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8特辑|今天,我们与12位女记者聊了聊

传媒特训营 传媒特训营 2022-05-13

来源|传媒特训营


“男女有别”吗?
作为公认的“男女平等”意识比较突出的行业,媒体圈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性别,永远都可以成为人群中的一个分界线,线的一边是男性,另一边是女性,这是来源于生理上的“男女有别”。而生理的基础上,男女之间的不同恰恰构成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完整,具体到媒体行业,则是因为男记者和女记者的存在,而让媒体报道从选题筛选到最终呈现,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这是否就应该叫“男女平等”?
不过,有一个现象需要关注,从从业者的性别数量分布来看,媒体行业似乎正在渐渐的打破“男女平等”。现在经常会有媒体的管理层发出这样的感慨:新入职十个记者,怎么只有两个男生?
这是一种抱怨吗?如果是,那算不算对女记者的不公平?如果不是抱怨,那当整个行业的“阴盛阳衰”已经逐渐形成的时候,媒体未来的发展会不会受此影响,失去了男性所特有的针砭时弊,而增加更多女性的婉转细腻?
在今天这个女性的节日里,传媒特训营采写了12位女记者,谈谈在她们眼中,“男女有别”或“男女平等”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媒体这个行业,存在与否?又有什么样的利弊?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女记者,在男女职业性别上的认知也不一样。




红星新闻时政要闻中心副主编 赵倩


性别对于记者工作而言,影响并不大。如果自己真心很热爱这个行业,无论是男记者还是女记者,都是可以克服现实环境中的不便或者恶劣条件。


不管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还是其他突发事件,我发现到现场的女记者人数并不少。我做记者的时候也跑过突发事件,并不觉得相较于男记者我有什么弱势。


至于女记者数量是否明显高于男记者,可能不一定,每个媒体的情况不一样。在我看来,大家选择记者这个行业还是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媒体行业的热爱。不管是男记者还是女记者,最终能够用来评价其本人的还是作品,优秀记者是不分男女的。


用白岩松的话总结就是,关于职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永远都是平等、平等、平等。




资深记者  苑苏文


在具体工作中,男、女记者是存在差异的,因为今天是妇女节,我重点说一下女记者的优势和特点,就略过男记者了。


女记者在资料搜集和分析上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俗话说:女生心细如发,真相往往藏在不合逻辑的细节里,很多女记者在处理纷繁复杂的资料的时候,能找出隐藏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另外,女记者逻辑往往比较强,因为女记者更加文静,文静的人喜欢思考,我遇到的很多女记者,思维能力都是很强的。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女记者去重大灾难现场往往更加安全,现在女记者都健身,而且交通工具发达,体力上不存在问题,另外女记者比较谨慎,更能感知危险,也更能保全自己。如果非要说不方便之处,那大概就是“生理期”了,但是“生理期”一个月才一次,而且恰好赶上,也只是体力上有点不足,但是出差采访大多数时间都在车上。我曾经有过扛着电脑徒步10公里到达核心现场的经历,觉得没什么问题,锻炼一下反而神清气爽。


目前女记者多,是因为记者属于编辑部的底层,工资比较少,女记者没有养家的重担,也就更容易扎根在一线。另外,社会普遍认为女孩子要文静,不要有野心,窝在书房里写写稿子满足了这种想象,因此女记者也不太追求写出旷世名作一稿成名,反而更加扎实的待在垂直领域。


男记者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行业待遇问题,一方面是男记者所承受的家庭重担造成的自我选择。


女记者数量多对行业没什么影响,因为在媒体里面,中层及以上职位90%都是男性,女记者只是底层工人而已,如果没有女记者填充底层最基础的部分,男记者又有更高薪的选择,那媒体可能支撑不起来了吧。话说回来,女记者在职业上升层面无法竞争得过男记者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女性本身被规训得缺乏野心的原因,至今“女强人”都有点戏谑的意味。


因此我认为,女记者多,是媒体行业的福报,如果不招女记者了,那么真的有那么多没有生计问题的男生愿意忍耐工资低的一线采编生活吗?我相信这样的男生是有的,但是到了30岁以后,社会给予男性的重担,远远多于女性,这时候没有副业或者没有升至媒体管理层的男记者可能要离开了,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对男记者的不公平。




野马财经创始人 李晓晔


男记者和女记者在工作中有一些明显差异,比如女记者亲和力更强,更善于死缠烂打(此处褒义)突破核心采访对象,很少会与采访对象正面冲突;男记者思路开阔、见多识广、交友广泛,擅于深度思考,常常能从案头工作中寻找到突破口,也更善于采用一些冒险性强的方式去突破采访对象,但是与采访对象正面起冲突的也多是男记者。


女记者在做社会类的一些深度调查时,确实有一定的不方便,比如说地震深入灾区、黑煤窑等,在体力上和安全上都存在隐患。所以说女记者要靠脑子,不能拼体力。


媒体圈现在出现的“阴盛阳衰”的现状可以说是一种自然选择,各高校新闻毕业生就存在“阴盛阳衰”。其次,媒体记者从业几年后,因为人脉、资源、能力的增长,都面临很多诱惑和机会,与男记者相比,女记者赚钱的欲望没有男人那么强烈,社会给女人的压力也不像男人那么大。


不少女记者成家立业之后,更追求稳定、有社会意义和社会地位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还能顺便照顾家庭、孩子,挣的钱还过的去,符合这么多条件的工作并不多。所以,媒体这份工作对于很多女记者来说,还是一份还比较理想的工作,既能满足个人兴趣,还能赚钱养家,又能实现社会价值。


于是,女人就渐渐成为了媒体圈的中流砥柱,扮演了传媒行业“传帮带”的重要角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记者  郭春雨


去年河南暴雨,作为唯一一名随救援队救援的女记者,我曾经提出晚上可以跟救援队一起住宿,因为当时的环境下,跟随救援队一起吃住,确实可以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但是我的要求一提出来,就被救援队的同志拒绝了,因为救援队全部都是男性,此时,我觉得自己作为女记者会不方便——我可以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但是却无法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


随行参与采访刚开始时,曾有其他男记者问我,“为什么你们单位派个女记者”。但很快他们都不再问这个问题:我当时跟同事两个人,几乎每天都有独家热搜的稿件。河南暴雨的采访我们在全网收获了8个亿的流量,成了当时采访队伍里的“卷王”。


去年漾濞地震,我跟同事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采访时遇到地震,瓦片都在头上摇摇欲坠;神州十三号发射,我跟同事在近零下的戈壁滩上一天一夜没睡,轮流开车、做直播,写现场——男记者也好,女记者也好,性别并不重要。


目前,我所在单位也是男记者越来越少。我个人觉得这跟媒体待遇不再有足够吸引力有关,也跟目前高校女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有直接关系。


这种情况对于行业的影响,暂时不清楚。我现在主要专注于社会新闻,我见到了很多非常有能力的女记者,她们对于工作的追求,是我学习的榜样。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同工同酬喊了这么多年,依然有进步的空间,作为女性而言,社会对女性的就业并没有那么友好。


妇女节作为节日存在,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而这种社会意义也提醒着我们,作为女性,在工作中我们不需要特殊对待,更不需要优待,只需要平等对待。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男人和女人,而是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一份工作做的好与否,不在于其性别,而在于其能力和态度。




浙江法制报记者 邱锦


对女记者来说,稍微有些不方便的就是生理期的时候。


尤其是在面对恶劣的采访环境之时,比如去台风现场或者水灾现场,身体容易不舒服。还有就是面对采访压力,也更容易焦虑,抗压能力可能不如一些男性。


有人说男记者越来越少,我认为是因为新传专业本来就女生多男生少,而且说实话,近年来记者不像以前,辛苦且收入不高,我想这是主要原因。


男记者负担着主要的家庭重担,尽管仍有情愫,但不得不考虑现实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大的环境下,男少女多的情况必然会有所增加。




《财经》E法记者 樊瑞


男女本来就不同,这是事实。


除去在一些客观情况下体能的差异外,我在工作上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性别带来的优势。作为女记者可以对采访对象各种软磨硬泡,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和共情能力也能很快拉近距离,这些柔性交流方式帮助我搞定了很多采访对象,应该感谢我们的性别。


媒体里女性多是很普遍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收入的变化,男性有世俗意义上获取更多金钱的期待。目前,我们部门里男性更多,如果你想来感受福利,欢迎加入。


其实我不怎么关心这么宏大的行业问题,对我来说,写好自己的稿子比什么都重要,况且我们女记者并不比男记者差。




央广网记者 汪宁


针对记者这个职业而言,我觉得男、女记者在工作中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这种差异首先在选题方向、思路方法、写作风格和主题重点上都会有一定体现。其次是面对一些特殊的客观环境和复杂形势下,比如突发重大灾害现场、恶劣的环境下、揭露社会阴暗面等方面,男记者的操作把控能力、斗争性、抗压性、抗风险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更强。


此外男记者一般知识面更广、思维更具逻辑性,因此总体也更具有优势。尤其对于调查记者来说,面对有些特殊的现场采访深入,女记者会较容易遇到一些不方便或不易克服的困难。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有些场合和情况下,女记者反而比男记者更有利,比如沟通更具亲和力、采访更认真细致、文笔更细腻、表达角度更富于人情、更有耐心等。


虽然男女记者在新闻行业工作中各占优势、各有千秋,且女记者通过自身扎实的业务水平、优秀的新闻素养和女性独有的优势也撑起了半边天,但这种情况从长久来说,仍旧会对传媒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比如,一是对社会关注面的范围可能会相对变窄;二是一些危难重急的、条件艰苦的采访不太适合女性,难免会造成一定局限;三是有的采访对象会物化女性;四是女性视角有时过于感性,缺乏对社会的深度洞察力、对记者这一职业危险性、局限性、创新性认识不足;五是女性记者泛娱乐化,时政记者缺乏严肃性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会对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凤凰周刊编辑  王晓


男、女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当然是存在差异的。


我这些年很少在一线跑了。根据我之前采访的经验,以及这些年带记者的经验,女记者跑突发,跑大的灾难现场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不方便——比如生理期这种最常见的问题,再比如一些灾难现场可能住宿比较成问题,但随便找块地方也不是不能睡。这些困难(如果称之为困难的话)都比较容易克服。


有一个女记者告诉我说,让她感到不舒服的其实不是灾难现场,而是一些宣传性质的稿件——这种采访往往男记者比较多,而她作为在场几乎唯一的女记者,总是容易被直接忽略或者被过分关照,这让她觉得不舒服。


还有一次,她在湖北一个村里出差,采访完天已经黑了。她打了辆出租车,在乡道上等车的时候,一个男的从旁边经过。隔了一两分钟,这个男的又折了回来,站在她旁边一两米远的地方和她搭话。她听不太明白对方说的,但很害怕,于是捡起了一块砖头攥在手里。那个男的看到她的砖头,和她对峙了一会儿,离开了。我之前采访可能比较幸运吧,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但因为大多数时候都是单打独斗,去的也都是穷乡僻壤,有时候会坐着摩托车在大山里跑一个多小时。当时顾不上琢磨,事后想想也会有些后怕——那种地方万一出点儿啥事呢?


我的前东家和前前东家都存在男记者数量少的情况。目前所在单位因为刚入职,不是很了解,看起来男记者还挺多的。我没觉得女记者多有什么不好,大家在性别议题上尤其容易达成共识。




新京报资深记者 白金蕾


关于男、女记者,我觉得没有差异,大家都一样很拼。


男记者减少,我认为是因为男性承担更多家庭义务,记者薪资相对较低,因此30岁后男记者转型的比较多。




华夏时报记者 贾谨嫣


媒体行业中,男女记者确实存在差异,但仅是个别极端情况下,比如此前河南暴雨,一线记者在水深没过胸的现场拍摄,从人道主义上讲,这种情况女记者可能就不太方便。


另外大部分女记者体力也可能跟不上,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极端情况下女记者也都做的不错,我想这跟女性在面对重大突发情况时爆发的强大能量有关,比如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我所在的单位华夏时报当时冲在一线实地采访的几乎都是女记者。


所以我认为,不方便的情况很多,但绝大多数都能被克服。


我所在的单位确实出现了男记者流失严重的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行业较窄,薪酬制度跟不上当前大环境,男记者面临无法“养家糊口”的情况,所以一些优秀的男记者会离开媒体行业。


长此以往,媒体行业将无法长期培养优秀人才,只会成为年轻人接触社会的短期跳板,短期历练后“实现新闻理想”,再去别的赛道谋生活。




海外网记者 夏夏


有人说男性来自火星,女性来自金星,虽然是戏言,但也道出了与性别相关的不同认知特点。


男、女记者在工作中是确实存在差异,这是生理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的,男记者在面对恶劣环境或者重大灾害现场在体能上更有优势一些,但是女记者的优势是观察更加细腻一些,在反应能力和观察角度上也会有自身的特点。


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类情况,我都会提前准备好自身所需的常用物品、药品,做好自身防护。


记得有一次,我曾经在7月份参加过一次长达半个多月的报道任务,采访路线沿着长江沿岸,当时是正好是汛期,天气闷热,报道任务又很重,在出发之前我都提前查询了采访所经城市的具体天气状态,提前准备了常用的治疗感冒、过敏以及防止中暑的药品等等,尽量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工作完成,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女记者数量多于男记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尤其这几年更加明显。我工作所在部门目前的女性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65%。男记者和女记者的报道视角是不一样的,而男记者太少,可能会使报道视角有些局限,“阴盛阳衰”的情况长久下去必然会对行业发展不利。




解放日报记者 杨书源


我觉得还是存在差异的,比较倾向于让男记者去灾难现场等环境艰苦的地方,女记者亲历此类现场的机会相对会少一些。


但与此同时,对一些社会新闻报道,女记者也因为其细腻善于观察,比较有同理心等,不容易引起当事人戒备,有相对优势。


我认为我们报社没有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情况,流入流出情况和工作阅历以及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更加相关,和性别关系不大。但是传统媒体行业的确算不上高薪行业,很多男性如果考虑到家庭经济压力等,的确对记者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没有女性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