,建议由异地专案组进行调查》等报道。


“有句话说,媒体的天职是提问。我认为提问代表着思考,体现着媒体的职责。”作为观察者,当案件步入关键尸检鉴定程序时,他第一时间和专家证人做了详尽对话,刊出《对话雷洋案专家证人:“我们是替死者说话的人”》。


在得知专家证人是中国公安大学张惠芹教授之后,林叔随即给她发出了数条采访短信、连续拨打多次电话,就是希望她能第一时间受访,回应关切。


“我刚完成工作,你是我第一个回电话的记者,我把最完整的信息都告诉了你。”林叔回忆说。


交完稿子后已近深夜,从单位走回暂住地,一夜难眠,觉得自己正在做着一件很值得、有意义的事。


作为记者,我们希望能始终坚守媒体的责任,穷尽所有努力,为弱者发声,让舆论争议离真相近一点。”他说。


艰巨任务面前“废寝忘食”


林叔说,自己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你做二三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备受关注的民法典,他主导策划完成了有关民法典的专题《为民立法典》,对民法典的立法过程、里程碑式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全局观察。


在内容上,这一报道由特稿、专访、在线视频访谈和一系列解释性文章等组成。其中,《特稿|为民立法典》系在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3位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成员的基础上,几经梳理补充后得以完成。稿件刊发后,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当日点击量即逾百万。


在形式上,专题采取了可视化、互动问答、实践模拟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作品既接地气又见高度,因形式独特、角度新颖,专题仅在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总阅读量即逾千万。


这一作品是临时决定要完成的,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林叔说,之前一直关注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但是没有想过去做一次大的策划,临近两会前,才突然意识到选题的重大意义,就和领导沟通了做专题的想法。


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约访、解读成为棘手问题。林叔感慨,这得感谢自己平时维护并积累的法学专家资源和关系,“我先后向多位民法大家发出专访邀请,其中5位来自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小组,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10天内,他通过书面、电话、面访等多种形式,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沟通、写作、定稿,最终完成了艰巨专访任务,进行了民法典草案全本的焦点解读。


法典表决通过时,《澎湃新闻》第一时间推出了“为民立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问世全记录”新媒体产品,集结民法典诞生记、专家论典、九问九答、深读民法典草案等栏目,这一作品也因此获得了中国人大新闻奖。


在时间面前,你当下所付出的辛劳都会在未来得到回报和收获。”林叔说。


专业记者需有辨识力、引导力


法治报道是个专业领域,在林叔看来,所谓专业,就是要尽量把专业的内容大众化,让普通公众看懂、业内人士赞许,做到准确表述、通俗表达


比如,对司法文件的解读,很多报道是为了“流量”,把一些已经不是新闻的点再度变成新闻,从而舍弃了新的内容,仅仅因为这些旧的内容更能引发社会关注。”


他说,最高法院近期发布了一份新刑诉法司法解释,不少媒体都把重点停留在诸如“针对外逃贪官可进行缺席审判”、“询问受性侵害或暴力伤害未成年人应尽量一次完成”等方面,但这些话题其实早已是旧闻。


作为专业记者,需要有辨识力和引导力,应更聚焦于新内容,比如涉案财物处理新规、庭前审查规则、申诉异地审查制度等等,这些才是最需要传递的。”他说。


除了专业领域的解读,作为一名法治记者,他更期望通过关注个案的关注,揭开司法的弊端,抵达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2020年7 月,《澎湃新闻》发布了一则宣传视频《6 年,2192 天,在大地走过的日子》。在这则短片里,出现了几处有关法治报道的时刻:江歌案、申诉者、无罪之后等,这些剪影让人忆起法治选题背后的故事。


在此之前,《澎湃新闻》先后独家披露了多起疑似冤案,包括海南陈满、福建念斌、吉林金哲宏、安徽阜阳张达发、广西沙达仁案等。在不断追问之下,多起冤案迎来了迟到正义。


沿着个案进程,林叔开始聚焦探讨冤案背后的司法救济,比如“再审难”议题,他先后搜集了近40起得到纠正的冤假错案,发现有27 起系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才完成了错案纠偏,其余案件大多历经了多次发回“重审”。


借此,他邀请专家解读了刑事实务中有关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何再审启动难”之问并给出建议:《再审启动仍存障碍,专家建议再审程序上提一级或异地启动》,这一文章指出了历史条件局限之下,冤错案件的司法漏洞:以“两个基本”(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作为定罪依据,这一依据客观上降低了刑事证明标准,凸显权力干预、疑罪从轻、维稳司法之弊


幕后新闻人更值得敬佩


作为一位从业近十年的媒体人,林叔对记者一职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


记者职业性价比一般,靠它发财几乎没可能。大多时候是因为在坚持一种信念,保有一份情结,有人说是理想,但我认为是职业荣誉,它会反哺你生活中面临的困顿。”林叔告诉《传媒江湖荟》。


在他看来,当下的新闻行业整体上呈衰退迹象,但仍有不少好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变化的过程,但依然有一群坚守者,最重要的是能在有限时空间里做尽可能的突破,好好做一份工。”他说。


重要是要找到良性平衡的工作状态,不让其成为负担,坚持下去就有了意义”。林叔觉得,自己只是媒体人里的平凡之辈,“前辈高手如云,后辈青出于蓝,很多人的名字可能不一定知名,但却支撑着好作品的诞生,这些幕后新闻人更令人敬佩”。


如今,即便已经有了来自各方肯定,但林叔依旧保持着谦逊,他直言,媒体圈里有许多老师都令人佩服,包括澎湃各位同事都是“厉害”角色,都有相当拿得出手的“绝活”,都有很长的故事可以说。


在法治新闻报道上,专业记者也会不断历经抉择、得失,并在反思中前行,但应该看护好公共利益、为无声者发声。”林叔直言,在互联网时代,个体的自我认知弥足珍贵,特别是在较具争议的事件中,作为记者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