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记者的尽头是律师

传媒特训营 传媒特训营 2022-05-13


1月12日,2021年法律资格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一时间,媒体人的朋友圈被“法考”成绩单的截图刷了屏。

这让人有些恍惚:到底是传媒人的朋友圈,还是法律人的朋友圈?

近年来,媒体人或前媒体人参加法考已经成了一种“潮流”。
媒体人为什么要扎堆儿去法考?现实一点的,是为了生计而转型;理想一点的,则是为了充实自己。
已经转型的前者,也许会问准备转型的后来者:现在是缺律师了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一位律师所言:
“这世界不缺律师,严重缺乏调查记者。”


还有一个问题:记者每天采访写稿,还不充实吗?
一位十余年工作经历的记者曾跟朋友抱怨过:我平均每天能敲下三五千字,表面上救苦救难,但看着衰老的父母,成长的孩子和我越来越花的眼睛,越来越酸的颈椎,却感觉无能为力。
那么,记者纷纷参加法考到底是为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转行做律师?今年刚通过法考的记者们,打算转行吗?那些曾经的媒体记者现在做律师还好吗?
带着这些疑问,《传媒特训营》在法律资格考试成绩公布之际,采访了几位今年刚通过法考的媒体人,以及已经转行律师的前媒体人,想听听他们的答案。




胡波(化名)

西南地区某知名媒体调查记者


大规模的媒体记者转行去做律师,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这充分说明了现在的媒体人才体系是有问题的,或者不能说是媒体,应该说是传播体系,现有的机制是错误的。


我从2012年入行,尽管从业已有十年了,但我会很快选择转型去从事律师的这个职业。
首先,这个职业是我最喜欢的职业,但现实层面确实很悲凉,收入即使在我们这种所谓的头部媒体也是一般水平。
第二个,媒体记者的职业前景也很暗淡。全部都是靠计件进行评估,我们的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限之后,写不动稿子了。
写不动在媒体就会被淘汰,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局面。
说白了,媒体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我有再多的经验,一旦不能写,收入也为零。
这样的情况下,媒体人转行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不愿意去做行政类工作的话。
因为我是非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可能还是在曾经的媒体工作中接触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比较多,这两类案件在之前的工作有接触比较熟悉,因此,相关的知识,无论是案源还是经验方面都要好一些。



李铁柱

资深媒体人、北京青年报记者


考了四年,今年终于顺利通过,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于未来是否会去做律师,自己目前暂时还没有这种打算,尽管媒体行业确实比以前差了很多,但还想继续从事这份职业。

大家都说记者收入太少了,但说实话我觉得还好。考试或者学习也是因为与媒体工作性质有关,只是让自己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但短期内不打算拿律师证。



黄鹤(化名)

北京某知名政经媒体调查记者


今年通过了法律资格考试,会考虑转型做律师。


年龄逐渐大了,生活的压力摆着,且越来越大,媒体的这点收入,很难维持自己生活。


之前也考虑过去大厂做公关,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就我个人而言,自己其实非常喜欢这个行业,但一边是生活,一边是压力,很多时候没有选择。



江丞华

前法制晚报记者


决定参加法律资格考试是在2020年,因需要照顾孩子的缘故,我当时处于一种半工作状态,但常常能通过朋友圈看到昔日同事所刊出的稿件,心里开始慢慢有了一种落后的不安全的感觉,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会退步。


为了强迫自己保持学习的习惯,所以决定备考司法资格考试。


选择法考,因为我原来一直是法制记者,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喜好,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对于二胎妈妈和在职者的我来说,备考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习时间,我几乎没有办法找到完整的规律的学习时间,在备战考试的一年多里,我的学习时间大多数集中在孩子睡觉时间,比如清晨、中午和晚上。


法制记者的工作经历对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因在以往工作中接触过很多案件,对一些法理和案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这些年来,有不少曾经的媒体记者,通过法考后转型成为律师,他们也通过《传媒特训营》这个平台,在法考成绩公布后的这天,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建议。



刘万永

资深媒体人

 原中青报深度调查部主任


我参加法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跟工作有关系,我原来在中青报的时候做法制调查类的报道,工作中对法律接触的比较多,跟法律工作者接触的也多,于是有了天然的亲切感,从工作中接触法律,学习法律,到专门考一个法律资格,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第二个原因,跟我的家庭氛围有关系。我是我们家第九个取得法律资格的。我侄子这一辈有八个,他们当中只有一个是法律专业出身的,其他都是“非法本、零基础”参加法考的,这都是他们自主的选择,表明了他们学习法律的意愿。


此外,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了,对于我们民众来说,要学法、懂法、用法、尊法。日常生活中,你要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边界既有道德的约束,也有法律的约束。道德约束可以凭借朴素的正义感来判定,法律边界的则需要明确,只有明确了这个,才能保护自己进而保护别人。


我去学习法律除了自身的爱好之外,同时跟我的工作也有关,这个既跟我过去在媒体的工作有关,也跟现在的工作有关,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现在的工作。



王维维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原京华时报记者


12号是法考出成绩的日子,有许多身边好友的好消息传来。许多媒体同行在最近几年都顺利通过了法考,加入到法律人队伍,我为此感到欣喜。我是在2013年通过了当时的司法考试(2018年后改为法考),算是比较早的一批从媒体记者转行做律师的跨界者。

作为准法律人的基本入门门槛,法考这些年难度相比传统司考确有降低,通过率也比以前高了许多,所以对于有意转行法律行业的媒体友人,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要勇于尝试。当然,难度略有降低并不意味法考简单,仍然是要付出“头上流汗”的努力才能通过。
通过法考是刚刚获得了进入法律行业的门票,我想建议近年来通过法考的媒体友人也应该综合考虑自身资源及优势,谨慎选择从业方向。这几年,我感觉媒体友人转行做律师后,许多人都选择刑事辩护领域作为初入行的执业方向。这与刑事辩护与媒体行业的密接关联不无关系,但由于律师行业加强舆情监管后,媒体记者转行做刑事辩护的优势就有所减少,至少说受到的限制会比前些年严格很多。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转行做律师的媒体友人可以多考虑考虑某个自身具有优势的行业提供法律业务,把做媒体记者的优势在一个细分的行业里做到最佳,而非一股脑的扎入刑事辩护的激烈竞争中。


吕博雄

浙江靖霖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

原中国青年报记者、黑龙江记者站负责人


近年来,媒体行业式微,媒体人转型东奔西突,也有部分媒体人转行做了律师。作为媒转律较早下水的,有以下几点心得,但“小马过河”,深浅自知,后来者姑且听之。
 一、从发散到聚焦,思维要转变  
职业需要使然,媒体人需要不断追踪热点,焦点变换快,而且常常是跨越领域的,所以媒体人的思维方式发散性很强;但律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于有限的承办案件上,所以思维上具有聚焦意识,也就是不能什么热闹都去凑。  
二、从“帮忙”到“帮闲”,身份要适用  
套用鲁迅先生的说法,记者肯定是体制内“帮忙”的,服务于公权力,尤其当下;而律师则受托于雇主,服务于私权利,是“帮闲”的。“帮忙”的有“半官半民”的体制身份加持,在宏大叙事、泛道德化叙事的我国,往往觉得更体面、更有道德优越感;而帮闲的,是从事体制外服务行业,讲求服务意识,且为个人效力,往往被斥责“拿钱办事”,社会评价较低,转型的媒体人要适应这种变化。  
三、新闻真相不是法律真相,文风要改变  
若从新闻原教旨主义出发,新闻从业者,往往会自己标榜为正义的化身,有追求真相的理想主义冲动,要求自身坚守客观公正的行文立场,当然仅仅是某一方利益代言人的宣传工作者没有这样的职业属性。  
而律师执业,从制度设计来看,就是代言一方利益的,从执业道德本身看,没有客观公正的义务,只需要遵守执业规范和操守。司法的公正是由包括律师在内的诉讼参与人诉讼互动而整体上达成的。  而且,新闻所抵达真相,特别是新闻舆论监督,证明标准往往只需要达到合理怀疑即可,实质上是一种怀疑权的展开。
而法律人对司法真相是比较悲观的,认为法律真实必然有别于客观真实,所以司法活动以前者为可行的追求目标,尽管如此,法律真实的抵达证明标准也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要求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



蓝天彬

江苏法徳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前澎湃新闻记者


一、备考扛不住了怎么办?
法考就是在不断怀疑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前行。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在搞什么鬼。扛不住了,就给自己灌点鸡汤,可以网上搜些其他人通过考试的例子,可以加入一些考试微信群、qq群,在里面发言,偶尔提问,感觉是一群人在战斗,互相鼓励。也可以看点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文章。平时可以多跑跑步,一是舒缓紧张感,二是提高免疫力。法考是一场持久战,稳扎稳打。我记得以前在考试前最后两个多月时间里,除了下雨,每天绕着操场跑步,一圈一圈跑。出汗了,心情会好很多。
二、要不要报个培训班?
如果是法学专业的人,不一定要报班。而非法学专业的人,我更倾向于建议报一个培训班,毕竟基础比较薄弱。有个完整的培训周期,可以努力建立知识体系,查缺补漏;更主要是看中整体的学习氛围,大家聚在一起,固定时间上课、下课,对自己有约束力。前期自己要有准备,教材、真题过了一遍,再跟着培训班的节奏来两三轮,通过的希望比较大。培训班的教材要充分利用,特别是精简版的资料,反复看。做三遍真题,至少完整的两遍,这样对知识的体系、考试的模式会有大概的感觉。对错题要标注,重点再看一遍。
三、媒转律的优势和提醒
媒体人和律师都是不断接触新东西的行业,都是不断学习的行业,两者有共同之处。媒体人能快速学习,能快速融入,这是转行做律师的优势。媒体人平时接触三教九流,见多识广,擅长沟通交流,这也是转行做律师的优势。
对很多人而言,通过法考只是取得入场资格,入场不等于真正入行。律师行业不是通过了法考就万事大吉了,要保持学习的习惯。律师行业是考验人的各种能力的,而不止一种能力。律师行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加入了律师行业,就清零自己,重新出发,全身心投入,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卢义杰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记者


过法考是2018年,做记者的第五年。于是,继不小心学了法学之后,我又不小心做了律师。
两个职业,其实有着某些相通的刀法。比如,阅卷就像复盘一个调查报道的采访,笔录如录音文字整理,缺了谁的笔录,或者缺了谁的哪块回应,就是采访不到位、稿子不平衡。哪几人的笔录对不上,就是信源之间不能相互印证。
又比如,关于办案、调查取证,法大何兵老师有两句办案名言,“上天入地求之遍”、“到田间地头去,到工厂车间去”。而用新闻的语言,可翻译为“用脚采访,用笔还原”,“抓活鱼”,“离基层越近才离真理越近”。两边的核心意思,都是到现场,注重接近事实过程中的亲历性。
两个职业,都在不同侧面共同丰富着对法治现状的认知。以往,某些只对记者说“去找宣传部”的办案人员,对律师则脸谱丰富起来,机械者有之,耿直者有之,蛮横者有之;在记者看来某些似乎无奇的辩护,背后可能充满推敲、交锋、妥协、压力,甚至是新闻不会关注到的制度一角。
当然,新闻是“热”的,所有法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几乎都与媒体有关。但案件是“冰”的,不是所有案件都具备传播价值,得做冷板凳钻研,偶尔,唯有案件存在坐标意义,“冰”才能被“热”融化,成为历史江河的一朵浪花。
无意间,法考开启了职业切换的另一种可能,延续好奇心的另一种方式。



许浩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

前中国经营报记者


我想说,再辉煌的过去也已经是过去,再美好的未来也只是期待。除了鲜花和掌声,更需要的是理性与冷静。
看一件事情和去实际做一件事情是不一样的。认清现实、放低姿态、清空自己、转变角色,重新做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



刘万永

《传媒特训营》联合发起人

原中青报深度调查部主任



对于媒体人普遍的走上法考考场,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参加法考的根源,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要转型,要做律师,还有一种不转型,就是为了学习。

如果是前者,对媒体人来说,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法律工作的大门已经被敲开。

如果是后者,通过学习法律,对于法律法规有了基本的理解,特别是有了法治的思维,对你的新闻报道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是呼吁有更多媒体人参加法考的。为什么?我举个例子,跟我一起考试的一个记者,我们在一个备考群里,你会发现随着他学习法律后,对法律思维的培养和对法治意识的加深,他起初只是报道法治案件,后期不仅仅是写报道,还开始写评论,针对涉及法律的热点事件写评论,用法治思维,用法言法语,评论热点事件,这就相当于增加了新的技能。

媒体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参加法律资格考试,或者去考注册会计师、职业经理人、心理咨询师等等专业技能,对媒体人都是有帮助的。其实很多媒体人都在悄悄地努力学习,这对于媒体的发展是个好现象。



- End -


版权信息

来源:传媒特训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